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1题:
第2题:
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植株杂交得F1,对其幼苗用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所得到的植株的基因型和染色体倍数分别是()
第3题:
(2)选用上述抗螟非糯性水稻与不抗螟糯性水稻杂交得到F1,从F1中选取一株进行自交得到F2,F2的结果如下表:
表现型 抗螟非糯性 抗螟糯性 不抗螟非糯性 不抗螟糯性
个体数 142 48 50 16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所选F1植株的表现型为_____。亲本中抗螟非糯性水稻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_____种。
非同源(两对)抗螟非糯性
第4题:
有高杆抗锈病(DDTT)和矮杆不抗锈病(DDtt)的两个品种的水稻,欲在两三年内获大量稳定遗传的矮杆抗锈病的新品种,通常采取的育种程序是()
第5题:
已知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让一株杂合小麦自交获得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获得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占总数的()
第6题:
第7题:
已知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让一株杂合子小麦自交得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占植株总数的()
第8题:
第9题:
小麦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锈病是锈菌引起的,使叶片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有人做了如下实验:让高秆抗锈病与矮秆不抗锈病的两个品种杂交,F1全为高秆抗锈病,F1自交得F2419株,其中高秆抗锈病为236株、高秆不抗锈病为78株、矮秆抗锈病79株、矮秆不抗锈病为26株。试分析回答:通过后代表现型的数量关系可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定律。
第10题:
下面①~⑤列举了五种育种方法,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甲品种×乙品种→F1→F1自交→F2→人工选择→自交→F3→人工选择→自交……→性状稳定遗传(新品种). ②甲品种×乙品种→F1→F1花药离体培养→若干幼苗→秋水仙素处理芽尖→若干植株→人工选择→新品种. ③正常的幼苗→秋水仙素处理→人工选择→新品种. ④人造卫星搭载种子→返回地面种植→发生多种变异→人工选择→新品种. ⑤获取甲种生物的某基因(目的基因)→通过某种运载体将该基因携带入乙种生物→新生物个体第④种方法中发生的变异一般是基因突变,该育种方法称为()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