大学公共基础课

单选题闻一多和徐志摩是哪个诗派的代表诗人?()。A 怀旧B 新月C 复古D 七月

题目
单选题
闻一多和徐志摩是哪个诗派的代表诗人?()。
A

怀旧

B

新月

C

复古

D

七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是闻一多、徐志摩。()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都是新月派诗人的一组是()

A.闻一多、穆旦

B.郭沫若、闻一多

C.徐志摩、闻一多

D.徐志摩、郭沫若


参考答案:C

第3题:

新月诗派前期的代表是()。

A.闻一多和徐志摩

B.朱湘和饶孟侃

C.孙大雨和杨世恩

D.刘梦苇和徐志摩


正确答案:A

第4题:

被称为“雨巷诗人”的现代派诗人是()。

  • A、徐志摩
  • B、胡适
  • C、闻一多
  • D、戴望舒

正确答案:D

第5题:

徐志摩、闻一多是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闻一多提出了新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理论,给新诗创作输入了新鲜血液。()


参考答案:正确

第6题:

评价前期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与徐志摩在新诗发展史上的贡献。


论徐志摩与闻一多新月派风格

徐志摩(1893.1.15----1931.11.19),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  南湖。1915年从杭州一中毕业,考人上海沪江大学,同年到天津就读于北洋大学,1916年转入北京大学。1918年夏去美国留学,先后在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和银行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这—时期接受了民主思想、人道主义以及尼采哲学的影响。1920年9月获哥伦比业大学硕士学位,旋即去英国,在伦敦大学学习政治经济。
    1921年开始诗歌创作,受英国唯美派诗人影响,认为艺术至上。1922年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平民大学教授。1923年参与组织新月社,为主要发起人。1914年曾随印度诗人泰戈尔漫游欧洲。归国后他写了不少优秀诗歌、散文和小说。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徐志摩的诗》。散文《泰山日出》、《曼殊裴尔》,小说《春痕》、《老李的惨史》,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1925年10月接编《晨报》副刊,积极倡导戏剧与新诗,发表了许多散文。1926年4月1日《晨报.诗镌》创刊,任主编,认真探讨新诗的格律化。1927年南归,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同年与胡适、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新月》月刊,并担任《新月》总编辑,批评鲁迅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1928年第三次到康桥,离开康桥时作《再别康桥》,这首诗广为传诵。
   1931年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因飞机失事遇难。



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勃兴,人才辈出,在小说方面,自然奉鲁迅先生为圭臬;在散文方面,周树人堪称一代大师;在新诗主面,就不能不提到徐志摩了。徐志摩即便不能执新诗坛牛耳,至少也是屈指可数的杰出代表之一。
  说徐志摩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个人的独立自主、不受羁绊的精神,应该是颇为恰切的,正如他自己所宣告的:“我自信我也有我与人不同的地方。我不曾投降这个世界,我不受它的拘束。”这种自觉、深刻而严重的与从不同,不投降,不拘束,不仅表现在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上,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上,更表现在他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上。徐志摩成功的创作,如《再别康桥》,如《偶然》,如《沙扬娜拉》,如《海韵》等等,无疑是形式、音律和境界所定位的新诗杰作,故广为传诵,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徐志摩新诗展示自我的独特风格和情致是十分迷人的。


这里斗胆一评徐先生的《再别康桥》,若有地方大不敬人意的话,亦可当作一种消遣如是

《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的诗行一直渗透着我的心房,我时常猜测徐志摩写诗时候的表情,我也曾经梦到过:他一脸迷惘两行泪;一网愁绪两袖风,这让我想起他的那首《偶然》,诗中的内容全然另我费解,他说他是云端的一个投影,无意投入她的心波,让她不必惊讶,更无需欢喜;所有的一切,叫她不必在意,最好忘记。?!这分明是在讨林徽茵的误解,而林的一守《仍然》就成了两人的“剧终”
    书上写诗人天生有那么一种“多愁善感”,我也曾想过自己是不是该为了写一守好诗而变得“人来不惊,欲哭无泪,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有人说我变了,我想:算了,我也不乞求理解。我非冷血,也不是不讲人情,只是有那么一点点“面无表情傲江湖”罢了,忧郁过后,我才明白:这样的人,一开市还是有文章写的。可后来就被抽空了。徐志摩的一生想必是痛苦的,正所谓“情到深处人孤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最终怀恨于那一度完美的“独孤依人”。
    “写作”一词就是这样被我一再误解,又一再了解:我明白了协作不过是一种心灵的宣泄,写的是生活,作的是平凡,投入固不可少,但却不可以制造过多的苦水熏得生活如镜花水月。


