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基础课

问答题根据《咬文嚼字》的论述,试举例说明什么是“套板反应”?

题目
问答题
根据《咬文嚼字》的论述,试举例说明什么是“套板反应”?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咬文嚼字》说,从前作诗文的都依靠《幼学琼林》之类书籍,写美人,写才子,谈风景,叙离别所用都是“套语”“滥调”这就是“套板反应”,这里所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 B、类比法
  • C、演绎法
  • D、对比法

正确答案:A

第2题:

血清学反应的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1)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如诊断伤寒的肥达试验和诊断梅毒的USR试验。
(2)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如用诊断血清鉴定病原微生物,用抗甲胎蛋白血清检测甲胎蛋白等。

第3题:

《咬文嚼字》中所举与“套板反应”不同、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

  • A、写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 B、写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 C、写茶:“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 D、写做买卖:“端木遗风”

正确答案:C

第4题:

下列《咬文嚼字》中的论据,与韩愈相关的有()

  • A、月轮“晕外霞光”的比喻
  • B、关于“推敲”的典故
  • C、心理学“套板反应”原理
  • D、“独携天上小团月”诗句

正确答案:B,E

第5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件事情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选自《咬文嚼字》 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确答案: 演绎法。

第6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件事情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选自《咬文嚼字》 从这里看,“套板反应”有何危害?


正确答案: “套板反应”产生陈词滥调。危害:从作者看,它根本就不是创造;从读者看,它不可能有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第7题:

《咬文嚼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的论点的?


正确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
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例如《史记》李广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仅仅是为了语句的通畅或漂亮,例如韩愈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
2.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强调语言应该贵在创新,指出“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则必须照顾到联想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惟陈言之务去”才是创造的态度。

第8题:

《咬文嚼字》中,运用心理学“套板反应”原理来说明的道理是()。

  • A、文字的运用决不可粗枝大叶
  • B、文学的文字更注重联想意义
  • C、斟酌文字实际是调整思想感情
  • D、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神

正确答案:D

第9题:

根据《咬文嚼字》的论述,试举例说明什么是“套板反应”?


正确答案: 所谓“套板反应”就是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例如,讲到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说到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到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述离别不外乎“柳岸灞桥”,说到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

第10题:

《咬文嚼字》注意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文艺现象,引用的理论是()

  • A、套板反应
  • B、条件反射
  • C、潜意识学说
  • D、集体无意识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