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专业知识

多选题属于X理论的基本观点的是(  )。A员工十分懒惰,总想设法逃避工作B多数人只有金钱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工作C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矛盾D多数员工心甘情愿地受别人指导E只有少数人才能够自我鼓励,承担管理的责任

题目
多选题
属于X理论的基本观点的是(  )。
A

员工十分懒惰,总想设法逃避工作

B

多数人只有金钱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工作

C

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矛盾

D

多数员工心甘情愿地受别人指导

E

只有少数人才能够自我鼓励,承担管理的责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属于X理论的观点有( )

A. 多数人总想设法逃避工作

B. 一般人会主动寻求职责

C. 多数人不愿负任何责任

D. 多数人工作是由基本需要引起


参考答案:ACD

第2题:

超级领导(Superleadership)的起点是有关员工的正确观点( )

A、Y理论

B、X理论

C、Z理论

D、自我领导理论


参考答案:A

第3题:

下列属于对社会资本的微观层次的分析是是()。

A.嵌入自我的理论观点

B.结构的理论观点

C.嵌入结构的理论观点

D.福山的社会资本理论


参考答案:A

第4题:

桑代克试误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第5题:

阐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以及后期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


答案:
解析:
(1)过滤器理论的基本观点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 Broadbent)提出了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这样就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只选择较少的信息进入高级的分析阶段,其他信息被完全阻断在外。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这种理论又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 Treisman,1964)提出了注意的衰减理论。这一理论承认过滤器的存在,但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它既允许信息从注意的通道中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注意的通道中通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即信息经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丧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耳时,也容易被人们所接受。(3)后期选择理论后期选择理论是由多伊奇( Deutsch)等人于1963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或衰减器之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此选择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后期选择理论也称为反应选择模型。后期选择理论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这种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反应重要的,不反应不重要的。(4)三种观点的比较①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不同之处过滤器模型强调单通道和全或无的工作方式,而衰减模型通过引用阈限的概念强调初级分析的通道选择和信号衰减作用,显得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②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共同之处第一,两种模型的根本出发点是一样的,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是有限的,必须通过过滤予以调节。第二,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都认为注意发生在对信息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换言之就是因为有了注意所以才有知觉,才有了对刺激信息的意义的获得,注意的选择是知觉性质的。因此,过滤器和衰减模型都属于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③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与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的区别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与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的根本不同在于两者认为注意发生的位置不同。知觉选择模型认为注意发生在觉察阶段与识别阶段之间,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注意发生在识别阶段与复述阶段之间。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以及注意的后期选择模型都是探讨注意的选择功能,探讨注意在信息加工时起什么作用。

第6题:

简述X理论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1)人天生厌恶工作,只要有可能,他都会逃避工作;(2)由于人厌恶工作,故对大多数人必须给予强制、督导和惩罚,才能促使他朝向组织的目标;(3)一般人大都宁愿受人监督,性喜规避责任,志向不大,只求生活的安全。

第7题:

管理是一个指挥他人的工作,控制他人的活动、调整他人的行为以满足组织需要的过程,该观点属于( )。

A “超Y理论”
B “Y理论”
C “ABV理论”
D “X理论”

答案:D
解析:
管理是一个指挥他人的工作,控制他人的活动、调整他人的行为以满足组织需要的过程,该观点属于X理论观点,故D选项正确;超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不同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一样,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等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故A选项错误;Y理论管理特点有(1)把创造一个使下属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工作环境做为重点,(2)改变激励方式。即通过工作本身来激励下属,(3)给予下属更多的尊重并下放一定权力,让下属学会管理和决策,故B选项错误;在管理学理论体系当中,没有ABV理论,故C选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第8题:

“X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1)人生性懒惰,不求上进,不愿负责任,宁愿听命于人;(2)人生来以我为中心,漠视组织需要,导致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矛盾;(3)人习惯于保守,安于现状,反对变革;(4)人缺乏理性,易受他人影响,随时会受他人煽动而做出不理智行为;(5)人是经济人,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做事的目的。

第9题:

比较频率理论、共鸣理论、行波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
解析:
这些(1)频率理论的基本观点频率理论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德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毛细胞发放的神经冲动的量少。如果声音刺激的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毛细胞发放的神经冲动的量就多。频率理论难以解释入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 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然而入耳却能够接受超过1 000 Hz以上的声音。(2)共鸣理论的基本观点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他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了高低不同的音调。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不同部位神经纤维的长度对辨别音调的作用。短纤维振动,听起来是高音,长纤维振动,听起来是低音。共鸣理论的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的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3)行波理论的基本观点20世纪40年代,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 von Bekesy)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说的合理成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项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这样,人耳就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 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 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4)神经齐射理论的基本观点20世纪40年代末,韦弗尔( Wever)提出了神经齐射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 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反应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映频率较高的声音。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 000 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5)四种理论的比较①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的比较这两种理论都是以声波在耳蜗基底膜不同部位引起振动为音频编码的,因而都是位置理论。不同的是,共鸣理论强调基底膜不同部位的纤毛长度作为编码依据,行波理论强调声音是依据基底膜不同部位上被激起最大活动的地点来编码的。②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的比较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都以声波引发的振动频率的大小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不同的是,频率理论所指的频率是入耳基底膜的振动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所指的频率是神经纤维的振动频率,而且强调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③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与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的联系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适用于1 000 Hz以上的高频音的编码,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适用于5 000 Hz以下的低频音的编码,1 000-5 000 Hz之间的声音则由两种机制共同起作用。理论并不矛盾,它们反映了听觉系统的复杂性,听觉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不同的刺激,为人提供精确的感觉经验。

第10题:

认为员工天性好逸恶劳,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没有创造性的观点属于()。

  • A、X理论
  • B、Y理论
  • C、Z理论
  • D、超Y理论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