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激励理论都有哪些?主要内容是什么?

题目

激励理论都有哪些?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有关激励的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研究的是“什么样的需要会引起激励”这样的问题,它说明了激发、引导、维持和阻止人的行为的因素,旨在了解人的各种需要,解释“什么会使员工努力工作”的问题;过程型激励理论则研究“激励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解释人的行为是怎样被激发、引导、维持和阻止的,着重分析人们怎样面对各种满足需要的机会以及如何选择正确的激励方法的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解释的是“为什么员工会努力工作”和“怎样才会使员工努力工作”这两个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等级的,一般按照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循序发展;人在不同的时期、发展阶段,其需要结构不同,但总有一种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五种需要的等级循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着等级倒置现象;各种需要相对满足的程度不同
阿尔德弗(C.Alderfer)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把人的需要归结为生存(Existence)、相互关系(Relatedness)和成长(Growth),简称为“ERG理论”。生存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包含了人的一切生理上的物质需要,人的衣食住行、报酬、工作环境等基本条件都包括在此种需要当中。相互关系的需要是指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方面的需要,包括安全感、归属感、友情、受人尊重等方面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是指发展自己,使自己在事业、能力上有所成就和提高的需要。人的各种需要一般来说是由低向高逐步发展的,而且低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对高层次需要就越渴望,这是一种“满足––––前进”的逻辑。但同时还存在着“受挫––––倒退”,即当较高层次的需要受到挫折时,需要的重点就可能退到较低的层次。而且,各种需要也可能同时出现。人的所有需要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有些需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之后才产生的,尤其是较高层次的需要。
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使员工感到不满的往往是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等五种因素,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方面的因素。这类因素不具备或强度太低,容易导致员工不满意,但即使充分具备、强度很高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赫茨伯格将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又称作“维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有点儿类似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卫生保健不能直接提高健康状况,但有预防效果。同样,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员工的作用,但能预防员工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使员工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往往是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和进步等五种因素,是属于工作本身和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这类因素具备后,可使员工感到满意,但员工感到不满时却很少是因为缺少这些因素,因此赫茨伯格将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因为只有这些因素才能激发起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产生使员工满意的积极效果。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保健因素之所以能导致人们的不满意,是因为人们具有避免不满意的需要;激励因素之所以能导致人们的满意,是因为人们具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这两类性质不同的因素,是彼此独立而不同的。与此相关,赫茨伯格认为,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也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保健因素是否具备、强度如何,对应着员工“没有不满意”和“不满意”,因为保健因素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无法给人以成长的感觉,因此它不能使员工对工作产生积极的满意感;激励因素是否具备、强度如何,对应着员工“满意”和“没有满意”,因为人的心理成长取决于成就,而取得成就就要工作,激励因素代表了工作因素,所以它是成长所必需的,它提供的心理激励,促使每个人努力去达成自我实现的需要。
麦克利兰通过试验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社会性需要: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对权力的需要,尤其对成就需要和权力需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加完美,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作出决断,愿意承担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寻求能发挥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工作环境;他们对工作的结果非常关注,希望立即得到信息反馈,以便了解工作的成效;倾向于设定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中等难度的目标,对风险采取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权力的需求者热衷于“承担责任”,喜欢竞争性强和存在地位取向的工作环境,希望影响他人,控制向下、向上的信息渠道,以便施加影响、掌握权力,他们对政治感兴趣,而不像高成就需要的人那样关心改进自己的工作。而归属的需求者寻求的是被他人喜爱和接纳,他们渴望友谊,喜欢合作,并希望彼此之间能沟通与理解。麦克利兰指出,人的成就需要是可通过后天培养而得到加强的,成就需要可以创造出富有创业精神的人物,他们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全社会都应当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努力建功立业,取得成就。成就需要和权力需要都会使人们有杰出的表现,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人们对高成就需要的人当中,很少产生率领众人前进的领导者,原因非常简单:成就需要强烈的人习惯于独自解决问题,无须他人。一个高成就需要的人,未必能领导企业取得成就,因为经理的责任是激励众人取得成功,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工作成就。激发他人的成就感需要有完全不同的动机和技巧。如果说成就需要对应着创业精神,那么权力需要就对应着各种领导,因为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影响别人,对权力的需要显然是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之一。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在研究社会比较中个人所作出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研究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是社会人,一个人的动机,不仅受到其所的报酬的绝对值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多少的影响。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所获的报酬与投入的劳动的比率同他人的收支比率或本人过去的收支比率相比较,并且,通过比较的结果决定今后的行为。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H.Vroom)首先提出的。弗鲁姆认为,由于人是理性人,对于生活与事业的发展,他们有既定的信仰和基本的预测;一个人决定采取何种行为与这种行为能够带来什么,结果对她来说是否重要有关,人就是根据他对某种行为结果实现的可能性和相应奖酬的重要性的估计来决定其是否采取某种行为的。也即:一种激励因素(或目标),其激励作用的大小,受到个人从组织中所取得的报酬(或诱因)的价值判断以及对取得该报酬可能性的预期双重因素的影响,前者称为效价,后者称为期望值(期望概率),可用下式表示:
激励力(M)=效价(V)×期望概率(E)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于50年代提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斯金纳通过试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人的行为可分为三类:本能行为,这是人生来就有的行为;反应性行为,这是环境作用于人而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这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作用于环境的行为。操作性行为的产生是来自环境的刺激反复作用的结果。人具有学习的能力,如果以前的某种行为满足了其某种需要,那么在以后,人们为了满足同类需要,便会根据学到的经验重复此种行为,使这种行为的频率增加,这种状况即称作强化刺激,能增强这种行为发生频率的刺激物称作强化物。由于操作性行为会随着强化刺激的增强而增强,也会随着强化刺激的减弱而减弱。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引起行为的改变。由于这一理论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强化刺激来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向,故又称作行为改变理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强化手段,营造一种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环境和氛围,使组织成员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强化可分成四种:正强化、惩罚、负强化、忽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每种激励理论都有其适合解决的问题,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请简要回答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1)正强化。正强化是指在某种行为发生以后,立即用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来肯定这种行为,利用这种刺激使人感到这种行为是有利的或符合要求的,从而增加这种行为在以后出现的频率。(2)负强化。负强化是指预先告知人们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从而使人们为了避免不良的后果而不出现这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3)衰减。衰减是指撤销对原来可以接受的行为的强化,由于一段时间内连续的不强化,使该行为逐渐降低了重复发生的频率,甚至最终消失。(4)惩罚。惩罚是指当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发生后,给予相应的处罚和惩戒,以这种刺激表示对这种行为的否定,从而减少或阻止这种行为在以后的出现。

