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学

简述传染性肝胰脏坏死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题目

简述传染性肝胰脏坏死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鱼类病毒病中病理组织学检查胰腺组织不坏死的病是( )

A.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B.鲑疱疹病毒病

C.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D.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正确答案:B

第2题:

关于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的病理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A、胰脏坏死,可见有胞浆内包含体

B、肌肉、鳃、鳍基有出血点

C、肾脏受损,造血组织和肾小管变性、坏死

D、肝脏坏死


参考答案:B

第3题:

虹鳟苗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胀,鳍基部和腹部发红、充血,肛门拖线状粪便,大量死亡。病理显示胰、肾坏死。电镜观察可见球状病毒颗粒。该病最可能的病原是()

A.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B.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

C.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D.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


正确答案:B
A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虹彩病毒科,感染翘嘴鱖。流行水温28-30℃。病鱼不能吞食饲料,有时有抽筋样颤动。脾肿大、糜烂、充血,呈紫黑色。主要感染脾肾,导致脾肾肿大坏死,出现空洞,并有大量白细胞浸润。B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是鲑鳟的高度传染性病毒病。危害2-10周龄的虹鳟鱼苗,发病水温10-15℃。病鱼在水中旋转狂奔,肛门多数拖着线状粘液便。消化道充满乳白色或淡黄色粘液。C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鱼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仅见鱼大量死亡。该病毒主要侵害肝细胞、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肝脾肾局灶性坏死D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主要发生在细角滨对虾和凡纳滨对虾。感染期细角滨对虾表皮上皮(尤其腹部背板结合处)常出现白色或浅黄色斑点,使整个虾体出现斑驳的外观。濒死的对虾体色变蓝,腹部肌肉不透明,该病感染表皮、前肠和后肠上皮、性腺、淋巴器官和结缔组织细胞,基本不感染肝胰腺细胞。靶细胞内可观察到嗜酸性包涵体。

第4题:

简述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症状同细小样病毒病差不多,只是病变的组织更具有广泛性,常造成如前中常上皮,甲壳下组织,神经素,神经节,造血组织,触角腺,生殖腺,结缔组织以及横纹肌等组织中出现变性或坏死。

第5题:

简述肠炎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 1)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凸出”,呈“火山口”,严重时候,当竖起鱼体时候流出血脓
2)剖腹,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仅前肠,后肠呈现红色——全肠呈紫红色
3)肠中没有食物,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或者血脓。(称为卡他性肠炎)
4)病鱼一般体发黑,离群独游,失去食欲

第6题: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感染鱼的症状不包括()

A、鱼体发黑

B、游动失调

C、眼球突出

D、呼吸困难


参考答案:D

第7题:

简述传染性肝胰脏坏死病的流行情况。


正确答案:1)流行地区:在我国流行不广,因为鲑鳟鱼类养殖少(1986年山西某地引进日本鱼卵,没有经过检疫70天以下的鱼大批死亡达到90%以上,经过研究属于SP病毒株)而在养殖鲑鳟鱼类的国家是相当普遍的疾病,欧美日本等。
2)被此病毒感染,一般情况下可造成60~80%的死亡率,也可对鱼类无影响,这主要取决于:
A.病毒是否有致病性,Ab型病毒没有致病性,尽管被感染,但是不发病
B.养殖鱼的池养管理:
I.养殖密度下降,不会发生IPN
I.i.鱼被感染Ab型或者SP型病毒,只要池养管理好,就不会发生此病
C.有此病鱼看上去似乎健康,但是经过运输等其他刺激,突然会发生20~30%死亡,这是可能这些鱼是带病毒状态受到刺激,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第8题:

某渔场养殖的鱼发病5d,皮肤变暗,鱼鳃苍白且行为异常,病理学观察可见实质器官坏死,肠壁嗜酸性粒细胞坏死,由此诊断其所患疫病可能是( )

A.传染性脾肾坏死病

B.传染性肌肉坏死病

C.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D.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正确答案:D

第9题:

下列鱼类病毒病中病理组织学检查胰腺组织不坏死的病是()

  • A、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 B、鲑疱疹病毒病
  • C、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 D、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正确答案:B

第10题:

简述传染性肝胰脏坏死病的传染途径。


正确答案:1)可通过卵传给后代,卵孵化后,鱼种如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就会爆发此病
2)在欧洲,美国从有些贝类上寄生虫等分离到像IPN病毒,这些贝类可能充当保虫寄主的角色
3)可通过粪便进行传播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