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知识竞赛

问答题“坼壁路”、“屋漏痕”最早记载于哪一篇书论?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坼壁路”、“屋漏痕”最早记载于哪一篇书论?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问答题
“湖”字在仿宋体中怎样造型,它由多少笔划组成?

正确答案: 两边高,中间低,37划
解析: 暂无解析

第2题:

问答题
“书法教育学”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 “书法教育学”是研究书法教育的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内容应包括研究书法教育的本质、目的、方针、制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教师与领导管理等问题。其中应分学龄前启蒙教育、普通学校教育、高等教育及社会业余教育等。目前我国虽然进入书法的热潮期,但书法教育还不普及、不系统。中小学刚刚提倡开书法课,而师资又极缺乏,尤其经过训练的、有一定水平的教师更是缺少。现在一部分大专院校设了书法课,有的还招了研究生,并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书法研究会,这是振兴我国书法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但更多的书法教育却是由社会来承担的。各级书协组织举办了各种规模的讲习班、培训班、进修班、研讨会。如有的书法家协会投资不少资金,邀请了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为导师,开办了书法理论及篆刻训练班,集中了本地有一定基础的中青年书法爱好者参加学习,通过严格教学,使他们水平大大提高一步;有的书协还成立了书法函授院在全国招收学员,编写水平较高的教材,系统地对学员进行教学辅导,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材。当然,严格说来,我国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书法教育系统,书法教育上许多问题还有待通过实践去研究、总结,除发扬我国几千年书法教育方面的成果外,吸收外国(如日本)的书法教育经验也是极为必要的,这样,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一定能建立起系统的“书法教育学”。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问答题
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用笔千古不易”?

正确答案: 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提出“用笔千古不易”以来,至今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绝大多数认为,用笔千古不易,就是笔法千古不易。这是把用笔和笔法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用笔千古不易”,是包括“笔法”、“笔势”、“笔意”在内的总原则。一个书家,必须精通笔法(不管你运用什么样的笔法),必须精于势的构筑(不管你构筑什么样的势态),必须具有“意”的冶铸(不管你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如此,才算懂得“用笔”或会“用笔”。所以说”“用笔千古不易”,决非仅仅指笔法而言,因为从古往今来书家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笔法并非“千古不易”,而是千变万化的。每个书家因性情不同、审美情趣不同,理想和追求不同,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着不同的技巧,巧妙而精到地运用着笔法,进行着势的构筑和意的创造,没有这些,就不能叫做书法艺术。然而,这些属于“用笔”这个概念。因此说“用笔千古不易”是对的,因为“用笔”和“笔法”不是一个概念。弄清这一点,一切都好办了。作为一个书家,必须懂得用笔,亦即对笔法、笔势、笔意的认识、理解、把握和运用,否则就够不上一个书家,也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用笔千古不易”,是对书法家说的,对书法艺术说的。
由于“用笔”这个概念包含着笔法、笔势、笔意这几个重要内容,这是书法艺术的内核,所以才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有“书法以用笔为上”和“用笔千古不易”之说出。在书法艺术中,有时一笔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活生生的形象,如“婉若游龙”、“飘若游云”、“鸾舞蛇惊之态”、“百岁枯藤”等等,这里蕴含着“意”,笔法、笔势、笔意,有机结合而不可分,这正是巧妙而精到的用笔所达到的境界。
倘若把“用笔”理解为“笔法”,即用笔等同于笔法,那么,笔法仅是技巧,只能写出比较优美的字,还不可能创造出具有魅力的、以至于令人激动不已的艺术作品。我们再看看,前代书家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用笔”这个概念的。晋王羲之《书论》云:“夫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敧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这里所说的“用笔”,不是指笔法,其“有偃有仰、有敧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是说笔势,以及由势而引伸出来的意趣。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结裹法》云:“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这里“裹束”是指结字,“识势”是指整幅作品的大势,即布局,“用笔”即指笔法、笔势、笔意神采,而非仅仅是指笔法而言。
明解缙《春雨杂述·书学详说》云:“今书之美自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钟、王书之优美,决非仅仅因笔法精到所致,所以这里所说的“用笔”也是指笔法、笔势、笔意而言。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帖,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这里所说“用笔之妙关性灵”,并指出书法艺术必须基于学问、修养,要有雄厚的知识积累,方能指挥如意。其“用笔”之意包含着个性、情感、学问、修养,这正是书法中的“意”亦即神韵和情性。
解析: 暂无解析

第4题:

问答题
《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出自哪位帝王书家之手?