第3题: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内容型、过程型激励理论有何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1)当代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第一,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强化刺激和控制行为,求得行为的改造;运用“强化”以改造行为一般有四种方式。
①正强化,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在企业管理中称为奖酬;
②负强化,预先告知某种不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使员工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按要求方式行事;
③自然消退,取消正强化,对员工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某种程度的否定;
④惩罚,以某种带有强制性的威胁性的结果,如批评、降职、罚款、开除等来创造令人不快甚至痛苦的环境,或取消现有的令人愉悦的条件,以表示对某一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消除该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内容型、过程型激励理论,侧重于人的需要、理解和认识等心理因素对激励的影响,在心理学上属于认知学派。内容型、过程型激励理论对认知的心理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而对行为结果及其反作用说明得不够。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建立帮助管理者能采取可以操作的激励措施,因而受到欢迎。
(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与内容型、过程型激励理论并不矛盾,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是在内容型、过程型激励理论基础上的发展运用。

第4题:

销售人员在自我激励中可以运用哪些激励理论?


正确答案: (1)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3)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论
(4)佛隆的期望理论
(5)归因理论

第5题:

论述需要层次理论和期望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正确答案: 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以阶梯形式形成不同的层次,满足了一个层次的需要后,就会产生高一个层次的需要。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理论的在农业推广上的应用:
1.应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
2.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
期望激励理论的在农业推广上的应用:
1.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2.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热情诱发农民兴趣。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第6题:

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刘易斯模式: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拉尼斯—费模式:
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第二阶段(粮食短缺点出现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第三阶段(商业化农业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三)托达罗模式: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四)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力;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则是拉力。
(五)吉佛的引力理论
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及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规模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理论的实质是: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乡城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六)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将收益定义为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包括迁移时减少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第7题:

简述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1、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归为生理、安全、友爱或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因此,管理者应根据需要层次,确定激励行为。2、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有两类因素影响人们的行为。一种是与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相关的因素,即保健因素;另一种是与工作内容紧密相连的因素,即激励因素。3、期望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佛鲁姆提出的。他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时,其积极性才会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4、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认为激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人的报酬是否公平。

第8题:

《党员激励关怀帮扶规范》中党内激励和党内关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党内激励主要有责任激励、日常激励、表彰激励,党内关怀主要有政治关怀、思想关怀、生活关怀。

第9题:

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X理论主要观点是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以惩罚作为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Y理论认为人并不是懒惰的,他们对工作的喜好和憎恶决定于这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第10题:

反映烧结矿质量的高温冶金性能指标都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低温还原粉化率(RDI)是指烧结矿在550℃左右还原性气氛条件下的粉化程度,越低越好;
(2)还原度(RI)是指烧结矿在900℃左右还原条件下的还原性的高低,还原度越高越好;
(3)荷重软化温度,是指烧结矿在一定压力下软化到某一规定程度时的温度;
(4)熔滴温度,是指烧结矿在加热升温过程中,熔融滴落时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