二评徐先生的《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这首《雪花的快乐》写于1924年12月30日。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理想的热切渴望和不懈追求。 一是自由,无拘无束:“翩翩的在半空中潇洒”、“飞扬,飞扬,飞扬”;二是执着:“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人生理想。 诗中的“雪花”其实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诗人通过对“雪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理想的孜孜追求。“翩翩”、“娟娟”。 生动地描绘出了雪花在空中自由自在飞舞的情态。 诗体格式新颖别致,格调欢快明朗;运用象征手法,编织出一幅朦胧柔美的图画;韵律上抑扬顿挫,富有回环复沓、鲜明轻快的节奏感等等。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第一次读到徐志摩的诗是在八十年代初期,那时我正值少年,他优美,动人的诗句一下就紧紧攫住了自己的心。我惊异地发现原来世上竟还有如此美丽的诗句,我的生命开始感受到了诗的美育,虽然这美育有些姗姗来迟。
   那时能看到的徐志摩的诗仍是极有限的,大多是一些评论文章或介绍性文章所摘取的片言只句,诗人的前面多冠以“小资”的名号。我开始痴迷地搜集所有能够见到的徐志摩的诗 篇,并把它们抄录到一个精致的日记本上,视作自己的珍藏。我有一个同样喜爱徐诗的同学举家迁到了外地,我们之间的鸿燕传书,相互传抄的徐志摩的诗歌,竟然占去了大部分的内容。 在那本业已发黄的日记本上,抄下了自己对徐志摩最初的感受,也记录了自己那一段时间的心路历程。那里面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沪杭车中》

   在我少年时代的美梦中,做一名和徐志摩一样的诗人曾经是我最大的心愿,在我的眼中,诗应当是唯美的,只有徐志摩才无愧于诗人这个称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年时代的梦想已逐渐黯淡,但徐志摩的形象却变得越来越清晰起来,对他的作品与人生,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同徐志摩的诗歌一样,徐志摩的人生就是一首最美的诗歌。他是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弟子,他是新文化运动开拓者之一胡适之的挚友;他和一代才女林徽音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他与陆小曼“浓得化不开”的再婚生活,还有他“挥一挥衣袖”,告别人世的潇洒......这一切,无不让人唏嘘,让人心动。

   对于徐志摩,胡适先生这样说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老成持重的周作人这样说:“徐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左派作家茅盾作了如下评价:“诗人所咏叹的,就只是这么一点‘回肠荡气’的伤感情绪;我们所能感染的,也只有那么一点微波似的轻烟似的情绪。”清华教授浦江清则在自己的日记上写下了这样的私人感受:“徐志摩之为人为诗,皆可以‘肉麻’二字了之。”

   通过徐志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自由知识分子的群象,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宽容的思想氛围。他们无不透露出对徐志摩深切的关爱和对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无限的珍惜。可惜的是,这种个人生活被视为神圣私人领地的传统,在今天却已经消失殆尽了。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样的评说最能代表我对徐志摩的感受:“也许有女子以为徐志摩曾经爱过她,实则他仅仅爱着他自己内在的理想的美的幻象,即使是那个理想的淡薄的倩影,他也是爱的......徐志摩之为人,比徐志摩之为诗人更伟大,我们当中许多人爱读他的诗,正因为是徐志摩写的。却未必有人为爱徐志摩的诗,所以爱他。他的性格就是他的天才。”

   徐志摩有一首《我有一个恋爱》的诗歌:

   我有一个恋爱;——

   我爱天上的明星;

   我爱它们的晶莹;

   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

  的确,在徐志摩那里,美好的爱情与人生的理想本来就是一回事,而徐志摩的可爱也恰恰在于他对完美理想义无返顾的执着。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一个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很不幸,我们现在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在我们实用主义的大环境下,我们从根本上就没有“将浪漫进行到底”的风度和勇气,我们的青春已是太短暂了,短暂得让我们无暇去认清它的颜色,我们过早的成熟了,却在无形中丧失了人生最宝贵的素质——浪漫。或许我们只能在徐志摩的诗境中恍惚记起有过那样一个时代,一个风花雪月的时代,一个唯美的时代,我们也只能在徐志摩的诗境中感受到些微浪漫的情怀!

   “有人说,在徐志摩生活的末年已经看出他的成年稳重的先兆。如果是那样,他这时候死去倒是不幸中之幸事,并且是何等神话意味的死法!死在飞机的炸声中,而且又是在高出的山巅的冲撞中;其生也淳朴,其死也雄奇,天之待徐志摩,不可谓不厚矣。”既然诗情已枯,诗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而且在“9。18”之后,民族矛盾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徐志摩的声音无疑是有点不合时宜了。于是,诗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飘然而去,他走得真象一个诗人!

