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理论与政治制度

问答题试述政治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政治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职业道德与职业纪律的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职业纪律,又称为劳动纪律,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守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
职业道德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要求。
区别:1、性质不同:职业纪律属于法律关系的范畴,是一种义务;而职业道德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是一种自律信条。
2、直接目的不同:职业纪律的直接目的是保证劳动者劳动义务的实现,保证劳动者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以及实现其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实现的手段不同:为了保证职业纪律的实现,法律、法规制定了奖惩,以激励和惩戒相结合的方式,以促使人们遵守职业纪律;而职业道德的实现,则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以及人们内心信念。
联系:1、主体相同。虽然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存在显著区别,但是它们共同赋予同一主体——劳动者,要求劳动者在遵守职业纪律的同时,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调整对象相同。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调整的都是劳动者的职业劳动,是在劳动者劳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调整的是同一行为——劳动行为。
3、最终目的相同。虽然二者的直接目的不同,但是她们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正常进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完善科学管理,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第2题:

问答题
试述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
第一,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出发点,各国的对外政策、对外活动是为其国内政治服务的。
第二,国际政治是各国国内政治在国际范围和领域中的延伸和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各国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主导性利益要求是其国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利益的对外延伸。
第三,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区别:
第一,有无公共权威的不同。在正常情况下,国内政治存在着一个公共权威,这一权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权威,形式上却具有公共性。而在国际政治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公共权威。任何国家、国家集团或者其他力量,都不具有使自己的权力和权威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统一、有效的权力和权威的能力,都不可能使自己的意志成为最高意志,要求国际政治的其他行为主体服从这一意志。
第二,利益的构成和内容不同。就国内政治而言,其利益构成主要是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其他社会集团的利益,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国内政治的主导利益和主要内容。而在国际政治中,其利益构成除各国统治阶级的利益之外,还包含各国的民族利益、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国际政治中,国家具有双重特性,它既具有阶级特性,又具有民族的特性。
第三,政治行为主体不同。国内政治是阶级、阶层、政府、政党以及政治团体活动的舞台,因此,其主体主要由这些力量构成。在这其中,阶级与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联系在一起,因而是最稳定、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政治主体,而政府、政党等则是国内政治中最活跃的政治主体。在国际政治中,尽管存在和活动着其他行为主体,但是,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际政治主要是国家活动的场所。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简述道德与政治的区别和联系。


正确答案: 道德决定政治论和政治无道德论是错误的。
区别:反映社会存在的角度不同;对经济关系的作用方式不同;历史命运不同。联系:政治制度与道德类型相互促进;政治思想与道德观念相互影响;个人的政治觉悟与道德品质相辅相成。

第4题:

问答题
试述气质与性格的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性格和气质关系十分密切,它们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都是人脑的活动。在西方,许多心理学家把性格和气质都包括在人格中。在苏联,部分心理学家把气质包括在性格之中。
一般认为,气质和性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不同。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性格的生理基础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基础上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状态,使性格特征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地表现为情绪饱满、情绪充沛;黏液质的人表现为操作精细,踏实肯干等等。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状态。例如,黏液质和抑郁质的人比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更容易形成自制力这种性格特征。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例如,从事精细操作的科学实验人员应该具有冷静沉着的性格特征,这种要求在职业训练中有可能掩盖或改造他原来具有的容易冲动和不可遏止的胆汁质的气质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试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一、商品经济作为一种劳动交换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市场经济是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它是与计划配置社会资源的计划经济相对应的。
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有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民就没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基本规律,对市场经济同样起作用。
三、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简单等同。市场经济出现于商品经济己普遍化和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当价值规律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成为市场经济。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问答题
试述“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区别和联系。

