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基本关系。

题目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基本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起源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

A.法律先于道德产生

B.道德先于法律产生

C.法律与道德同时产生

D.法律与道德相伴而生


正确答案:B

第2题:

论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及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正确答案: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制约;
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社会制度建设、文化发展服务)。

第3题:

论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正确答案:

第4题: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答案:
解析:
在规范层面上,道德和法律同为调整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而且都调整社会重大的、全局性的关系,但道德和法律也存在着根本区别。
(1)道德和法律的产生背景不同。道德产生于社会观念并存在于人们的信念里,是自发的。法律却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2)道德和法律的表现形式不同。道德是人们在长久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自发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它往往不以文字或条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也不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制定和颁布。它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意识中,存在于社会流动的观念和人们的信念中。法律则不同,它必须有专门的形式和制定程序。道德规范的产虽然远比法律要早,但至今仍是一种非制度化、非系统化的形式。不成文法尽管带有明显自发的、约定俗成的痕迹,但在制度化方面,其系统化和明确性仍然是道德所不能比拟的。
(3)道德和法律所规范的内容不完全相同。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整社会重大的、全局性的关系方面是一致的,但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在没有法律之前,社会重大的、全局性的关系的规范调整,主要由道德来完成。法律出现后,将道德的一部分内容分离出来,改由法律来规范调整。违反了法律规范的,一般也违反了道德规范,而违反了道德规范并不一定违反法律规范。同时还要注意到,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更多的是强调义务和禁令;而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时不但强调义务,同时还要强调权利。
(4)道德和法律的实施方式不同。道德的实施主要是靠人们自觉遵守,其次靠舆论的强制,内心信念的约束等。而法律的实施,虽也需要人们自觉遵守,但法律却具有道德所不具有的强制实施力量——国家强制力。
(5)违反道德和法律所产生的后果不同。违反道德会产生自我良心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社会舆论是来自外界的不确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只有为个人的良心所承受,才能产生压迫感。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一定要经良心的转换才起作用。法律则不同,由于法律的确定性和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当违法行为出现时,法律绝不考虑违法主体的承受能力,法律确定行为违法与否的准则就是法律本身。依法律指引办事,将获得肯定性后果,反之则承担否定性后果。

第5题:

关于法与道德的论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而道德不是社会规范
B.法律规范必须要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C.道德不能弥补法律中所存在的漏洞
D.—些道德原则的实现不能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


答案:A,C,D
解析:
在形式归属上,都属社会规范,具有社会规范应有的规范性、概括性、连续性、稳定性、效率性等属性(程度上存在差别)。故A错^法律规范必须要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否则即论为国家专横、肆虐的工具。故B对。道德的调整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在一些社会关系领域的不足。故C错。通过法的实施(即制裁违法行为、鼓励和保护合法行为),用国家强制力保障一些道德原则的实现,可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故D错。故答案是ACD。

第6题:

下列关于违法行为与违反道德的行为、法律上无效行为的区别的论述正确的为(  )。

A.违法行为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B.违反道德的行为并不都是违法行为

C.违法行为属于法律上无效行为

D.法律上无效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因为违法行为不一定违反道德。其实这道题个关键点在于什么是道德,不能将道德泛化,比如说偷越国境罪,你说他违反了什么道德。C选项的后半表述是正确的

第7题:

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区别”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法律与道德起源和存在的时间不同

B.法律与道德的形成方式不同

C.法律与道德的适用范围完全不同

D.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


正确答案:C
解析:考查要点是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法律与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的一种,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区别。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C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法律与道德的适用范围是一种交叉的关系,既有相同的领域,但又不完全相同。首先,法律一般只能约束人的外在行为,而道德既要约束人的行为,又要干预人的内心世界。其次,有些由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与道德无关,如程序性法律关系;有些道德问题又是法律不宜涉及的,如友谊问题。即使在两者共同调整的领域,二者的侧重点和调整方式也有所不同。法律通常只对其中严重的、需要运用国家强制力的行为作出反应,而道德的反应则不限于此。

第8题: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不能笼统地看待法与道德的关系,不能把法律与道德区别绝对化,甚至否认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联系的论述错误的为(  )。