   据说“四月天”在英文里象征着热情与浪漫,那么徐志摩正是以他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人间四月天”!


徐志摩是一位在诗坛上地位极为尴尬之人,然而,我以为他应当是位在语言的运用上登峰造极的人。他的诗,为新月派代表。积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强烈的视觉效果为一体。音节上的运用,给人一种音乐上的美感。很多人因为他的诗歌过时了所以不想看,其实他的诗歌。虽然早期作品差不多等于大白话,比如[运命的逻辑],还有他写给张幼仪的[笑解烦恼结],但是他是一个受到严格的古体诗训练的人,所以习惯于用一双看古体诗的眼睛来观察现代诗,注意音乐感和韵律及节奏,总的说来。他的诗,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学作品。我以为[月下雷峰影片]为典型代表

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
    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
    我送你一个雷峰塔顶。
    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
    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
    假如你我荡一支无遮的小艇,
    假如你我创一个完全的梦境!

这应当是徐志摩为林徽音而写的诗,其中
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将他的爱慕之心表露无疑,一般情况下。文学水平较底的人,是无法体会其中的意境的。但是,他们却会因为这首诗中的语言上,音乐上以及节奏上的美感而喜欢上它。大众化的东西应该就是如此,不但要让看得懂的人喜欢,还要让看不懂的人也喜欢。而且会因为喜欢它而背诵下来,经久不忘。呵,古体诗可以让很多人背,因为它们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现代诗却不大容易做到这一点。
其他的诗歌,如莎扬那拉也有这种效果,密甜的忧愁,风雨的娇羞。多美的句子啊!徐志摩的诗歌,喜欢云(yun)心(xin)2字连用。这一点,在[月下雷峰影片]中和偶然里面很明显,

我是天边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波心

而能在诗歌中很自然的运用到这一点好象不大容易的。他的诗歌,很多以云和水作为情爱的标志。云游献词就是。
徐志摩是一个才华横溢、个性飘逸的少有的出色诗人。著名学者胡适曾在《追悼徐志摩》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是很贴切的。徐志摩崇拜自然,放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草木之中,内心感情的波动与自然变化的规律同一节奏,显示出浑然一体的和谐美。《再别康桥》的绘画美也就始终坚守着自古以来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魁力,“我”想化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
水草”的体验等,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雨果】(Victor-Marie Hugo,1802—1885) 法国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出生于贝桑松一军官家庭。1819年与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维尼(Alfred de Vigny,1797—1863)共创《文学保守者》周刊,站在古典主义一边。1822、1824、和1825年发表《颂歌》三卷。曾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1826年同缪塞(Alfred de Mussct,1810—1857)、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1870)等组织“第二文社”,开始从保皇主义转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次年发表剧目《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成为积极浪漫主义的宣言。七月王朝时期,创作反对专制和教会的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但又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1841年被选入法兰西科学院。1845年被授予“法兰西世卿”称号,摇摆于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之间。1848年二月革命后,转向共和主义,成为左翼民主派领袖,被选为制宪议会议员,同情无产阶级六月起义。曾因反对拿破仑三世政变,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流亡期间,写有谴责政变的小册子《小拿破仑》、《罪恶史》和讽刺诗《惩罚集》等。1870年回国,积极投身于反对普鲁士侵略的斗争。1871年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巴黎公社失败后,竭力保护受迫害的公社社员。逝世后为其举行国葬。著名作品有《悲惨世界》、《九三年》、《笑面人》、《海上劳动者》。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福建长乐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深受人民的喜爱。

冰心逝世后,党和人民给她以高度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也就是说,冰心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祖国和人民,献给全社会和全人类。

二人同属于新月派。
闻一多(1899--1946)为格律诗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建设新格律诗,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闻一多有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此外,他的诗还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他常选择某一形象来托物寄情。他善用贴切的比喻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他的诗具有他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特点对整个格律派产生过重大影响。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婉约,文字清爽、明净,感情渲染浓烈、真挚,气氛柔婉、轻盈,表现手法讲究而多变。他的诗多收于《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集中。


