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知识竞赛

简述闽台民间故事的特点。

题目

简述闽台民间故事的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闽台两地故事多有关联
(2)情节跌荡起伏,人物性格鲜明。
(3)许多民间故事凝固成具有告惩意义的谚语。
(4)共同主题有多种说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闽台文学渊源。


正确答案:闽台一水之隔,地缘、血缘、语缘、习俗相近,自唐朝到清朝,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第2题:

简述闽台诗钟的价值。


正确答案:诗钟在台湾建省初期(1886-1893)时对台湾诗界有如下积极影响:
其一、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其二、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
其三、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其四、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诗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第3题:

以下关于闽台民众的饮食习俗描述正确的有()

A.闽台饮茶风气之盛.堪称全国之最

B.闽台民众的副食以闽菜为代表.讲究食补

C.台湾菜受闽菜影响很大.在烹调上更为讲究.品种也更为繁多.所以总的特点与闽菜相去甚远

D.闽台还有很多体现出浓郁乡土特色的风味小吃


参考答案:ABD

第4题:

简述闽台民间文学特征。


正确答案: (1)口头性:即人民的口头创作,口耳相传。
(2)变异性:民间文学作品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不象书面文学,可以固定版式。每个人讲的故事不完全雷同,所以故事有无数异文,有的异文是一个地区的异文,有的是个人的异文。
(3)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基本上是一种集体创作,在创作和流传上带有许多集体的特征,反映集体智慧和艺术才能,而不是一个人或一个作家的才能。
(4)传承性:民间文学保持着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内容、形式、艺术手法相对固定,往往新的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产生。
(5)立体性:民间文学是活在人民口头上的文学,是流动变易的文艺形式或礼俗的表现。
(6)多阶段性:因民间文学作品可以流传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同时常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所以民间文学作品往往是多阶段性的,不同于文学作品一定是一个时代的著作。
(7)方言性:因民间文学是口头的创作且经由口传的方式流传,所以它的特征之一是方言性;用方言创作与表演的,常是地方性的,只流传在特定地区。有学者还提出民间文学有自发性、匿名性等等特征,但是自发性与集体性有关,匿名性也与集体创作有关。
(8)民间文学分为“原始的”及“发达的”两大类,原始的民间文学与初民的社会仪式、舞蹈、音乐是分不开的。先进民族发达的民间文学脱离了仪式,原始民间文学仍有许多法术功能与解释功能,如解释来源,解释各种仪式、各种风俗,协助狩猎等活动功能。发达的民间文学主要的功能是娱乐,教育与解释功能并不多。

第5题:

简述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


正确答案:1、移民潮将闽地宗教带进台岛。
2、台湾的宗教仪礼大多源于福建。
3、闽台地缘的便利使两岸地宗教有一种天然联系。
4、闽台两地宗教法脉相联。
5、闽台两地宗教场所之间关系密切。
6、闽台两地语言上的互通使传教较为便利。
7、在宗教组织从属上关系密切。
8、闽台两地宗教在经济上互相支持。
9、台湾的宗教教育直接受福建影响。
10、两岸宗教活动频繁。

第6题:

简述闽台文学交融发展。


正确答案: 1、初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他们日常吟咏,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他们的诗集传世,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
2、发展: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
3、形成采风问俗:从清代康熙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在咸、同迄于光绪初年(1851—1885)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1851)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
4、“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福建侯官人陈衍(字叔伊)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1886年游历到台,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台湾文学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7题:

简述闽台宗教交往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正确答案: 1、把握闽台宗教的差异,在非原则问题上求大同存小异,因势利导,进一步通过宗教交往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2、做好台湾宗教界到福建寻根访祖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以寻根为目的的宗教交往。
3、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并解决闽台宗教交往中的问题。
4、既要看到闽台宗教交往中寻根谒祖接通法脉的主流因素,也要注意到隐藏在交往中暗礁和支流,时时保持清醒头脑,把握交往的主动权。

第8题:

“明郑时代”闽台经济关系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1661—1683年明末清初的郑清对峙时期,是郑成功驱荷入台,积极开发和发展台湾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史称“明郑时代”。由于郑成功志在反清复明,因此在驱荷的同时就周密地谋划了台湾这一基地开发与建设,使台湾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海岛经济初具规模。具体来说,这一时期闽台经济关系呈以下特点:(一)大规模地由福建向台湾移民。郑成功在统率大军入台驱荷的同时不断地将闽地的劳动力向台地转移。闽人入台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流动,在闽台经济关系发展中始终具有重要意义。郑氏除寓兵于农的军垦之外还有民垦和私垦形式。此外,郑成功还派员赴漳、泉各地,“招沿海居民之不愿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地”。至郑氏统治末期,在台的汉族人口估计已达12万人,比荷据时期增加了2倍多。资料显示郑清对峙时期福建漳泉人民渡海入台从未间断。(二)大面积垦殖。生产要素中的耕地面积随着郑氏苦心经营反清复明基地事业的发展和通过补充将士及移民增加人口劳力而进一步扩大。随着军垦、民垦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屯垦区域,北至浊水溪流域和彰化平原,南至高雄、凤山一带。(三)生产要素中的技术和生产资料随大军和移民由闽输台。郑氏政权不仅在汉人垦区的移民社会中,而且也向高山族如番社人民传授大陆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设施,供给耕牛、锄、犁等农具和种子种畜等。除粮食生产外还很重视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促进了以制糖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于台湾南部冬季干旱雨水稀少,影响农作物生产,因此屯垦军兵和移民将闽地水利技术带到台湾,明郑23年间所修水利设施比荷据38年所修总数还多10倍。其他如造船业、采金业、盐业和烧瓦等建材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四)闽台间处于小范围的贸易状态。由于郑清对峙,清政府对郑氏政权以台湾、澎湖、闽浙粤沿海作为反清复明根据地的态势采取“海禁”和“迁界”的对策,下令“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坚辟清野”以断郑氏政权之一切经济补给。在这种情况下闽台间的贸易只能局限于郑氏势力所及的范围,主要是在台湾与厦门一带进行。当时贸易的品种除日常生活用品外主要是军事给养物资。总之,这一时期,闽台经济关系的发展,促进了台湾的初步开发,使之经济初具规模。

第9题:

简述闽台方言的分区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闽台方言的分区
①七个主要次方言的分布情况:闽东、莆仙、南、北、闽赣、闽中、闽客等方言;
②其他如浦城县北的吴方言、戴云山区的闽方言土语群、官话方言岛、其他方言“飞驰”。
特点:闽台方言的丰富和复杂性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少有的;闽台方言在保存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特点方面,在汉语诸方言中也是十分显著的。闽台方言在与诸方言之间经常大量相互影响。

第10题:

简述闽台民间信仰特点及原因。


正确答案: 特点-闽台民间供奉的神祇来源复杂,有的来自民间传说,如妈祖、临水娘娘和王爷,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如关帝、开漳圣王和保生大帝,有的是从北方流传来的如城隍、土地。原因-闽台之所有这样多的民间神祇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福建和台湾气候炎热、自古便是瘴疠之地,疾病瘟疫繁多,山崩海啸,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致使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各种神灵的保佑。
(2)由于地理条件复杂,山海阻隔,交通闭塞,往往一山一水之隔,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形成较为封闭的宗族制社会,极易产生各自宗族的神祇。
(3)闽台都属于移民社会,一方面从各自祖居地带来了各自的神祇另外一方面又融合了当地原有的信仰,还有各地的神祇之间的互相融合。由此民间信仰不仅有本地的神祇,也有从中原来的,还受到古老闽越族原始宗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