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知识竞赛

问答题碑学是怎样传到日本去的?

题目
问答题
碑学是怎样传到日本去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钉马掌是由哪个国家传到欧洲去的()

A.中国

B.阿拉伯

C.印度

D.日本


参考答案:A

第2题:

公元601年高丽僧人将口红传到日本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简述兴奋是怎样从运动神经传到肌肉的?


参考答案:当运动神经元兴奋,动作电位传到其末梢时,可使轴突膜上的Ca2+通道开放。细胞外液中的Ca2+进入膜内,使神经末梢释放Ach。进入接头间隙的Ach可与终板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引起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增大到一定程度(约30mV)时,通过局部电流的作用使邻近的肌细胞膜除极,当肌膜除极达到该处的阈电位水平时,就爆发一次动作电位而传向整个肌细胞,引起肌细胞兴奋而产生一次收缩。

第4题:

柔术(日本拳种)是我国陈元贽于1621年传到日本的。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清代碑学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怎样?


正确答案: 清代碑学在篆、隶、楷、行、草诸方面均有建树,其中以篆、隶的成就最为辉煌。在此以前,甲骨、大小篆、汉隶、魏碑这一类的文字,其用途主要是以实用为主,但是到了清代,它们就纷纷登上了大雅之堂,被写成中堂、条幅、匾额、横披、屏条、扇面等形式,赋以了新的内涵,成为观赏性为主的文字;楷书方面,因过去习唐碑已久,令人生厌,清代中晚期书法风尚转为习魏碑,因而出现新的境界;由于碑学的兴起,也给面临衰微之际的行草书,带来了生机,碑与帖相结合,使行草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历时二百六十载的清代,应是中国书法史上中兴的一代。
在此期间,名家倍出,有成就的书家极多,他们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各种金石文字,无不属于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并在笔法创新和改造书写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艰苦而成功的探索,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些书家中,以个人风格突出、艺术造诣又高的当推郑簠、金农、郑板桥、邓石如、刘墉、伊秉绶、陈鸿寿、包世臣、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翁同龢、杨守敬、沈曾植、曾熙、李瑞清、吴昌硕、康有为等人。他们的书法作品个性强烈,自成一家,争奇斗艳,仪态万千,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整个清代书法艺术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以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清代那样,把艺术领域开拓得如此辽阔、深远。在各种书体方面都有它探索的足迹,都有他们卓越的建树。如果说,魏晋书法艺术是书学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书法艺术是第二个高峰,那么,第三个书法艺术的高峰就是清代碑学。三个时代的书风表现出的艺术美固然不同,但其伟大成就是尚可比肩的。过去,曾有人贱近贵远,认为“整个清代可以说是书法衰微的一代”。这种看法现在看来显然是不正确的。

第6题:

唐代时,日本遣唐使将中国的许多文化因素植人日本,甚至中国的马球、足球、围棋都传到了日本。


答案:对
解析:

第7题:

范成大是怎样看待帖学、碑学的?


正确答案:范成大认为:学书以观看真迹为好,看真迹能仔细分析其笔势、笔力的先后、轻重、往复的痕迹,掌握其用笔的方法。若只看碑本,则只能看到其点画的形状、位置,观察不到其笔法神气,很难学得精到。范成大,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卒于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一一二六年——公元一一九三年)。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曾官至四川制置使、资政殿大学士等。是南宋知名的文学家、诗人,于书法亦工。他的书法,用笔学米芾,但笔势圆熟遒丽,生意盎然。有书法真迹《西塞湖渔社图卷跋》传世。

第8题:

汉字由中国大陆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的时间是()。


参考答案:5世纪

第9题:

孙子兵法早在宋朝就传到了日本。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碑学是怎样传到日本去的?


正确答案: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清代中晚期,碑学在全国风行,取代了帖学的统治地位,出现了书道中兴的大好局面。而碑学之风也逐渐传到了日本,最后在日本也盛极一时。把碑学传到日本,这个功劳首推杨守敬,他是碑学书家潘存的弟子。杨守敬曾于1880年以清国钦使随员的身分东渡日本,先后带去汉、魏、六朝等碑刻拓片共一万三千余件,使对此完全陌生的日本书法家们一见大为惊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那时,江户末年的日本书风已走到了穷途末路,书坛正处于苦闷彷徨寻求出路的时期,当这些充满了野性力量、具有雄浑美的六朝等碑刻珍品大量地出现在日本时,完全使日本书坛倾倒了,人们开始了对碑学竭尽全力、如饥如渴地学习和研究。
杨守敬在日本期间,与文化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并致力于碑学的传授,他的学生日下部鸣鹤(1838——1922)、岩谷一六(1535——1905)、松田雪柯(1819——1881),后来都成了日本明治初期书坛的巨擘。杨守敬在日本驻留了四年后归国,在归国之时,日本书坛在他的促使之下已形成碑学书风兴盛的局面。归国后,仍经常有不少日本朋友来访论书,山本由定、水野元直等人曾先后受业于门下。
明治十五年(1882年),日本九州的一个书法家中村梧竹(1827——1913)渡海到中国北京,学习汉、魏、六朝碑刻,曾直接师事碑学家潘存。回国后,致力于碑学的研究和介绍,与杨守敬一派学说分庭抗礼。
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日下部鸣鹤到中国留学,与吴大澂、杨岘、俞樾等碑学书家交游密切,直接受教,回到日本后,培育了众多的门徒,如近藤雪竹、比田井天等人即出自门下,并开创了新书派,一时所谓“鸣鹤流”派的书法风靡了整个日本书坛。与此同时,副岛苍海、北方心泉等人也来到我国,直接与中国当时的一流文人们交往、求教。回日本后,他们先后都成了在书坛很有影响的书法家。明治二十年(1887年),年方二十岁的宫岛咏士(1867——1943)倾慕我国碑学大家张裕钊,只身渡海求师,历时八载,行程万里,紧随不舍,直到1894年张裕钊去世。在此期间,他得到张裕钊笔法真传,其书锐利英爽。归国后,秉承师训,创办“善邻书院”,传授张裕钊的书法,使之在日本光大宏扬,成为日本汉字书家的一大流派。此外,还有日本的篆刻家丹山大迂、桑名铁城、浜村藏六、河井荃庐等人也渡海来到我国,向吴昌硕、徐三庚等著名篆刻家学习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