正确答案: 孟子从仁义内在的基点出发提出“人性善”,认为仁义本与生俱生,内在于心。仁义礼智为人所本有,所以人性是善的,人只要顺着它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
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性恶论与之对立。他将人性分为“性”和 “伪”两部分,性指与生俱来的人的生理素质,伪指后天人为造就的礼义法度。“伪”的虽然是建立在“性”的生理素质基础之上,但对人而言,意义要更为重大。
孟子的“性善”立足于内在和外在,荀子的“性伪之分”则改变为先天和后天,前者的重点在内在,后者的重点在后天。孟子虽然并未否认圣人礼义教化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人之为善与否取决于自身。即性善不论在价值还是事实层面都是肯定的。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正确答案: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依照法律规范的要求缔结劳动关系,所缔结的劳动关系便具备了法律关系的形式,而法律关系则以劳动关系为实际内容。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现实基础,而后者是前者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就联系方面而言,国家总是依据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制定劳动法律规范,从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发展变化了,要求劳动法律关系作相应调整,于是劳动法律关系也会随之变化。实际的劳动关系也正式通过法律关系的形式得到巩固和保护。
两者区别:
1、两者所属的范畴不同。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一种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2、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劳动关系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有共同劳动存在就会有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法律关系则是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所以它的形成必须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3、两者的内容不同。劳动关系是以劳动为内容的,当国家没有制定相应的劳动法律规范时,这种关系因不具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就不具有国家强制力。这时,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缺少有效的保护与保障。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任何一个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都是作为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出现的,同时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试述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
第一,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出发点,各国的对外政策、对外活动是为其国内政治服务的。
第二,国际政治是各国国内政治在国际范围和领域中的延伸和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各国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主导性利益要求是其国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利益的对外延伸。
第三,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区别:
第一,有无公共权威的不同。在正常情况下,国内政治存在着一个公共权威,这一权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权威,形式上却具有公共性。而在国际政治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公共权威。任何国家、国家集团或者其他力量,都不具有使自己的权力和权威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统一、有效的权力和权威的能力,都不可能使自己的意志成为最高意志,要求国际政治的其他行为主体服从这一意志。
第二,利益的构成和内容不同。就国内政治而言,其利益构成主要是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其他社会集团的利益,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国内政治的主导利益和主要内容。而在国际政治中,其利益构成除各国统治阶级的利益之外,还包含各国的民族利益、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国际政治中,国家具有双重特性,它既具有阶级特性,又具有民族的特性。
第三,政治行为主体不同。国内政治是阶级、阶层、政府、政党以及政治团体活动的舞台,因此,其主体主要由这些力量构成。在这其中,阶级与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联系在一起,因而是最稳定、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政治主体,而政府、政党等则是国内政治中最活跃的政治主体。在国际政治中,尽管存在和活动着其他行为主体,但是,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际政治主要是国家活动的场所。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1)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区别
①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范畴。
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人格特征,是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特征、联系与关系的反映。技能是个体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某种活动的方式。
②能力、知识和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
能力是对人的认知活动与行为方式较高水平的概括;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的抽象概括和体系化;技能是对动作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概括。
③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水平不同步。
相对来说,知识的获得要快些,技能需要练习过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比知识获得和技能掌握要晚。知识在人的一生中,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积累,但能力却会随年龄增长具有发展、停止和衰退的过程。另外,在不同人身上可能具备相同水平的知识、技能,但能力却不一定相同。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水平可能较高,但两个学习成绩同样优异的学生,一个可能是才能出众,一个则可能是由于勤奋所致。
(2)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联系
①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获得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力既表现在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也体现在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上。同时,在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又不断地发展了自己的能力。
②能力既是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又是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技能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间环节;知识掌握要以能力为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
③知识和能力又是掌握技能的前提,它们制约着技能形成与掌握的快慢、深浅、难易、灵活性和熟练程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知识的获得和巩固。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但是,学习者学习的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之中,经过练习环节才能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相畏与相杀的联系和区别。

正确答案: 相畏和相杀均为减毒性配伍,是指自身的毒副作用受到对方的抑制,或自身能消除对方毒副作用的不同角度提出来的配伍方法,两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