正确答案: 出自唐太宗之手。唐太宗(公元五九九——六四九年),即李世民。他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陇西成纪(今甘肃省泰安县)人。
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书法,曾拿出内府金帛,大量收购王羲之的墨迹,并由褚遂良逐一鉴定真伪。当时辨才和尚藏有王羲之最佳作品《兰亭集序》而不愿出售,唐太宗就派御史萧翼化装成商人,设计骗来。其后《兰亭序》就被他视为国宝,放在座位旁边,朝夕观赏,临摹学习,死时还将它作陪葬。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赞赏备至,亲笔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论》,称赞王的书法“尽善尽美”,从而确定了王羲之在书法史上“书圣”的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请按其艺术风格介绍主要的汉碑。

正确答案: 一、风格趋于工整精细者有:
《史晨碑》,有两碑,并刻于一石,俗谓前后碑。《前碑》东汉建宁二年(169年)二月刻,隶书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建宁元年(168年)刻,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前人评史晨碑华山碑此碑“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华山碑》,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四月立,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末行有“郭香察书”字样。前人以为此碑兼有方整、流丽、奇古之长。碑石旧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毁于地震,传世原本拓片有四种:《长垣本》、《关中本》、《四明本》、《李文田本》。《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年)霜月立,亦称《韩勅碑》,隶书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此碑精妙峻逸、纤而能厚,前人评为“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尹宙碑》,东汉熹平六年(177年)刻,隶书十五行,行礼器碑尹宙碑二十七字。字体方整端庄,结构严谨,笔划舒展,前人谓其书风华艳逸、为汉分中妙品,称其“笔法圆健,于楷为近”。此碑现置于河南鄢陵县第二中学校内。
二、风格趋于飘逸秀丽者有:
《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刻,隶书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文字迹清晰,书法秀润典丽,逸致翩翩,为东汉隶书极盛时期的精品。前人评为“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亦有人譬之为“分书之有《曹全》,犹真行之有赵(孟頫)董(其昌)”。此碑现存西安碑林。《韩仁铭》,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刻,隶书八行,行十八字。结体疏朗、行笔遒劲。前人评其书“清劲秀逸,无一笔尘俗气”。此碑1925年迁置荥阳第六初级中学内。《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153年)立,隶书十八行,行四十字。书法秀逸隽利,前人评其书“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此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朝侯小子残碑》,无年月,石已残缺,碑阳存隶书十四行,行十五字;碑阴仅存十字。峻逸秀俊,结体端庄平正,前人评为“书体在《孔宙》、《史晨》之间,逊其浑厚而劲利过之,亦妙刻也”。此碑系宣统三年(1911年)在陕西长安县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孔彪碑》,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刻,隶书十八行,行四十五字,剥落甚。书法娟美,笔画精劲,结构谨严,前人称“此碑用笔沉着飘逸,大得计白当黑之妙,直与《刘熊》抗衡,学者得此可以尽化板刻,脱尽凡骨矣”。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三、风格趋于厚重古朴者有:
《衡方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九月立。隶书二十三行,行三十六字。末行有“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有人以为书者为朱登。笔致浑穆古拙,结体方整严密,前人称“是碑书体宽绰而润,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真卿正书之渐”。此碑现存山东泰安县岱庙。《郙阁颂》,东汉建宁五年(172年)二月刻,十九行。前九行行二十七字,十行起右斜缺一角,故字递减,至末行为十七字。结体茂密方正,笔法多含篆意,大有古茂雄深之趣,前人以为此书“酷似五六小儿描硃所作,而仔细把玩,一种古朴、不求讨好之致,自在行间”。此碑系仇绋所书摩崖,在陕西略阳县西南五里白崖。《裴岑纪功碑》,东汉永和二年(137年)八月立。隶书六行,行十字。字体为古隶,用篆书笔法为之,雄健生辣,气势磅礴。此碑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校官碑》,东汉光和四年(181年)立。隶书十六行,行二十七字。字体方整古厚,用笔方圆多变,寓圆于方,气韵浑融沈雄,饶有别趣。此碑现在江苏溧水县孔庙。《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立,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结体宽博大度,用笔瘦硬峻爽,气魄宏大沉雄,为汉碑中的上乘。此碑原在河北元氏县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移置城内。
