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试述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题目

试述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联系实际,谈谈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第2题: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b.自我意识增强;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3题:

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第4题:

以下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平衡性
  • B、动荡性
  • C、自主性
  • D、开放性

正确答案:D

第5题:

试述科尔伯特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科尔伯特用道德两难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A、前习俗阶段。儿童此时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为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B、习俗水平。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也表现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C、后习俗水平。也称原则的道德水平。此时人们行为判断已不限于遵从某

第6题:

高中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

A.情境性

B.协调性

C.动荡性

D.成熟性


正确答案:D

第7题:

简述幼儿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案:
解析:
(1)幼儿更多地依据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动机作出道德判断。
(2)幼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之问存在着脱节现象。
(3)幼儿已具有初步的道德规范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场合以调节自己的行为。
(4)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控制的,也就是说幼儿处于皮亚杰所称的道德他律阶段。

第8题:

试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第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
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德结构更为完整。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第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9题:

试述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1)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现代教育科学研究非常强调理性作用,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现代教育科学研究非常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
②提高研究过程中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和概括性;
③理论地研究教育。
(2)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
①当代教育研究,不同的教育哲学观构成不同层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建构不同的理论体系;
②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在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同时也表现出统一性的特点。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
①在研究目标的确定上,以价值导向作为根本依据;
②在研究过程的实施上,强调大教育观;
③在研究方法上,更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非理性因素在教育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④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强调在个体研究基础上的集团认识主体——科学研究群体;
⑤在教育研究结果的评价分析上所具有的明显价值取向性。
(4)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①强调教育实验研究在发展教育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探索教育实验的特点,以不断提高教育实验的科学水平;
②教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促进教育研究数学化形式的发展;
③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10题:

高中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经过初中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动荡,高中生的思维发展进入成熟期,社会性发展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都为高中生道德心理的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由此体现出其伦理道德的成熟性。高中生的品德心理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独立而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
所谓独立性,即皮亚杰的自律,也就是服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自觉性即目的性,也就是按照自己道德动机去行动,以符合某种伦理的要求。以认知的进一步完善为基础,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转化为理论型,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主客观辨证统一,自我控制能力也日益增强。这就意味着14、15岁以后的青年有能力以内部的道德准则来独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另外,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高度的发展,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因此强烈希望能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但是与初中时的自我中心、偏执不同,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的发展,他们的这种独立性要求能建立在与成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
(2)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居重要的位置
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认知,它是在已有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一种道德认知。
道德信念同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紧密相联,并受到它们的支持。当个体步入青年期,一个重要的发展课题就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此时的青少年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等一系列问题。在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青少年的道德信念逐渐确立并日趋成为道德动机的重要成分,这就使得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和自觉性。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行为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新阶段。
(3)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的明显化
从青少年开始,反省性、监控性的品德特点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这与高中生元认知的发展有关,即抽象逻辑思维已具备充分的预计性、内省性、监控性;另一方面得益于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诸成分的高度发展。自我意识在品德心理中日渐明显的监控、调节作用既是道德行为自我强化的基础,也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手段。 (4)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随着品德心理中独立性、自觉性、反省性、监控性特点的显现以及道德信念的坚定,高中生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一些研究发现,在三年的高中阶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变化并不大,改变行为习惯的可塑性较小。有学者据此提出,高中阶段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已不再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此时高中生的行为更多地是受自己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的引导,因此,高中阶段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通过与高中生进行比较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理论探讨,使他们自觉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反思。   
(5)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世界观的形成,不单纯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与道德品质密切联系着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人人格、品德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青年初期是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种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既受主体道德伦理所制约,又赋予其道德伦理以哲学基础,这样,高中生的品德心理发展就与他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保持一致。   
(6)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一旦进入伦理道德的成熟期,高中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系统。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不仅能按自己的准则独立、自觉地对道德规范进行定向、对道德行为进行调节,而且可以通过更加稳定的人格特质(如同情、敌意等)而产生各种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为。   
2)在具体道德环境中,能以原有的品德结构对这个环境作出不同程度的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个体已有的品德结构之中。这个同化程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强。   
3)能作出道德策略,道德策略的采取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的发展有关。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在面对不利道德事件(如财产损坏、人身伤害、声誉损害)时更愿意采取自主设法解决的应对策略;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多人选择寻求帮助的策略。   
4)能具体地将道德计划转化为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并通过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达到自己的道德目的。   
5)随着青少年的反馈信息的扩大、元认知的发展及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能够根据各种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满足道德需要。总之,进入伦理道德阶段后,高中生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