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80伤寒论

心阳虚有哪些证候类型?分述各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剂。

题目

心阳虚有哪些证候类型?分述各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温病卫分证的证候及辨证要点、治则及代表方剂。


正确答案: (1)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全身不适,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有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及咽红肿痛。
(2)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舌边尖红。
(3)治则:辛凉解表。
(4)方剂:银翘散。

第2题:

少阴病的基本病机和脉证特点是什么?本证分哪些类型?分述其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及治禁。


正确答案:少阴病是六经病证发展过程中后期的危重阶段。其病位在里,以心肾虚衰,水火不交为基本病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脉证特点。
少阴为水火之脏,故少阴病本证,随患者的体质差异和病邪性质的不同,则有寒化证和热化证之异。若少阴火衰(素体少阴阳气亏虚),而感受邪气,则火衰不能制水,病从寒化,而成为少阴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的寒化证。临床以无热畏寒,精神萎靡,身蜷而卧,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小便清长,甚则四肢厥逆,舌淡苔白,脉沉微等为辨证要点。寒化证以扶阳抑阴,回阳救逆为治疗大法,四逆汤是代表方剂,也可配合使用温灸疗法,而禁用发汗、攻下等其他治法。
若少阴水亏(素体心肾阴血亏虚,)而感受邪气,则水亏不能制火,病从热化,而成为少阴水亏火旺,虚火内炽,心肾不交的热化证。临床以心中烦,不得眠,口燥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
热化证以滋阴清热降火为治疗大法,以黄连阿胶汤为代表方剂。总之,少阴热化证只宜清补,禁用发汗、攻下等其他治法。
少阴病的本证虽有寒化、热化之异,但以阳衰阴盛的寒化证为主。故一般说少阴病的性质多属虚、属寒、属阴,以全身性虚寒证为主要特征。

第3题:

简述小柴胡汤证的证候特点、病机、治法及代表方剂。


正确答案: 小柴胡汤证的证候特点即第96条所言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后世称之为小柴胡汤"四大主症"。病人少阳,邪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往来寒热;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肝胆气郁,疏泄不利,故神情默默而寡言;术郁克土,胃气不苏,故不欲食;胆火内郁,火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频频作呕。其病机总由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所致,故以和解为治,方用小柴胡汤。

第4题:

简述小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正确答案:小青龙汤证的主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干呕,咳喘、痰涎清稀量多。
或然证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病机:风寒束表,内停寒饮。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药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第5题:

《伤寒论》阳虚水气有哪些证候类型?分述各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剂。


正确答案:《伤寒论》中比较典型的阳虚水气证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心阳虚,水停下焦证:见于65条。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失于温煦,寒水停于下焦所致。临床以脐下动悸,欲作奔豚,伴心悸气短,小便不利,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润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茯苓
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②脾阳虚弱,水饮内停证:见于67条。由于太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温运失司,则水饮内停所致。临床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而紧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化饮利水。
③胃阳虚弱,饮停中焦证:见于356条。由胃阳虚弱,饮水过多难以输化,而水饮停蓄于胃中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心下胃脘动悸不宁,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利水通阳。
④肾阳虚弱,水饮内停证:见于82、316条。由太阳病发汗不当,损伤肾阳、或少阴肾阳虚弱,温煦失司,水饮内停所致。临床以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头眩心悸,腹痛下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微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真武汤温肾阳,利水气。

第6题:

春温气分郁热症可以分为几个证型分述各证型的症候、治法、代表方剂?


正确答案:春温气分郁热症包括三个证型:热郁胆腑,热郁胸膈,热灼胸膈。其症候、治法、代表方剂为:
a热郁胆腑症见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治宜苦寒清热,宣郁透邪。方用黄芩加豆豉汤。
b热郁胸膈症见身热不甚,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治宜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
c热灼胸膈症见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郁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泄膈热,方用凉膈散。

第7题:

简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正确答案:大青龙汤证的主证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病机是:寒束肌表,内有郁热。治法是外散表寒,内清郁热。方用大青龙汤。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 姜、大枣、石膏。

第8题:

便秘虚证分几型?分别论述各型的证候特征、治法和方剂。


正确答案:秘虚证包括三个证型。
⑴气虚便秘的主证是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难以排出,便后乏力,汗出气短,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治法是补气健脾,润肠通便。方剂用黄芪汤。
⑵血虚便秘的主证是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健忘;或口干心烦,潮热盗汗,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或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治法是养血润燥,滋阴通便。方剂用润肠丸。
⑶阳虚便秘的主证是大便艰涩,排出困难,面色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小便清长,或腹中冷痛,拘急拒按,或腰膝酸冷,舌质淡,苔白或薄腻,脉沉迟或沉弦。治法是温阳通便。方剂用济川煎。

第9题:

太阳病篇中有哪些以心下痞为主症的证候?其病机和证治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痞,是指气机闭塞不畅;心下痞,指患者自觉心下胃脘部满闷不舒,堵塞不畅的症状。心下痞是《伤寒论》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太阳病篇出现心下痞的证候较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属典型的热痞证。无形之邪热炽盛于中焦,热壅气机滞塞而致本证,故为热痞。患者自觉心下胃脘堵塞、满闷不舒,但按之柔软、不硬不痛,关脉浮盛有力而数。尚可伴见心烦口渴、吐衄出血、小便短赤、口舌生疮、口臭、舌红苔黄等阳热征象。治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泄热消痞。
附子泻心汤证:154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此属热痞兼表阳虚证。无形之邪热炽盛于中焦,胃热气机壅滞而为热痞;又兼表阳亏虚,故致此证。临床在心下胃脘堵塞、满闷不舒,但按之柔软、不硬不痛等热痞证基础上,又伴见畏寒怯冷,自汗出等。治用附子泻心汤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②寒热错杂痞证:包括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三个方证。半夏泻心汤证: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此属寒热错杂痞之呕利痞证。少阳证误下则损伤中阳而生寒,邪热内陷中焦,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机壅塞,而致此证。临床以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硬不痛为主症,伴见恶心呕吐、肠鸣下利,心烦口苦,舌淡、苔滑或黄腻,脉弦细数等。用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消补兼施,和中降逆消痞。
生姜泻心汤证: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此属寒热错杂痞之水气食滞痞证。伤寒发汗不当,表证虽罢,却损伤脾胃;或其人脾胃素弱兼外感,汗之不当,亦伤中阳,皆可使邪热内陷,而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机壅塞,形成痞证。脾虚胃弱,运化不健,水气食滞内停是本证的病机特点。故其心下痞而硬,干噫食臭,腹中肠鸣漉漉有声,下利溏薄。尚可伴见心烦口苦、或泛酸,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等症。治用生姜泻心汤寒热并用,消补兼施,和中降逆,散水消痞。
甘草泻心汤证: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此属寒热错杂痞之脾胃重虚、痞利俱甚证。太阳表证,屡施苦寒攻下则重伤脾胃正气,邪热乘虚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机壅塞,形成本证。临床以心下痞硬而满,泻利频繁、日数十行,且泻下物稀薄、中有未消化之食物残渣,腹中漉漉、肠鸣有声,干呕或呕吐,心烦或嘈杂不安,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或黄腻等症。治用甘草泻心汤和寒热并用,和中消痞,补虚止利治之。
③水痞证:包括五苓散证和十枣汤证。五苓散证: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表证误下,致邪气内陷,壅滞于心下而成痞证。无论是热痞,还是寒热错杂痞,用泻心汤类方治疗,属正治之法,本当有效,痞结当解。但服药后痞既未解,反见小便不利,渴而口燥、烦等症状,知其既非热痞,亦非寒热错杂之痞,而是误下后邪气循经下陷入腑,使膀胱气化失司,水饮停蓄下焦所致。水气上逆,阻障气机之升降而痞塞于心下,是为心下痞也。此属太阳蓄水之水痞。故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行水,水气去则痞自消。
十枣汤证原文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此由水饮内停,结聚于胸胁,走窜上下,阻碍气机所致。临床以胸胁心下痞硬而满、牵引胁下疼痛为主症,伴见下利,呕逆,干呕短气,头痛汗出而不恶寒等症。此属水饮内停,癖结胸胁,流窜上下,牵连周身之悬饮水痞证,非一般的化饮利水剂所能治,故治疗用十枣汤峻逐水饮。
④虚痞证:包括旋复代赭汤证和桂枝人参汤证。旋复代赭汤证原文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此由脾胃虚弱,痰气中阻所致。临床以噫气频作,久久不除为主症;伴见恶心呕吐或呃逆,心下痞硬,纳差体倦,舌淡苔白滑腻,脉缓弱或滑等症。此属胃虚痰气痞,治用旋覆代赭汤降逆和胃化痰,益气补虚。
桂枝人参汤证原文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误下致脾虚里寒兼表证不解所致。脾虚中寒,温运失司,寒湿中阻,气机壅塞,则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伴见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治用桂枝人参汤温中散寒止利,兼解表邪。

第10题:

何谓太阳蓄水证?试述太阳蓄水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太阳蓄水证是太阳病腑证之一。因太阳病表证失治或者误治后,邪气不解,循经入里,影响太阳之腑膀胱的气化行水功能,而邪与水结,停蓄于下焦的症候,谓之太阳蓄水证。
《伤寒论》论及太阳蓄水证的原文主要有71、72、73、74条。关于太阳蓄水证的成因病机,根据原文71条“太阳病,发汗后”,72条“发汗已”,73条“伤寒汗出”,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等所述,可知本证形成于太阳病发汗不当或者失于治疗之后。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而水蓄下焦则是其病机。
太阳蓄水证是太阳经腑表里同病。其临床既有表证仍在之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等表证;又有小便不利,口渴欲饮水、饮水渴不解,甚则饮入即吐,小腹拘满急迫等水蓄膀胱之里证的表现。
太阳蓄水证以通阳化气利水,兼解表邪为治法,五苓散是其主方。药用泽泻、猪苓、茯苓渗湿利水;白术配茯苓、健脾培土制水;桂枝辛温解散表邪,配茯苓通阳化气行水。全方内助膀胱气化、通水腑而利水湿,外解太阳未尽之表邪,共奏化气行水,通里达表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