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计量工

问答题请论述我国能源资源的状况。

题目
问答题
请论述我国能源资源的状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论述我国能源资源的状况。


正确答案: 从资源角度观察,我国的能源资源虽然不贫乏,但也并不富裕。一是可采储量占世界可采储量的份额不高,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不多,给优化能源结构带来很大困难。如煤炭占世界可采储量20.8%,石油仅占世界可采储量的1.35%,天然气仅占世界可采储量的1.3%。
二是储采比不高,可采储年限比较短,资源的后备能力薄弱,不适应超产多供的调节要求。如煤炭世界平均可采年限为155年,我国的可采年限只有86年;石油世界平均可采年限为41年,我国只有12年,天然气世界平均可采年限为65年,我国只有47年。
三是人均储量低,人均资源占有量太少,能源自我支持能力受到限制。如我国煤炭的可采储量虽然居世界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是144吨,只接近于152吨的世界平均水平;石油人均占有量我国只有1.68吨,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5.31吨的7%;天然气人均占有量我国只有1797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1817立方米的6%。因此,要珍惜资源,保护资源,发掘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才能缓解日益增长的资源压力和减轻资源开发的社会负担。

第2题:

请列举6种以上我国的能源资源。


正确答案: 1、煤炭,
2、油气,
3、水力,
4、太阳能,
5、风能,
6、潮汐能,
7、地热能,
8、核能

第3题:

我国能源状况的主要特点是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但能源浪费严重、能源效率低。

A

B



第4题:

问答题
请详细论述全球能源观的总体目标。

正确答案: 全球能源观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全球能源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发展方式,消除大量碳排放对人类生存的长期威胁,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取之不尽,零排放、无污染,在全球范围开发清洁能源、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既可以减缓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带来的能源供应安全压力,保障能源的可持续供应,也可以减少化石能源在终端的直接利用,降低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请详细论述全球能源能源配置的发展方向。


正确答案:网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髙了人类社会发展水平。通过网络可以把各个点、面、体联系到一起,实现资源的传输、接收和共享。如果一种产品的原料开发、生产和需求的地理位置距离较远,通过建立网络就会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提髙效率、降低成本,物流网、电力网、铁路网等都是应此而生。从能源发展看,全球化石能源生产与消费具有明显的逆向分布特征,南美、中东的石油、天然气送到亚洲,远东西伯利亚的石油、天然气送到欧洲,距离长达数千千米,能源配置逐步从点对点输送向物流网、管网方向发展,呈现强烈的网络化趋势。未来,在以清洁能源为主导、以电为中心的能源发展格局下,电网将成为能源配置的主要载体。全球清洁能源的分布同样很不均衡,除分布式开发的清洁能源就地利用外,北极、赤道附近地区和各洲内大型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基地,大多距离负荷中心数百甚至数千千米,需要构建电网从能源基地向负荷中心输电,这是最经济便捷的能源配置方式。随着全球淸洁能源大规模开发,电网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至全球,形成全球广泛互联的能源网络。

第6题:

关于我国能源状况,下述正确的是()。

  • A、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源资源不足
  • B、能源供应以电为主,对环境污染小
  • C、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先进,能源利用效率高

正确答案:A

第7题:

我国能源状况的主要特点是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但能源浪费严重、能源效率低。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请论述国际能源机构的基本宗旨。


正确答案: (1)保持并改进应付石油供应中断或出现混乱的体制;
(2)通过与非成员国、产业界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促进全球范围的能源政策合理化;
(3)保持永久的国际石油市场信息系统;
(4)发展现代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改善世界能源供需结构;
(5)推进国际间环境和能源政策的研究制订。

第9题:

论述我国土壤资源状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 我国耕地只有19.5亿亩,人均只有1.5亩。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3。草地面积也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3,林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平均值的1/5。人均资源量少。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存在的问题:
土地退化严重,土壤沙漠化、草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及土壤污染的面积也很大,要采用科学措施,防止土壤退化,修复可以修复的退化土壤。

第10题:

问答题
请论述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

正确答案: 1)传统文化与价值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
2)缺乏实施科学管理的制度环境。
3)管理基础薄弱,传统惰性大,阻碍新的管理思想和制度的引进。
4)劳动力市场建设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低,企业人员进出成本太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