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住院医师中医

患者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颜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漆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证为()A、气秘B、热秘C、虚秘之阴虚证D、虚秘之血虚证E、虚秘之气虚证

题目

患者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颜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漆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证为()

  • A、气秘
  • B、热秘
  • C、虚秘之阴虚证
  • D、虚秘之血虚证
  • E、虚秘之气虚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患者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其治疗首选方为

A.黄芪汤

B.济川煎

C.增液汤

D.润肠丸

E.麻子仁丸


正确答案:C

第2题:

病例摘要:曹某,女,65岁,已婚,农民。2013年1月3日初诊。患者大便干结数年,近一月大便干结难解,如羊屎。现症:大便于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肠结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便秘。中医证型诊断:阴虚秘。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大便于结难解,如羊屎为主症,辨病为便秘。现症见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阴虚秘。阴津不足,肠失濡润。中医病证鉴别:两者皆为大便秘结不通。但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治法:滋阴通便。方剂名称:增液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玄参15g,麦冬15g,生地15g,当归15g,石斛10g,沙参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3题:

患者,男,45岁。进行性吞咽困难伴消瘦1年。现症: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屎,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其治疗应选用

A、启膈散

B、通幽汤

C、沙参麦冬汤

D、补气运脾汤

E、竹叶石膏汤


参考答案:C

第4题:

气虚秘的主要表现是( )

A.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
B.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
C.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
D.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
E.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

答案:D
解析:

第5题:

患者,女,55岁。进行性吞咽困难伴消瘦1年,现症: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屎,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此病证的治法是

A.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B.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C.温补脾肾
D.清热凉血
E.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答案:A
解析:

第6题:

患者,女,55岁。进行性吞咽困难伴消瘦1年,现症: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屎,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此病证的治法是

A、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B、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C、温补脾肾

D、清热凉血

E、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参考答案:A

第7题:

患者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颜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漆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证为

A.虚秘之气虚证
B.气秘
C.热秘
D.虚秘之阴虚证
E.虚秘之血虚证

答案:D
解析:

第8题:

气虚秘的主要表现是( )

A、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

B、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

C、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

D、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

E、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


参考答案:D

第9题:

患者,男,45岁。进行性吞咽困难伴消瘦1年。现症: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屎,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其治疗应选用

A.启膈散
B.通幽汤
C.沙参麦冬汤
D.补气运脾汤
E.竹叶石膏汤

答案:C
解析:
根据进行性吞咽困难伴消瘦,可诊断为噎膈。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屎,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为津亏热结证的表现。故该患者为噎膈津亏热结证。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第10题:

患者,男,45岁,高热。1周后热势已退,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心烦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首选

A.峻下逐水药
B.清虚热药
C.润下药
D.攻下药
E.清热泻火药

答案:C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