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例举中国历代画论关于“写形”的论述。

题目

例举中国历代画论关于“写形”的论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创作的指导思想。


参考答案:

①东晋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强调创作过程的“移情”作用,以达到创作主客体的完美统一。例“解衣般礴”(庄子。田方子)
②唐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艺术创作取材生活。例范宽,“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造化”。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③创作表现方面,倡导从“有法”到“无法”、法随自然的法则。1、常以比、兴的手法,寄情于画。2、作画要求“成竹在胸”,“意在笔先”。3、观察、写生重视取舍与夸张。4、塑造艺术形象追求“神似”。
④表现手法力求创新,提倡“变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⑤创作态度要求聚精会神,严谨认真,深思熟虑。


第2题:

例举中国历代画论关于“写神”的论述。


参考答案:

①东晋顾恺之(《晋书·顾恺之传》)
②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
③南宋陈郁《藏一话腴yu》
④清代笪da重光《画筌》
⑤清代谢堃《书画所见录》


第3题:

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艺术表现手法的论述。


参考答案:

1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
2明代董其昌《画旨》每朝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约略取之,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看得熟,自然传神。
3明代戴熙《习苦斋花絮》春山如美人,夏山如猛将,秋山如高人,冬山如老衲,各不相胜,各不相袭。
4清代郑板桥《郑板桥集》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雷停雨止斜阳出,一片新篁旋剪裁;影落碧纱窗子上,变拈毫素写将来。
5清代李方膺题画梅诗诗中“花前落墨迟”即强调意在笔先,进行艺术构思,从触目横斜千万朵梅花中,捕捉最使人赏心的两三支,经过剪裁加工,创造出比自然梅花更美更典型的艺术形象。


第4题:

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论是到顾恺之为止中国画论中关于形神关系的最高发展。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以下出自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论述是()。

A.以形写神
B.气韵生动
C.搜尽奇峰打草稿
D.明劝诫,著升沉

答案:A
解析: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到:“凡生人亡(无)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

第6题:

试述中国历代画论中关于“写神”论。


参考答案:

①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的论点。指精神面貌、性格特征。主张“以形写神”。
②谢赫“气韵生动”对神韵的认识。指气度、神韵。
③苏轼《传神记》。“传神与相一道”,指观察、捕捉对象神态对塑造形象的重要作用。
④陈郁《论写心》。“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写之人尤难也”。指写神更要写心。


第7题:

例举中国历代画论关于“形与神”关系论述的书籍。


参考答案:

①战国荀况《荀子》。
②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
③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
④明代莫是龙《画说》。
⑤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篇》。


第8题:

论述中国古典画论认为艺与道有内在的相互联系


参考答案:

①“道”指上层的思想、道理、认识。儒学认为“道”即是人道,表现为礼、乐;道学认为“道”即是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表为阴、阳两极的关系;禅学认为“道”即是万物最原始“混”的状态,表现为悟。
②“艺”指下层的形态、技术、方法。儒学指“六艺”;道学指精神境界的自由发挥;禅学指自我完善的修行方法。
③“道”与“艺”的相互关系:统一的辩证关系。“吾道一以贯之”“艺即是道,道即是艺”。
④道与艺的辩证关系,成为中国古典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基础。
⑤例举各家论画学说:艺与道的概念,早在春秋时代,就由孔子加以提倡。汉魏晋唐以来的画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绘画艺术的道,艺关系,但大多着重于行,神,理,法关系的阐述。苏轼提出“有道有艺”的著名论点,把“道”与“艺”确立为绘画的两大原则,重视它们之间的统一的辩证关系,并加以理论上的说明,这是苏轼在绘画理论方面做出的很重要的贡献。他在绘画方面所说的“道”,除了儒家传统的“大道”的含义外,基本上接近于今天所说的思想性.所说的“艺”,基本上接近今天所说的技巧性。这个论点,反映了苏轼对绘画艺术的思想性和技巧性是并重的,统一的。


第9题:

论述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并例举生态旅游产品形式(至少三种)。


正确答案: 原则:
(一)保护第一原则
(二)综合决策原则
(三)科学规划原则
(四)市场导向原则
(五)合理承载力原则
(六)特色原则
(七)参与性原则
生态旅游产品形式:
(一)滨海湿地生态旅游
(二)自然地貌生态旅游
(三)森林生态游
(四)野生动物观赏游
(五)山水名胜风景游
(六)田园风光游

第10题:

[画论]形与神的问题


正确答案: 中国画注重气韵和神似,注重表现对象物的神态,书法艺术家所获得的意趣,至于对象物的形态反而在其次。但并不是说不要形似,因为没有一定的形态,神态也无从表现,所以艺术上常讲“神形兼备”。这里所说的“神似”,是指艺术创作的主导精神和艺术欣赏的主导趣味。
最早提出形神关系的是顾恺之的“传神论”,但真正把这一见解加以精深发挥的是欧阳修、沈括、苏轼等人。欧阳修率先提出“古画画意不画形”,并且认为“萧条淡泊”的意境比“飞走迅速”的禽类更难表现。沈括十分赞同这一观点,还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责其间形象位臵,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这正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阐明画贵神韵的道理。苏轼也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还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气意所到”。宋代诗人陈与义与苏轼有相同的观点,他在《水墨梅》的诗中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苏陈二人俱都强调画的神似。这些思想对后世的绘画理论和艺术有很大的影响。如元代画家倪瓒主张作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明代画家徐渭也主张“不求形似求神韵”,而且创“大写意”画法。清代以后对这一理论阐述有了新的发展,石涛说“名山许游未许画,画比似之山必怪。变幻莫测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所说“不似之似”正是画家所要表现的那种艺术境界。这一思想被齐白石所继承和发展,他提出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把绘画的真谛说的非常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