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学主治医师

单选题男,60岁。鼻咽癌欲行放射治疗。如发生放射性颌骨骨坏死,其临床表现不包括()A 病程发展迅速B 持续性疼痛C 皮肤破溃D 颌骨骨面外露E 开口受限

题目
单选题
男,60岁。鼻咽癌欲行放射治疗。如发生放射性颌骨骨坏死,其临床表现不包括()
A

病程发展迅速

B

持续性疼痛

C

皮肤破溃

D

颌骨骨面外露

E

开口受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发生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临界放射剂量指标为

A、30~50Gy

B、60~80Gy

C、90~100Gy

D、120~140Gy

E、100Gy


参考答案:B

第2题:

牙髓感染的特发性因素不包括

A.病毒感染

B.颌骨囊肿

C.颌骨肿瘤

D.放射性骨坏死

E.备洞产热造成的温度刺激


正确答案:E

第3题:

男,60岁。鼻咽癌欲行放射治疗。如发生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局部治疗首选A、为控制感染,局部理疗

B、为防止感染扩散,在死骨完全分离前行病灶外颌骨区段切除

C、仅需将已分离的死骨予以摘除

D、为防止感染扩散,对已分离的死骨进行盐水冲洗

E、保持引流通畅即可

放疗开始前应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常规洁治

B、对口腔内可引起感染的病灶牙进行治疗

C、对能保留的龋齿进行治疗

D、无法治愈的病牙予以拔除

E、缺失牙进行固定义齿修复

放疗后如发生牙源性炎症需拔牙时A、由于手术损伤可导致继发感染,故不能拔牙

B、可以拔牙,不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C、可以拔牙,术前应使用抗生素

D、可以拔牙,术后应使用抗生素

E、可以拔牙,术前术后均应使用抗生素

如发生放射性颌骨骨坏死,其临床表现不包括A、病程发展迅速

B、持续性疼痛

C、皮肤破溃

D、颌骨骨面外露

E、开口受限


参考答案:问题 1 答案:D


问题 2 答案:E


问题 3 答案:E


问题 4 答案:A

第4题:

简述放射性颌骨坏死(骨髓炎)治疗。


正确答案: 放射性颌骨坏死与化脓性骨髓炎不同,虽已形成死骨,却无明确界限,而且慢性进行性发展。因此,治疗应考虑全身及局部两个方面。
全身治疗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疼痛剧烈时对症给予镇痛剂。同时应积极增强营养,必要时给输血、高压氧等治疗,以待死骨分离;局部治疗放射性颌骨坏死的死骨在未分离前,为控制感染,每天应使用低浓度双氧水或抗生素液进行冲洗对已露出的死骨,可用骨钳分次逐步咬除,以减轻对局部软组织的刺激。

第5题:

以下哪项是放射性颌骨骨坏死的临床表现

A.放射性颌骨骨坏死起病急,发展快
B.主要表现为病变区红、肿、热、痛
C.术中可见病变骨与正常骨界限清楚
D.发病初期呈持续性针刺样剧痛
E.形成脓肿后可在脓腔内抽出黄色黏稠脓液

答案:D
解析:

第6题:

发生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临界放射剂量指标为( )

A.20Gy

B.10Gy

C.70Gy

D.60~80Gy

E.1DOGy


正确答案:D

第7题:

发生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临界放射剂量指标为A.30~50GyB.60~80GyC.90~10GySX

发生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临界放射剂量指标为

A.30~50Gy

B.60~80Gy

C.90~10Gy

D.120~140Gy

E.100Gy


正确答案:B
考点:放射性骨坏死的放射剂量

第8题:

男,60岁。鼻咽癌欲行放射治疗放疗开始前应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常规牙周沽治

B、对口腔内可引起感染的病灶牙进行治疗

C、对能保留的龋齿进行治疗

D、无法治愈的病牙予以拔除

E、缺失牙进行活动义齿修复

放射性颌骨骨坏死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是A、照射剂量和分次照射方案

B、个体耐受性和死骨形成

C、病原菌毒力和机体抵抗力

D、射线种类和有无组织坏死

E、局部防护和口腔卫生

如发生放射性颌骨骨坏死,发病时间通常为A、放疗中

B、放疗后3~5天

C、放疗后1~2周

D、放疗后1~2个月

E、放疗后数月至十余年


参考答案:问题 1 答案:E


问题 2 答案:A


问题 3 答案:E

第9题:

简述放射性颌骨坏死(骨髓炎)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 放射性颌骨坏死病程发展缓慢往往在放射治疗后数月乃至十余年才开始出现症状。发病初期呈持续性针刺样剧痛,由于放疗引起粘膜或皮肤破溃,牙槽骨。
颌骨骨面外露,呈黑褐色;继发感染后在露出骨面的部位长期溢脓,经久治而不愈。病变发生于下颌支部时,因肌萎缩及纤维化可出现明显的牙关紧闭。放射后的颌骨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再生能力低下,致死骨分离的速度非常缓慢,因此,死骨与正常骨常常界限不清。

第10题:

简述放射性骨坏死的形成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发病机制:放射线能对恶性肿瘤细胞的分裂起到抑制作用,但也能对正常组织起损害作用。首先,放射线可导致颌骨内血管内皮的损伤,继而导致血管腔狭窄和闭塞,而致局部营养障碍。其次,放射线可直接损伤骨细胞,而影响骨质的代谢、再生和抗感染能力。以上两个因素互为因果,相互关联,导致颌骨的无菌性骨坏死。在此基础上受创伤和感染(如牙体、牙周的炎症)影响,即可导致骨髓炎。临床表现:放射性骨髓炎多在放射治疗结束后数月乃至十余年发生。表现为持续性剧痛、口臭、牙关紧闭,可并发面部溃疡、瘘道和畸形。面部或口内瘘管持续流脓,死骨暴露,呈黑褐色,但不分离。全身呈慢性消耗性症状。X线可见骨质破坏和死骨形成,死骨周界不清。
治疗原则: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应以预防为主:
①掌握放疗适应证,精确放射野,选择合适而有效的剂量。放疗前处理病灶牙,消除牙及软组织感染灶。
②放疗时,注意非放射区的防护和口腔清洁。
③放疗后尽量避免拔牙和损伤。如必须拔牙,应尽量减少创伤,术前术后均应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一旦发生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则应注意全身和局部两个方面的治疗:
(1)全身应用抗生素并注意支持疗法。
(2)局部治疗:局部引流、冲洗。死骨摘除(切除)手术需在死骨明显分离后进行,手术应彻底。如周围软组织损伤较重亦应一并切除。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