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下列关于场地类别的叙述,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场地类别用以反映不同场地条件对基岩地震动的综合放大效应 B、场地类别的划分要依据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场地土层软硬程度这两个因素 C、场地挖填方施工不会改变建筑场地类别 D、已知各地基土层的层底深度和剪切波速就可以划分建筑场地类别

题目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下列关于场地类别的叙述,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场地类别用以反映不同场地条件对基岩地震动的综合放大效应
B、场地类别的划分要依据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场地土层软硬程度这两个因素
C、场地挖填方施工不会改变建筑场地类别
D、已知各地基土层的层底深度和剪切波速就可以划分建筑场地类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为Ⅰ、Ⅱ、Ⅲ、Ⅳ类
B.设计地震分为第一、二、三组
C.依据震源的远近,分为设计远震与设计近震
D.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取决于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

答案:C
解析:

第2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建筑场地类别的确定方法,覆盖层厚度为4m,该场地类别为( )。

A.可能为Ⅰ类
B.可能为Ⅱ类
C.可能为Ⅲ类
D.可能为Ⅳ类

答案:A,B
解析:

第3题:

在抗震设防区内,某建筑工程场地的地基土层分布及其剪切波速us如下图所示。
试问,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该建筑场地的类别应为下列何项?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答案:B
解析:
解答:根据《抗规》第4.1.4条,场地覆盖层厚度为:6+2+14=22m>20m,根据《抗规》第4.1.5条,d0=20m

查《抗规》表4.1.6, Ⅱ类场地。

第4题:

在下列有关抗震设防的说法中,哪些选项是符合规定的?(  )

A、抗震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的设防依据,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
B、抗震设防标准是一种衡量对建筑抗震能力要求高低的综合尺度
C、抗震设防标准主要取决于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不同
D、《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设防标准是最低的要求,具体工程的设防标准可按业主要求提高

答案:A,B,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1.0.4条规定,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根据第2.1.2条规定,抗震设防标准,是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规范规定的设防标准是最低的要求,具体工程的设防标准可按业主要求提高。

第5题: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关于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

A、与地震烈度有关
B、与震中距无关
C、与拟建场地所处的抗震地段类别有关
D、与建筑所在地的场地类别无关

答案:A,C
解析:
AD两项,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1.4条规定,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B项,设计地震分组可更好地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同样烈度、同样场地条件的反应谱形状随着震源机制、震级大小、震中距远近等变化,可见地震影响系数与震中距有关;C项,根据第4.1.8条规定,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及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

第6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  )。

A.甲类建筑
B.乙类建筑
C.丙类建筑
D.丁类建筑

答案:A,B,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3.3.1条,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第7题: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选择建筑场地时,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

A、对抗震有利地段,可不采取抗震措施
B、对抗震一般地段,可采取一般抗震措施
C、对抗震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D、对抗震危险地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3.3.1条规定,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第8题:

在抗震设防区内,某建筑工程场地的地基土层分布及其剪切波速Vz。如图所示。[2012年真题]



1.试问,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该建筑场地的类别应为下列何项?(  )

A、I
B、Ⅱ
C、Ⅲ
D、Ⅳ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4.1.2条规定,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厚度为准。
①计算场地覆盖层厚度:根据第4.1.4条第1款规定,场地覆盖层厚度为:



②计算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根据第4.1.5条规定,计算深度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两者的较小值,则



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间的传播时间为: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③查表4.1.6可知,当



及覆盖层厚度在3~50m之间时,为Ⅱ类场地。

第9题: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关于特征周期的确定,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与地震震级有关
B、与地震烈度有关
C、与结构自振周期有关
D、与场地类别有关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2.1.7条规定,设计特征周期是指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简称特征周期。根据第5.2.5条规定,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5.1.4-2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第10题: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对设计地震组进行划分是考虑( )。
A.震源深度的不同 B.震级和震中距的不同
C.地震动的频谱特性不同 D.场地类别的不同


答案:B
解析:
考虑到震级和震中距的不同,在设计中,可对地震组进行划分。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