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知识竞赛

问答题地球表面海陆的水平分布和垂直起伏状况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题目
问答题
地球表面海陆的水平分布和垂直起伏状况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海陆水平分布的特征:海陆分布极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约占总面积的39%;而南半球则主要为海洋,陆地面积仅为19%。
外貌构成上还具有以下特征:
1、除南极大陆外,所有的大陆似乎都是成对的。
2、大部分大陆北部较宽,南部较窄,像一个底面朝北的三角形。
3、南北半球各大陆西部凹进,而东岸凸出。
4、大多数岛屿分布在东岸,断续相连,呈弧形分布,此称岛弧。
垂直起伏:
1、地表最大垂直起伏约20km。
2、陆地上相当于1000m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的面积最大,占地球总表面积的20.9%,海洋中4000-5000m的海盆面积最广,占地球总表面积的23.9%。陆地的平均高度为0.88km,海洋的平均深度3.7km。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产生单圈环流的基本因素是。

A.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均匀

B.地转偏向力作用

C.海陆分布和地形差异

D.ABC都对


正确答案:A

第2题:

地球表面海陆是如何分布的?


正确答案: 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为1.4×108平方千米,占地表总面积的29.2%;海洋面积3.61×108平方千米,占地表总面积的70.8%。

第3题:

第 42 题 世界植被的水平分布的经度地带性规律,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的影响无关。(  )


正确答案:×

第4题:

由地壳水平运动引起的是()

  • A、岩层的水平位移和弯曲隆起
  • B、地壳的抬升或下沉
  • C、海陆变迁
  • D、地势的高低起伏

正确答案:A

第5题: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不均,海洋大,陆地小。陆地分布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东半球大于西半球。

第6题:

阅读以下关于“海陆的变迁”一课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回答问题。
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写出《海陆的变迁》一课的教学设计,包括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法分析和具体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海陆的变迁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
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人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地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的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假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让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励学生不断探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第7题:

地球表面海陆的水平分布和垂直起伏状况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海陆水平分布的特征:海陆分布极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约占总面积的39%;而南半球则主要为海洋,陆地面积仅为19%。
外貌构成上还具有以下特征:
1、除南极大陆外,所有的大陆似乎都是成对的。
2、大部分大陆北部较宽,南部较窄,像一个底面朝北的三角形。
3、南北半球各大陆西部凹进,而东岸凸出。
4、大多数岛屿分布在东岸,断续相连,呈弧形分布,此称岛弧。
垂直起伏:
1、地表最大垂直起伏约20km。
2、陆地上相当于1000m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的面积最大,占地球总表面积的20.9%,海洋中4000-5000m的海盆面积最广,占地球总表面积的23.9%。陆地的平均高度为0.88km,海洋的平均深度3.7km。

第8题:

以下关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表述正确的有()。

A.整个地球表面中海洋面积约占71%

B.地球陆地面积约占28%

C.陆地面积约占30%

D.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


正确答案:AD

第9题:

形成地球上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是()

  • A、大气环流的影响
  • B、海陆分布的不均
  • C、地形的起伏
  • D、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

正确答案:D

第10题:

地球表面上各地的平均温度是不同的,它不是完全地取决于纬度,而且和()有关。

  • A、地形
  • B、海陆分布
  • C、观测方式
  • D、地表面性质

正确答案:A,B,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