四、风格趋于方劲高古者有:
《张迁碑》,东汉中平三年(186年)二月立。隶书十六行,行四十二字。结体严整凌厉,用笔斩截,骨气凝重古朴,通篇笔势雄强峻密,如屈铁盘金,具有一种浑穆的粗犷美。此碑现存山东泰安岱庙内。《西狭颂》,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刻。隶书二十二行,行二十字。字体端严庄重,用笔方硬挺健,气势古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贵。此为仇靖所书摩崖,在甘肃成县天井山。《鲜于磺碑》,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十一月立。碑阳隶书十六行,行三十五字;碑阴十二行,行二十五字。结字宽扁朴茂,用笔方折,极为古拙,碑阴字大小不一,尤为生动有致。此碑一九七二年于天津武清县高村公社出土,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莱子侯刻石》,新莽天凤三年(16年)二月刻。隶书七行,行五字,结构简劲,笔法古拙无波磔,意味古雅,为西汉之古隶。前人称其“是刻苍劲简质,汉隶之存者为最古,亦为最高。”此石现置山东邹县孟子庙。
五、风格趋于奇纵恣肆者有:
《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刻。二十二行,行三十、三十一字不等,结字雄健舒畅,用笔洒脱自然,瘦挺恣肆,奇趣横生,有汉隶中“草书”之称。前人谓“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此为摩崖书,在陕西褒城(今勉县)石门西壁。《杨淮表记》,东汉熹平二年(173年)二月刻。隶书七行,行二十五六字不等。书法奇逸,参差古拙,风格与《石门颂》相类。前人称其书“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此为摩崖书,在陕西褒城(今勉县)石门西壁。《开通褒斜道刻石》,东汉永平六年(163年)刻,隶书十六行、行五至十一字不等。结字长短广窄,大小参差不齐,书法简古严正,气势开张,用笔多有篆意,苍劲奇逸,前人谓“天然杨淮表记开通褒斜道刻石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谓神品。”此为摩崖书,在陕西褒城(今勉县)北。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多选题
祝允明家学渊源,对他书法思想影响最深的是()
A

徐有贞

B

王傲

C

沈周

D

吴宽

E

李应祯


正确答案: B,E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问答题
历史选择书法的规律是什么?

正确答案: 书法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异、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具有极高价值的遗产,这些作品被历史所认可,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宝贵财富。但被历史淘汰掉的书法更多,如“鬼书”、“仙书”、“鸟书”、“虫书”、“龙爪书”、“蝌斗书”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粗略统计,有百种之多。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留传下来,但必须遵守其规律。所谓规律,决不是框框,它是书法艺术所应具备的最根本的东西,总结起来,有如下三点:
一、继承优秀传统,这是任何艺术延续、发展的基础。艺术之间没有什么“代沟”,书法要从传统中脱胎。书法创造的意念,从来都是在对古代优秀作品继承中萌生的。而其中骨法用笔书写汉字结体以表达高雅或犷达的意味则是其关键。那些如“鬼画符”似的“书法”,是画出来的花而俗的东西,是糟粕。
二、仅具备传统的功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新,必须求时代的新。王羲之的最大功劳在于他写出了包括老师在内未曾写出过的新体,“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是艺术的规律。倘若在八十年代的今天,仍将以写像王羲之、怀素为荣,那么就是“书奴”。我们追求的新首先是意境新,要表现出当代人的艺术追求、审美心理;其次是形式新,要有新的章法、结体和用笔;还要从工具上进行大胆探索,一部书法史证明,工具的改革,甚至会决定一个时代的书风。
三、艺术要新、更要美。要符合中国书法的美学特质。历史上“新”的东西很多,如前所说“鸟虫书”等,都因不具备中国书法所具有的美学特征,皆相继被淘汰。所以,历史选择书法是以历史的、时代的、审美的角度来进行的,三者缺一,都不可能在历史上站得住脚。那些不重视传统者、以古为美而故步自封者、不了解书法美的特征者都应从这三方面努力,以创造出不负于时代的书法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问答题
袁克文的书法怎样?他作书法时有何奇特之举?

