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结合作品,比较小说和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题目

结合作品,比较小说和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相同点,相对于诗、散文等文学体裁,小说与剧本都倾向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但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二者有不同之处:
小说在反映五光十色、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优势。它那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特征,使其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描绘社会生活。
剧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集中性、浓缩性。特定的舞台时空限制,要求剧本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物,较单纯的情节,将生活的内容概括、浓缩地加以反映,并通过集中表现矛盾冲突增强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效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苏轼咏物词的异同?


正确答案: 苏轼虽不有意以主要精力和才华为词,但因为是大手笔,挥洒自如,触处生春,所以在词的领域里也有开拓创新。他的“以诗为词”的作法,令词的境界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而所创作的咏物词,正是他对词革新的一个具体体现。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作中,标明咏物的就有三十余首,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之前的任何词人。就咏物的表现手法而言,也较为多样化,不似从前那般单一地、只是照着传统感物言志的套路、却缺乏主观投入的写法。这些咏物作品在苏词中的出现,不仅是对咏物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还为此后词体日尊,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如他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一面须步其韵而作,限制了自由的发挥;一面又作意翻新,有别于前人。苏词能够“不粘不脱”,跳出杨花来抒情,然而又句句暗中关合杨花。他的《定风波·红梅》词,避开对梅花的正面描写,而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前写寒雀对梅花的钟情以显示梅花的姿色和风韵,后写以文会友以进一步衬托梅花不平凡的格调。
周邦彦是北宋末笼罩词坛的大家,他的作品运用了与苏轼绝然不同的方式,即由直抒胸臆转向安排巧思。他的咏物作品数量并不多,在二百多首词中只有十余首,但写得却是“摹写物态,曲尽其妙”,这已足使后人称美不已。周邦彦善于长调慢词,他的长调咏物词,除了安排巧思的独特方式,足以启发南宋咏物词的思路。在他的长调咏物词中所采取的布局结构,不同于以往任何词人,其情感的表达隐微曲折,缠绵往复。其咏物词的代表作有《六丑·蔷薇谢后作》、《水龙吟·梨花》、《花犯·梅花》、《大酺·春雨》等。周邦彦的咏物词以咏花为最多,有的通过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情感,如《六丑·蔷薇谢后作》;也有的纯是写物体物之作,如《水龙吟·梨花》。周邦彦的另一首代表作《兰陵王·柳》,虽然不是咏物,但以柳写情,颇有特色。
周词作法与苏词不同。苏词清畅明丽,虽深情处亦文辞明了;周词缠绵沉郁,幻化无端,从不用一处直笔。苏词写杨花,章法简明,上片正面摹写,人物相关;下片设想杨花去路,愈出愈奇。周词则章法回环往复,绵密婉转,羁旅行愁之意,吞吐而不能放纵。周词在北宋末年压倒了苏词的影响,正在于它运用了一种与苏词绝然不同的表情达意的手法。
总之,苏轼和周邦彦咏物词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能够做到“不粘不脱”,也就是既生动的描摹物态,又在其中寄寓情志。不同之处在于苏轼“以诗为词”,多在词中暗喻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宦海沉浮之感,手法上多直抒胸臆,语言自然蕴藉。周邦彦“以赋为词”,多在词中抒发羁旅离别之苦,手法上多铺叙,善于用联想等曲折达情。语言典雅工丽。

第2题:

讨论玻璃结构的晶子学说和无规则网络学说,并比较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晶子学说:玻璃是由无数“晶子”所组成。晶子是具有晶格变形的有序排列区域,分散在无定形介质中,从“晶子”部分到无定形部分是逐步过渡的,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象石英晶体一样,熔融石英玻璃的基本结构单元也是硅氧四面体,玻璃被看作是由硅氧四面体为结构单元的三度空间网络所组成,但其排列是无序的,缺乏对称性和周期性的重复,故不同于晶态石英结构。当熔融石英玻璃中加入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氧化物时,硅氧网络断裂,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均匀而无序地分布于某些硅氧四面体之间的空隙中,以维持网络中局 部的电中性。
无规则网络学说宏观上强调了玻璃中多面体相互间排列的连续性、均匀性和无序性方面。晶子学说强调玻璃的有序性,不均性和不连续性方面。

第3题:

结合作品,分析比较李白和杜甫乐府诗的异同。


正确答案:都借鉴吸收了汉魏乐府的许多特色,不同的诗李白擅长古题乐府,杜甫则创作新题乐府,李白的乐府诗大量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趋近弥补直妙,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借古题写现世,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用古题写抒怀,如《蜀道难》。杜甫的新题乐府,充分体现出史诗特征,往往从一件具体的史诗出发,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但从不停留对史实本身的描述,而是尽可能将选取的片段场景精减化,以时事作为背景映衬,使它包含最大的历史容量,展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同时以史实为背景关照人生,如《丽人行》、《兵车行》。

第4题:

结合具体作品,试论述少年小说和儿童小说之间的差异。


正确答案: 儿童小说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小学三年级至五六年级已有一定鉴赏能力的小读者。儿童小说的题材大多集中在校园生活与家庭社区生活上,其基调应是明朗的、向上的、进取的,其风格应是幽默的、愉快的,好玩的。其情节最好有某种冒险的故事与解疑探险的佐料,其创作方法几乎都是现实主义的,在娓娓道来的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融入一些浅近的立身,处事,为学的道理。
少年是正于从幼稚期向青年期过渡的身心近乎突变的时期。少年小说正在这样一种以少男少女为主体接受对象,以表现少年现实生活世界和精神生命世界成长为主体审美内容的特殊小说。

第5题:

试比较《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在叙事方面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一)《左传》:
(1)《左传》发展了《春秋》的笔法,不在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表现起道德评价。
(2)《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3)《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但倒叙和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如“宣公三年”。
(4)《左传》叙事很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其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后果。城濮之战的介绍等。
(5)《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如在总结城濮之战的经验是“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6)《左传》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是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
(二)《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以记言为主。
《国语》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把重点放在大量的议论文字上。但《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如《晋语》前四卷对晋献公诸子争位的叙述,展示了春秋时期一场复杂政治斗争的生动画卷,描绘出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反应了《国语》叙事的成就。
(三)《战国策》:
(1)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的达到辩说的目的。《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从切身的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
(2)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说辩的说服力。“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
相同点:
①都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后者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第6题:

试比较附子与肉桂在性能、功效、应用方面的异同。


正确答案:相同点:辛、甘、热。入心、脾、肾经。功能散寒止痛,补火助阳。用于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之腰膝冷痛及寒湿内侵之脘腹冷痛和风寒湿痹腰腿疼痛等证。不同点:附子辛热性烈,力猛效捷,除治多种阳虚证外,善能回阳救逆,用于大汗冷出、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之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肉桂甘缓,回阳救逆一般不用,而善温补命门之火,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且可引火归元,使肾阳亏虚上浮的虚火下归于肾。又能温通经脉,用于寒凝血滞,胸痹心痛,寒疝腹痛,经闭痛经,阴疽等证,兼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

第7题:

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正确答案: 相对于诗、散文等文学体裁,小说与剧本都倾向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但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二者有不同之处:小说在反映五光十色、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优势。它那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特征,使其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描绘社会生活。剧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集中性、浓缩性。特定的舞台时空限制,要求剧本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单纯的情节,将生活内容概括、浓缩地加以反映,并通过集中表现矛盾冲突增强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效果。

第8题:

简述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小说与戏剧在反映生活时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以叙事和刻画形象为主来反映生活。不同点在于:
①小说是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而剧本是人物事件用台词与动作自我展示。
②小说可长可短,人物可多可少,地点可随意变化;而剧情必须浓缩在两三个小时以内的特定空间,人物不能太多或太少。
③剧本比小说更讲求表现矛盾冲突。

第9题:

张萱与周方仕女画的艺术风貌。试比较其异同并举作品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捣练图》唐代画家张萱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反映贵族生活.晚唐仕女画发展,周妨《簪化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作者周昉,是唐代最杰出的人像画家,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表现力精深博大,他的作品能真实反映唐代生活风貌,不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周昉“初效张萱,后则小异”。在仕女画上继承和发展了张萱画风。他笔下的妇女已由张萱的欢快享乐主调转向苦闷空虚。

第10题:

结合熟悉的作品,简要论述剧本情节的特性。


正确答案:(1)剧本情节要求相对集中,人物、地点、时间、线索均要相对集中。
(2)剧本情节的核心是要形成尖锐的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冲突有内在冲突和外在冲突;冲突伴随着悬念、危机、突变,紧张、生动、复杂而又曲折。
(3)剧本情节要有顶点即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