一、闻一多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大交汇、大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首先以独具特色的诗人闻名于世。闻一多诗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却以感情深厚、艺术精美见长。他的诗在内容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表现出深沉、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爱国爱民的真情出发,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美好未来的憧憬。在新诗形式上闻一多既善于吸收西方诗歌音节体式的长处,又注意保留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的传统,提出了一套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新诗应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所倡导的新格律诗理论和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影响了为数众多的诗人,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在新诗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闻一多的成就并不限于新诗创作与提倡新格律诗理论,他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造性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学术思想界更为强烈而普遍的震动。应该说,闻一多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及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后来他走出书斋,投身民主运动,能够具有那样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样是和他在新诗创作及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分不开的。


二、徐志摩有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1932,由新月诗人陈梦家编);除此之外.徐志摩还有《翡冷翠山居闲话》、《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等散文,《卞昆冈》等剧本,《轮盘》等小说,《死城》、《曼殊斐尔小说集》、《涡堤孩》等译著。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在思想倾向上明显地存在着前期和后期的不同。前期诗作主要致力于表现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爱情、自然的歌颂,在客观上具有反封建的思想意义。《志摩的诗》关注现实人生,不少诗篇表达了对非人道的现实的抗议。《太平景象》、《盖上几层油纸》、《古怪的世界》、《叫化活该》等诗作,揭示出人生的悲剧,讽刺和控诉了违反人道的行为和现象。《无题》表述的是冲破黑暗、追求理想的心愿。《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表现对那个“容不得恋爱”的黑暗现实的不满。诗集《翡冷翠的夜》中大部分诗篇都是情诗。这些情诗记述了爱情的痛苦和欢乐。《翡冷翠的一夜》、《珊瑚》、《偶然》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客中》表现的是对爱人心灵创伤的抚慰.《最后的那一天》则表现出争取到恋爱自由的自豪感。徐志摩的情诗,虽然不一定完全部是抒写他自己的爱情经历。但都写得饱含深情;虽然在定程度上是为爱情而咏爱情,但是却因多情而动人,因多情而具有一种纯正的趣味,从而具有值得肯定的价值和意义。

  徐志摩后期的诗作在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上明显地不同于前期诗作。在《猛虎集》和《云游》中,伤心绝望的情绪弥漫于大部分诗篇。这有可能与927年的政治风云有关,也极有可能与他个人生活中的某些变故有关。这种绝望之情正如他在《我不知道风》中反复哀叹的那样:“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碎!”在梦中可以暂时忘记一些现实中的痛苦,但毕竟不可能永远做梦,醒来都是要面对现实的,而现实中又有太多令人目不忍睹的事,于是徐志摩诗中出现了好些试图回避现实的句子,如《干着急》中“朋友,这干着急有什么用,喝酒玩吧,这槐树下凉快”。在后期的情诗中,也明显地不同于前期那些情真意切的作品而表现出对肉欲的沉醉,如《深夜》、《别拧我,疼》等诗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这些诗作理解为这一时期诗人徐志摩精神危机的一种体现,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巨大的反差中挣扎,努力地寻找或等待一种“真的复活的机会”。从1930年发表的《雁儿们》、《黄鹂》等诗作来看,徐志摩已经逐渐从悲哀、绝望中慢慢脱身出来,思想中有些新的因素在萌生。遗憾的是1931年底那场空难把这位极富才情的诗人永远地带走了。

  在新月诗人中,徐志摩不像闻一多、饶孟侃等那样积极地探讨诗歌的理论和艺术,而是用创作来实践、拓展新诗的艺术,从而确立起别具一格的诗歌艺术个性。

  首先,徐志摩的诗歌是独抒性灵的诗。徐志摩自己有一段阐述:“我要的筋骨里迸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朱自清在讨论新月派和徐志摩的诗歌艺术时,也做出了非常准确的把握:“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指闻一多——编者注)那样精密,但也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徐志摩强调的“性灵”,实际上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一种内在的情性。由这种情性的牵引,他在诗中尽情地表述着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表达对自然和爱情的热爱。正是这种坦荡率真的情感,使徐志摩的诗总是显得那样自然天成,绝少人为的斧凿之痕,散发出一种自然的“生命水”般的活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那些怀人念旧的诗篇《再别康桥》、《哀曼殊斐尔》,都是发自性灵深处的名篇。因为记忆中那些美好和心灵深处的那一份情感,所以那些景物都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那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水影因情感而着色,因情感而美。康桥曾见证过往昔的美好时光,可如今物似人非、人去楼空,这里藏着多少常人难以承受的人生遗憾!这里每一片风景都浸染着情感,情与景融合无间,才可能表现出那一份“志摩式”的洒脱和无奈。

