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题目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这是采用了哪种推理方式?


正确答案:
连锁推理。

第2题: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

A庄子

B苟子

C韩非

D老子


D

第3题:

(古文阅读)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宁能

A岂能

B宁可

2)卒

A最终

B士兵

3)遁

A抵挡

B逃跑

4)穷

A无尽

B困窘

5)将

A率领

B将领


参考答案:AABBA

第4题:

战国时期,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商鞅。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三字经》中,“苟不教,性乃迁”中“苟”的意思是()。

  • A、如果,假如
  • B、尚且
  • C、姓苟的老师

正确答案:A

第6题:

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答案:C
解析:
本题属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弄懂材料的含义:只要利国、利民,可以不循陈规旧习,大胆进行改革。再结合题干要求“战国思想家”对四个选项进行对比分析,不难确认这位思想家就是商鞅。

第7题:

秦时商鞅认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下面选项中和他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 A、“当时而治法,因时而制礼”
  • B、“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 C、“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 D、“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正确答案:B,C,D

第8题:

(古文阅读)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穷

A穷尽

B困窘

2)将

A率领

B将领

3)创

A打击

B受伤

4)羸

A瘦弱

B疲劳

5)余

A残余

B多余


参考答案:BABAA

第9题:

孔子对季康子,“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由此推之孔子认为天下乱的源头是()

  • A、社会的贫困落后
  • B、民众的残暴无德
  • C、频繁的诸侯战争
  • D、在位者不能克己复礼

正确答案:D

第10题:

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 B、孟子
  • C、商鞅
  • D、荀子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