正确答案: 袁克文,生于公元一八九○年,卒于一九三二年。河南项城人,是窃国大盗袁世凯的次子。字豹岑,又作抱存,号寒云。他虽然是袁世凯的儿子,但他对袁世凯称帝之举是极力反对的,曾作诗讽劝其父云:“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第一层。”在家中,他亦不得其志,常常以曹操的第二个儿子陈思王曹植自比。平时爱与文艺界人士交往。其书法,意在褚遂良、颜真卿之间,以颜体之笔法,求褚书之风韵,劲媚而稍有拙意,别具一格。尤其喜欢写对联,有一次他专门登报,减润鬻书,(即降低卖字的价钱)。一日之间就写了四十多幅对联,全部卖出,他用这些收入又购买了古墨,写了楹联一百余幅。以赠送亲朋好友,还写了“五九纪念扇”四十把,录其《五月九日放歌》,其文辞书法间洋溢着爱国之情,与其卖国贼父亲袁世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袁克文写书法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就是由待者在两头拉着纸,使其离桌悬空,然后他再提笔濡墨于悬空之纸上任意挥洒。所书之字,力透纸背而纸不损,其用笔力度之把握,恰到好处。他写小字的姿势更为奇特。他嗜吸鸦片烟,往往在床上吞云吐雾,吸足鸦片后,仰卧在床上,一手执笔,一手持纸,凭空仰书,写出来的小楷,娟秀挺劲而毫无歪斜、庸软之病,其把握纸、笔的能力,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解析: 暂无解析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正确答案: 书法术语。折锋笔法的虚和者称为“抢”。
清代蒋和称其:“意与折同,折之分数多,抢之分数少;折之分数实,抢之分数半虚半实。”对于折与抢在运用上的差别,元代陈绎曾称:“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笔燥则折,笔湿则抢,笔燥实抢,笔湿空抢。”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大篆的创造者是谁?他有书迹传世否?

正确答案: 唐张怀瓘在其《书断·卷上·大篆》中说:“史籀即大篆之祖也。”也就是说,大篆的创造者是史籀。关于史籀造大篆的说法,最早见于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序》中。许慎说:“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将大篆与古文区别开来。传说《石鼓文》就是史籀的笔迹。历代文人书士,如李嗣真、窦泉,窦蒙、徐浩、欧阳询、虞世南等,对此都无以微辞。但根据王国维的考证,史籀并非实有其人,而是误以《史籀篇》首句为人名之故。以至有人认为是“史籀”这个人做了《史籀篇》,并认为史籀是周宣王(公元前八二七年即位)的太史或柱下史。根据历史流传下来的史料,可以肯定,《史籀篇》确实是周代厘定当时文字规范的书籍,其字为大篆无疑。据今人唐兰考证,石鼓文是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三七五年)之物。至于是否有史籀这个人或这个名字叫史籀的史官是否是大篆的创始人,对于不是专门搞史学研究的学书者来说,则可不必泥古穷究,死扣字眼。就像对苍颉造字的传说一样,只要知道大篆是怎么出现的,什么时候通行的,它和“籀书”是什么关系就行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