  其次,看似信手拈来的物象,实则是苦心孤诣地构成的意象。徐志摩诗歌之美,美在意象。而诗歌意象的构成,又有着一些非常个性化的方法和效果。这些形象,都是人们在自然中、在生活中、在英国浪漫派诗人的诗作中似曾相识的,但经过诗人徐志摩感情的孕育,又具有了独特而新颖的特色。徐志摩诗歌的意象常用三种方法来构建:第一,通过情感化赋予客观物象以感情色彩,使之由平入奇。既让读者感到属于自己经验范围以内的事和景,又让读者觉得其间蕴含了崭新的意趣。如《黄鹏》,写黄鹂“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这里之所以让人觉得新颖,因为其中有诗人的感受。又如《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由金柳向新娘的转换,是由诗人感觉的位移使然。第二,比喻的方法在形成新颖的意象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沙扬娜拉》中“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则妙喻写出了日本小姐与友人道别时那千娇白媚的神态,那种东方式的温柔长留在读者的记忆中。又如《她睡了》,用J极富诗意的比喻写“她”的睡态——“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涧泉幽抑了喧响的琴弦”。比喻的方法用于构建意象,有助于突显意象某一方面的特性,既可以通过类比关系去拓展意义,又可以增强诗的形象性。第二,抓住刹那间的感受、印象,将其定格下来作为意象。如《灰色的人生》中:“我一把揪住西北风,/问他要落叶的颜色。”捕捉到那独特的瞬间,就可以像英国诗人布莱克门(Black)所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徐志摩以诗笔把握了这些瞬间,产生出了独特的意趣,对读者来说也是新颖的意趣。

  再次,徐志摩诗歌之美还美在一自律。徐志摩是新月社的代表诗人,新月社诗人们在新诗格律化方面的主张也是徐志摩认同的。在徐志摩的诗作中,诗形、意境、词藻都很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志摩对音乐美的追求几乎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从音节来看,徐志摩诗歌的音节和旋律,都显得非常自然和谐。他曾经说:“诗的真妙不在他的字义里,却在他不可捉摸的音节里。”他的音节似乎得自冥冥之中的神助,实际上这种自然和谐的效果也是刻意为之的效果一是音节与诗作要表达的思想和情绪的变化相一致,二是由有效的技巧来支持。他的诗作中大量运用叠字的技巧,以及重句、复沓的技巧,都是力图创造出一种他所期待的效果。如《再别康桥》中首段和尾段中的“轻轻的”和“悄悄的”,营造出一种节奏上的特殊感觉。又如《沙扬娜拉》节奏和旋律都很轻柔舒缓,最后一句不用汉语中那干脆果断的“再见”,而用日本语中的“沙扬娜拉”,把它处理成柔和的尾音。既显得温柔缠绵,又富于东方式的女性风韵。从这些细致的处理中,读者已不难体会到诗人徐志摩在音调上的煞费苦心。在韵脚的处理上,徐志摩同样非常讲究。新诗句法因要贴近白话口语,音节很容易变得散漫,这时韵的联系与贯穿作用就变得尤其重要。徐志摩的诗作有时一诗一种韵式,有时一首诗同时几种韵式,并没有形成对一种韵式的偏好,这说明徐志摩的诗作并不完全像胡适为自由诗用韵所做的倡议——新诗“在自然的轻重高下,在语气的自然区分”——那样,徐志摩诗歌的用韵不但是追求一种“语言的节奏”,而且还有一种“形式化的节奏”。语音的节奏可以说是一种散文的节奏,但形式化的节奏则属于严格的诗的节奏。

  徐志摩的诗歌既尊重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又有对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的某些突破;在语法规范上,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浸润,又有英诗的好些影响;在新诗格律化的过程中,既有对闻一多“二美”主张的有效融会,又有他自己的独到意会。他是根据自己“真纯的诗感”在创造、在发现。因此,他在诗歌艺术上所作的探索,对现代汉语诗歌的艺术发展来说,其贡献是其他新月诗人不可能取代的。

新月派!
关于新月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关于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字:南湖,云中鹤。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7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毁人亡。

第7题:

徐志摩是哪个诗派的代表诗人( )

A、九月派

B、九叶诗人

C、新月派

D、雨丝派


参考答案:C

第8题:

“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有()

A.艾青

B.郁达夫

C.郭小川

D.徐志摩


参考答案:D

第9题:

闻一多和徐志摩是哪个诗派的代表诗人?(??)

A.怀旧
B.新月
C.复古
D.七月

答案:B
解析:
1928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刊,徐志摩与闻一多负责编辑。新月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新月诗派作诗讲究主观情绪的客观化,在形式上主张“三美”,为新诗尽了赋形的历史责任。

第10题:

“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


正确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