A.法的实施可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

B.道德必须以法律作为价值基础

C.道德的状况制约着立法的发展

D.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


B 【答案解析】本题考的是法与道德的联系。B项论述错误在于,道德并非必然以法律作为价值基础,如被统治阶级的某些道德与作为统治阶级集中意志体现的法律就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第9题: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答案:
解析:
(1)法与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评价标准。首先,道德为法律提供理论了基础。一定的道德伦理观点和学说是法律理论、观点和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其次,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是评价和判断法律的价值尺度。再次,道德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观念指导的,社会道德观念的状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因此,法律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持。最后,出现法律漏洞时,道德可以作为行为规范调控人们的行为,弥补法律的不足。
法律是传播道德、保障道德要求实现的有效手段。首先,通过立法可以将一定道德原则和理念制度化、法律化,赋予道德要求以法律的权威和强制性,有效保障其实现。其次,法律是道德要求的承载者,它以法律形式体现了道德理念和原则,并以法律特有的方式将其确定化、具体化、规范化,使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标准。最后,法律是促进道德发展,形成新的道德风貌和新的精神文明的强大力量。
(2)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控措施,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共同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冲突。
一定社会中的道德是多元的,不同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理念,即使是在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集团和群体的具体道德观念也有不同特点和要求,而国家法律是统一的,这样,在多元的道德观念和统一严格的法律规范之间就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
法律和道德的发展方式不同。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由舆论确立并发展的,法律则是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有时道德的发展先于法律,法律表现得较为滞后,有时先进的法律又可能是道德发展的先导因素。二者在发展上的这种“时差”也会引起法律和道德的冲突。
由于法律和道德在调整对象范围、规范性特点和程度方面的不同,导致二者在一定场合下也可能发生冲突。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可以概括为“情”与“法”、“情理”与“法理”的冲突。有时一个行为可能合乎情理,但却不合法(法律不允许或者不受法律保护);反之也可能出现一个受法律保护的行为,却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
法律与道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但是由于各自的特点所限,法律与道德的矛盾不能完全避免,但如果冲突频繁,则不仅影响二者的社会效果,甚至可能导致道德或法律上的虚无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协调二者的关系,尽量预防和减少冲突,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在立法时应当充分考虑一定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将其作为法律制定的价值基础,防止与道德对立的“恶法”出现。
是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执法和司法主体应当在合法的前提下,在自由裁量范围内尽量考虑道德要求,使法律的适用不仅合法,而且合乎情理。
在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中,应重视法制宣传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培养,批判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容的旧的道德理念,加强人们对于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的认同感。
法律与道德的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10题:

论述法律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答案:
解析:
(1)经济基础决定法律
法律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出对法律的需要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的法律便应运而生。一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以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的本质和特征。法律只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从而在政治上也占统治地位的掌控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共同意志的反映。因此,历史上出现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法律,它们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而同一历史类型的各国法律,尽管它们也各有其特点,但由于它们赖以存在的经济制度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因此,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法律。
当然,上层建筑的各部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各有其本身的形成和发展的相对独立的历史,它们并不都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立即变化。但是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或迟或早要引起全部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则是确定不移的历史规律。因此,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引起法律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法律随着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而发生本质的变化,还表现在当经济基础发生局部变化时,也会引起法律的相应的变化。
(2)法律对经济的作用
法律对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认经济关系。法律确认经济关系,是指法律创建新的生产关系及改造旧的生产关系。这种确认功能使社会基本经济关系以制度形态得以合法存在。该功能通常在宪法规范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例如中国宪法对国家允许的所有制形式进行了规定。
2)规范经济行为。法律对经济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民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和程序法等来加以间接宏观调控,对经济行为加以规范,从而使经济在一定的法律秩序中运行。法律对经济行为规范的发达程度、合理程度的规定常常对经济的稳定与增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经济运行规范的合理性、开放性及可信度构成主要的经济运行软环境,对经济的流动有极大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3)维护经济秩序。法律对经济关系不仅作出确认、调整,而且加以维护和保障,保证其正常的发展秩序不受侵扰,这样才能体现法律经济功能的目的性及本质。现阶段,我国法律的任务就是严格保护经过确认的各种经济形式和市场经济秩序,对于各种侵扰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给予应有的法律制裁。
4)服务经济活动。法律的经济功能不仅通过直接规定经济关系内容的法律规范体现,而且还通过服务于经济活动的各种法律制度来体现。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