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简析作者在词中铺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题目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简析作者在词中铺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作者在词中铺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非常突出。上阕用写景和借设问来表达感情,就是采用了层层铺叙的办法。下阕写“中州盛日”汴京的青春女子元宵节的游兴,也是采用铺叙手法,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充分的描写。这种铺叙手法的运用,使得写景更充分,抒情更尽致。对比手法的运用在词中更为突出:词的上阕是写“今”,下阕主要是忆“昔”,自然形成了当今的“元宵佳节”和“中州盛日”的“三五”(指正月十五)的对比。词的下阕,又以昔日之欢乐幸福和今日之寂寞悲苦作对比。此外,“香车宝马”的“酒朋诗侣”和“如今憔悴、风鬟霜鬓”的作者之间;冷落的“帘儿底下”和街上的欢声笑语,也都构成鲜明的对比。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永遇乐·元宵》的铺叙手法。


正确答案: 铺叙手法的运用是此词的突出特点之一。上阕"落日镕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和"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三次写景及"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三次设问,就是采用了层层铺叙的手法。下阕写"中州盛日"汴京女子元宵节的赏游,从"闺门多暇"到"偏重三五",再到她们"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的装束与游兴,也是采用铺叙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铺叙手法的运用,使写景更充分,抒情更尽致。

第2题: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分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词中既有“落日镕金,暮云合壁”、“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等锤炼工致的书面雅语,亦有“几许”、“次第”、“簇带”等俗语和“人在何处”、“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样明白如话的口语,前者精工,后者自然,二者有机融合,形成了俗中见雅、雅不避俗、雅俗兼容的独特语言风格。

第3题: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使用了铺叙和比喻的手法。()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简析李清照《声声慢》的艺术手法。


正确答案:全词归结到“愁”字上,“愁”字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核心,是支配着她的思想生活的。词中作者运用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和生活感受的叙述,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环境气氛及其内心世界。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给人一种如临其境、若见其人的艺术魅力。表面看写得这样浅显,骨子里却是如此地深沉;感情的流露似乎淋漓尽致,但决不是一泻无余。而这,可说正是李清照的独到之处。

第5题: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的语言特色。


正确答案: 此词在语言运用上也极为成功。既有“落日镕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等锤炼工致的书面雅言,亦有“几许”、“次第”、“簇带”等俗语和“人在何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样明白如话的口语,前者精工,后者自然,二者有机融合,形成了俗中见雅、雅不避俗、雅俗兼容的独特语言风格。

第6题:

分析李清照《永遇乐·元宵》词的语言特色。


正确答案: 此词在语言运用上极为成功。既有“落日镕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等锤炼工致的书面雅言,亦有“几许”、“次第”, “簇带”等俗浯和“人在何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样明白如话的口语,前者精工,后者自然,二者有机融合,形成了俗中见雅、雅不避俗,雅俗兼容的独特语言风格,这正是“易安体”的语言特征。

第7题: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中铺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正确答案: 此词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铺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这是一首慢词,容量较大,给作者运用铺叙手法提供了方便。上阕用写景和借设问来表达感情,就是采用了层层铺叙的办法。下阕写“中州盛日”汴京的青春女子元宵节的游兴,也是采用铺叙手法,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充分的描写。铺叙手法的运用,使得写景更充分,抒情更尽致。对比手法在此词中更为突出。词的上阕是写“今”,下阕主要是忆“昔”,自然形成了当今的“元宵佳节”和“中州盛日”的“三五”的对比。下阕之中,又以昔日之欢乐幸福和今日之寂寞悲苦作对比。此外,“香车宝马”的“酒朋诗侣”和“如今憔悴、风鬟霜鬓”的作者之间,冷落的“帘儿底下”和街上的欢声笑语,也都构成鲜明的对比。此词通过多重的对比,将国家盛衰、个人哀乐的无限感慨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8题: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正确答案:
手法: 对比(反衬)
    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第9题:

在词中运用了陈皇后、杨玉环和赵飞燕典故的词作是()。

  • A、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B、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 C、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宵》
  • D、晏殊的《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

正确答案:B

第10题:

简析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一词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正确答案: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哀之多,愁情之重,将抽象的愁思表现得既有形状又有重量,这就是化虚为实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