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

甲意图杀害乙,某日趁乙不备将乙从桥上推下企图将乙淹死,不料乙却因头部碰到石头而摔死,并不是被淹死的。甲的行为(  )。 A.是故意杀人罪(既遂) B.是故意杀人罪(未遂) C.是意外事件 D.是过失致人死亡罪

题目
甲意图杀害乙,某日趁乙不备将乙从桥上推下企图将乙淹死,不料乙却因头部碰到石头而摔死,并不是被淹死的。甲的行为(  )。
A.是故意杀人罪(既遂)
B.是故意杀人罪(未遂)
C.是意外事件
D.是过失致人死亡罪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
【精解】根据刑法理论,对于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一般不影响刑事责任。所以,对于甲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故选A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刑法的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正确( )

A.家住11 楼的甲一日深夜从睡梦中醒来,大叫一声,使正准备入室盗窃的小偷乙猛地受惊从窗口掉下摔死。乙的死亡与甲的行为不存在因果关系。

B. 甲驾驶车辆,将醉酒躺卧在高速公路上的王某碾死。由于即使没有甲的行为,乙也会被其他车辆碾死 ,故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甲想杀伤害乙,将乙推下山崖 ,乙虽未当场摔死,却被山谷中的蛇咬死,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不存在因果关系。

D.甲将乙从屋顶推下,在乙要坠落之前,丙用枪射穿乙的心脏,造成乙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存在因果联系。


正确答案:D

【答案】D
【详解】选项A错误,甲的行为直接导致乙的摔落,致乙死亡。因此存在因果联系。甲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因此不负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选项B错误,甲的行为导致乙的死亡,存在因果关系。假定因果关系的场合,因果关系仍然存在的。假定因果关系是指虽然某个行为导致结果发生 ,但即使没有该行为 ,由于其他情况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选项C错误。介入因素是第三者的行为。由于蛇的咬人行为 是由甲将乙推到山谷引起的,因此仍然是存在的。选项D正确,也是第三者行为的介入。乙的死亡与丙的行为存在因果联系,丙的行为中断了甲的犯罪行为。
【相关考点梳理】因果关系在司法考试中几乎年年考,对于因果关系应该把握如下情形:(一)被害人特殊情形(1)开枪射人,造成被害人失足坠崖死亡。(2)挥拳打人,引发被害人原有疾病,导致死亡。(二)被害人行为的介入 (1)被害人遭受严重暴力,为逃生而情急之下逃入旁边的高速路,被车撞死。 (2)受害人受致命伤,不服从医院安排而亡。(3)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4)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5)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 (三)第三人行为的介入 (1)甲伤害乙,乙在去往医院的路上被车辆轧死。(2)甲伤害乙后,乙前往医院治疗,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3)甲开车撞丙,丙落在甲车顶,同车的乙从车窗口抓住丙垂下的手,将其拽下汽车,丙被摔死。 (四)行为人行为的介入 例:过失伤人后,又开枪杀死伤者的。此种题排除法,尤其注意是要求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因果关系的题目就是理论不扎实,联系日常实际也能有所把握。

第2题:

甲、乙乘坐的轮船发生海难,甲、乙共同抓住海里的一块木板,但木板只能承载一个人的重量,甲将乙从木板上推开,致乙被淹死,3天后甲得救。对甲的行为定性正确的是:( )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防卫过当 D.避险过当


答案:D
解析:

第3题:

甲意图杀害乙,某日趁乙不备将乙从桥上推下,企图将乙淹死,不料乙却因头部碰到石头而摔死,并不是被淹死的。甲的行为构成( )。

A.故意杀人罪(既遂)

B.故意杀人罪(未遂)

C.过失致人死亡

D.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正确答案:A
A【解析】本案中,甲对其行为的因果关系进程有着错误认识,但这种对因果关系进程的错误认识,不影响对其行为的定性,行为人仍然要负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第4题:

