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

某柱下独立基础底面尺寸为3 mX4 m,传至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为300 kPa,基础埋深3.0 m,地下水埋深4.0 m,地基的天然重度20 kN/m3,压缩模量Es1=15 MPa, 软弱下卧层顶面埋深6 m,压缩模量Es2=5 MPa,在验算下卧层强度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之和最接近()。 (A) 199 kPa (B) 179 kPa (C) 159 kPa (D) 79 kPa

题目
某柱下独立基础底面尺寸为3 mX4 m,传至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为300 kPa,基础埋深3.0 m,地下水埋深4.0 m,地基的天然重度20 kN/m3,压缩模量Es1=15 MPa, 软弱下卧层顶面埋深6 m,压缩模量Es2=5 MPa,在验算下卧层强度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之和最接近()。
(A) 199 kPa (B) 179 kPa (C) 159 kPa (D) 79 kPa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解析:
据:①《面授班辅导讲义》第十六讲。
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02)第5. 2. 7条。 如图所示。
(1)基础底面的天然应力Pc为: Pc= γ d=20 X 3=60 (kPa)
(2)应力扩散角e
(3)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pz为:
(4)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自重应力pcz为:
Pcz=ΣγiHi=20 X 3+20 X 1+10 X 2=100 (kPa)
(5)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的和Pz+Pcz为:
Pz+Pcz=79. 3+100=179. 3 (kPa)
答案为(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钢筋混凝土筏形基础,基础尺寸、埋深及地基条件如图4-18所示。计算土的自重应力时,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为10kN/m3;游泥质黏土层为软弱下卧层。已知淤泥质黏土层顶面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30kPa,试问,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pk(kPa),必须小于下列何项数值才能满足软弱下卧层的强度要求?

(A) 64
(B) 84
(C) 94
(D) 114


答案:D
解析:
(D) 解答:由《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 5.2.7规定对软弱下卧层进行验算:

第2题:

根据荷载和基础尺寸,计算由基底压力传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压力,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压力最接近于120kPa
B、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压力最接近于80kPa
C、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压力最接近于100kPa
D、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压力最接近于90kPa

答案:D
解析:
软弱下卧层位于基础底面以下3m处,持力层与软弱下卧层的压缩模量的比值为3,z/b=1.5>0.50,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表5.2.7得地基压力扩散角为23°;根据式(5.2.7-2)计算,条形基础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压力:

第3题:

持力层下有软弱下卧层,为减小由上部结构传至软弱下卧层表面的竖向应力,应()。

A、加大基础埋深,减小基础底面积

B、加大基础埋深,加大基础底面积

C、减小基础埋深,加大基础底面积

D、减小基础埋深,减小基础底面积


参考答案:C

第4题:

某工程场地条件为:(1)杂填土,厚1.7m,地下水位在地表下1.0m。地下水位以上γ=16kN/m3,地下水位以下γ=19kN/m3;(2)粉质黏土,厚2.0m,γ=19kN/m3,fak=200kPa,Es=8.7MPa;(3)淤泥质土,厚4.5m,γ=18.4kN/m3,fak=80kPa,Es=2.2MPa。柱下独立基础底面尺寸为2.5m×3.6m,埋深1.8m,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基础底面的压力为180kPa。则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最接近(  )kPa。

A.60
B.64
C.73
D.94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7条规定,计算如下: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pc=16×1.0+9×0.7+9×0.1=23.2kPa;

第5题:

关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软弱下卧层强度验算的论述,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持力层的压缩模量越大,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越小
B、持力层的厚度与基础宽度之比越大,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越小
C、基础底面的附加应力越大,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越大
D、软弱下卧层的强度越大,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越小

答案:A,B,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7条第2款规定,矩形基础计算公式为:



式中Pz为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值,l为基础底边的长度,pc为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z为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θ为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可按表(见题表)采用。当上层土压缩模量与下层土的压缩模量的比值越大,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越小;当持力层的厚度与基础宽度之比越大,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越小;当基底的附加应力越大,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越大。



注:1、Es1为上层土压缩模量,Es2为下层土压缩模量;
2、z/b<0.25时取θ=0°,必要时,宜由试验确定;z/b>0.50时,θ值不变;
3、z/b在0.25与0.50之间可插值使用。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软弱下卧层的强度与附加应力并无关系。

第6题:

某软弱地基采用换填法处理:
  ①某一内墙基础传至室内地面处的荷载值为Fk=204kN/m,基础埋深d=1.20m,已知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标准值二者折算平均重度γG=20kN/m3;
  ②换填材料采用中、粗砂,已知其承载力特征值fak=160kPa,重度γ=18kN/m3,压缩模量Es=18MPa;
  ③该建筑场地是很厚的淤泥质土,已知其承载力特征值fak=70kPa,重度γ=17.5kN/m3,压缩模量Es=1.7MPa。

2.若砂垫层的厚度为1.5m,条基宽度b=1.5m,则垫层底面的附加压力pz最接近于(  )kPa。

A. 60
B. 65
C. 70
D. 75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4.2.2条规定,垫层的厚度z应根据需置换软弱土(层)的深度或下卧层的承载力确定,对于条形基础,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b为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面的宽度(m);pk为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pc为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z为基础底面下垫层的厚度(m);θ为垫层的压力扩散角,宜通过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5.2.7采用。



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7题:

已知某建筑物矩形基础尺寸为4m×2m(见图),上层为黏性土,压缩模量Es1=8.5MP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180kPa;下层为淤泥质土,Es2=1.7MPa,承载力特征值fak=78kPa,基础顶面轴心荷载标准值F=680kN,则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pz与自重应力值pcz的和最接近于(  )kPa。


A. 43.2
B. 54.8
C. 66.7
D. 88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7条第2款规定,矩形基础的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为:



式中,pc为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经计算为:pc=18×2.0=36kPa;
Pk为基底压力,经计算为:



查表可得,由于Es1/Es2=8.5/1.7=5,z/b=4/2=2.0>0.5,取θ=25°;
则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为: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应力为:pcz=18×2+(19.0-10)×4=72kPa;
则总和为:pz+pcz=16.07+72=88.07kPa。由此可知,D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8题:

条形基础宽2m,基底埋深1.50m,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1.50m,基础底面的设计荷载为350KN/m,地基土分布:第一层土厚度为3米,天然重度γ=20.0kN/m3,压缩模量Es=12MPa;第二层为软弱下卧层,其厚度为5米,天然重度γ=18.0kN/m3,压缩模量Es=4MPa;扩散到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压力pz最接近于下列哪一个数值?()

A 78kPa;

B 89kPa;

C 109kPa;

D 143kPa。


参考答案B

第9题:

某条形基础,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荷载Fk=320kN/m,基础宽度b=4m,基础埋置深度d=2m,基础底面以上土层的天然重度γ=18kN/m3,基础及其上土的平均重度为20kN/m3,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距离z=2m,已知扩散角θ= 25°。试问,扩散到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A) 35kPa (B) 45kPa
(C) 57kPa (D) 66kPa


答案:C
解析:

第10题:

某条形基础宽3.0m,基础埋深2.0m,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为500kN/m,地基土层为双层结构,上部0~4.0m为硬塑黏土,γ1=18kN/m3,fak1= 200kPa,Es1=10MPa,4.0m以下为软塑黏土,γ2=19kN/m3,fak2=110kPa,Es2= 2.5MPa,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传至软塑黏土层顶面的附加应力为( )kPa。

A.107
B.110
C.115
D.120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2.7条计算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