甲意图杀死其邻居乙,某日将老鼠药投放在乙家食盐中,乙和妻子食用后,乙安然无事,乙的妻子死亡。甲的行为属于犯罪的未遂。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关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曱将乙从屋顶推下,在乙要坠地之前,丙用枪射穿乙的心脏,造成乙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B.甲与乙没有意思联络,都意欲杀丙,并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结果之间均存在因果关系
C.甲驾驶车辆,将醉酒躺卧在高速公路上的乙碾死。即使没有甲的行为,乙也会被其他车辆碾死,故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曱与乙一同登山,曱欲杀害乙,而从山崖将乙推落山谷,乙虽未当场摔死,却被山谷中的熊咬死,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答案:C
解析:
考点:因果关系的认定
讲解: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在发生了某种危害结果时,司法机关首先要确定谁的行为造成了该危害结果,然后进一步判断该行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最后得出是否构成犯罪的结论。
关于A项。这属于因果关系的断绝,具体是指条件关系本身被切断,即前条件对某一结果还没有起作用时,此时无关的后条件导致了该结果的发生。在这种条件下,前条件不是结果的原因,前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例如,X以杀人的故意向Y的食物中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Y虽然吃下了该食物,但在该毒药还没有发生作用时,Z开枪打死Y。此时,X的投毒行为与Y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A项正确,不当选。
关于B项。这属于二重的因果关系,具体是指两个以上的行为分别都能导致结果的发生,但在行为人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竞合在一起导致了结果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各个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例如,X与Y没有意思联络,都意欲杀丙并都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致其死亡。应当认为,X和Y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均存在因果关系。因此,B项正确,不当选。
关于C项。这属于假定的因果关系,具体是指虽然某个行为导致结果发生,但即使' 有该行为,由于其他情况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在这种条件下,应当认为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例如,下午1时执行死刑,在执行人正在扣动扳机的瞬间,被告人的父亲推开执行人,自己扣动扳机击毙了死刑犯儿子Y。此时,应当认为父亲X的开枪行为与儿子Y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C项错误,当选。
关于D项。本案中,因果关系并未断绝,虽然出现了熊的咬人行为,但在山谷中出现熊,是一个正常的甚至必然的现象,因此,熊的出现并未使先前的因果关系发生中断,甲 行为依然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因此,D项正确,不当选。

第6题:

甲意图杀害乙,用车将乙撞倒,甲以为乙已经死亡,将乙带到一山上抛弃,结果乙当时并未死亡。乙醒来迷迷糊糊地爬行,结果不慎掉入悬崖被摔死。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构成故意杀人罪
B.构成故意伤害罪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答案:A,C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的主观方面对犯罪形态的影响。甲基于故意杀害的故意,实施了故意杀害的行为,故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乙的死亡并非由甲撞倒所致,故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的未遂。

第7题:

某甲意图杀害某乙,某日趁乙不备将乙从跨江大桥上推下企图将乙淹死,不料乙却因头部碰到石头而摔死,并不是被淹死的。甲的行为:()

A.是故意杀人罪(既遂)
B.是故意杀人罪(未遂)
C.是意外事件
D.是过失致人死亡罪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具体因果过程的认识错误问题。对具体因果过程的认识错误,并不影响对犯罪的定性和犯罪形态。

第8题:

甲酒后驾驶单位的轿车在某市区行使时,将正在正常通过斑马线的乙撞倒致其重伤。立即将乙扶上车并准备开往附近的医院抢救,乙在途中陷入昏迷。甲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便将车开到较远的河边,趁没人的时候将乙抛往河中后逃离。乙因伤无法自救而被淹死。问:甲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应如何处罚?


参考答案:①甲酒后驾车将正常行走的乙撞倒致其重伤的行为成立交通肇事罪。②甲误以为乙已经死亡并将其抛往河中导致其死亡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③对甲的交通肇事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第9题:

甲于傍晚跟踪仇人乙,意图杀害乙。甲趁乙不备用刀朝乙的背部猛刺数刀,致当场昏迷,甲见乙没有呼吸,误以为乙已死亡,为消灭罪迹,将乙“抛尸”于小河中。鉴定,乙是溺水窒息死亡。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
A.对犯罪手段的错误认识
B.对因果关系的错误认识
C.对目标的错误认识
D.对犯罪工具的错误认识


答案:B
解析:
【精解】认识错误包括对法律的认识错误和对事实的认识错误。一般而言,对法律的认识错误不影响刑事责任,但是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可能影响刑事责任。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包括对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对目标的认识错误。对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际发展认识错误。本题中甲以为乙是因为自己的刺杀行为而死亡,而实际上乙是因为溺水窒息死亡,属于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故选B项。

第10题:

以下情形,对甲应以抢劫罪论处的有()。

  • A、甲入户盗窃被户主乙发现,将乙打昏后逃走
  • B、甲盗窃被乙发现,甲逃跑,乙未追上。某日,乙在路上遇见甲,欲抓甲,甲拔出匕首威胁乙,乙未敢追赶,甲又逃走
  • C、某市因土地征收发生骚乱,甲召集多人乘乱抢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 D、甲携带凶器,趁乙不备将其戴的金项链抢走

正确答案:A,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