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题目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阐发的新闻出版自由思想。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同普鲁士当局的专制统治进行过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撰写的多篇文章中深刻阐发了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首先,他严厉批判了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其次,他坚决主张保障新闻出版自由,解除对新闻报道的种种限制;再次,他十分重视新闻出版自由在政治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

第2题:

简述《火星报》时期列宁的新闻思想


正确答案: 1)关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列宁认为,思想性、坚定性、政治路线的明确性以及对敌斗争的不妥协性,是机关报极为重要的品格。
2)关于报纸的功能
列宁指出:“报纸不及时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认为,通过报纸集中地、系统地向全中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批判机会主义观点,讨论党的策略纲领,就能改变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状况,为建党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3)关于出版自由
列宁指出俄国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是政治斗争,其首要任务时争得政治自由,而取得政治自由的首先要求是争取出版自由。
4)关于报纸的群众性
列宁在文章中指出,一定要把机关报办成一切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机关报。大家都来畅谈对运动的贡献和在运动中的收获。这样,就能办好全俄社会民主党人的机关报。

第3题: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新闻业务的发展。
新闻、评论、副刊与广告全面出现与报纸上;
新闻:标题、分类、摄影图片、号外;
评论:短评、按语出现
副刊:《中国日报》的《鼓吹录》;《申报》的《自由谈》等
版面设计更现代化。

第4题: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第5题:

简述梁启超的主要新闻理论。


正确答案: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第6题:

简述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办报经历。


正确答案: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甲午战败后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鼓吹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在维新运动中其主要的贡献是主持《时务报》。
《时务报》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汪康年、黄遵宪策划创办。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梁曾在该报发表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等宣传变法思想的名作。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刊政论文章,被誉为“时务文体”,风行各地、群起仿效。该报为旬刊,线装书式,每期32页共三万多字,其中近一半篇幅为译介西学和外国时事的《域外报译》。后由于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排挤,梁启超离职,由汪康年继续主持。1898年8月8日停刊。

第7题:

简述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人物简介是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其新闻思想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和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办报思想,包含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三大部分。
(二)报刊思想
1.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1)议国事: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
2)“去塞求通”:尽量掌握外情,做到知己知彼;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3.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4.提出了健全舆论的主张:即必须具备“五本”,广博的知识、维护国家利益、不畏强暴、出自公心、要导之以真理(维护新闻真实性);
5.创造了浸润和煽动两种报刊宣传的方法;
(三)整体评价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第8题:

试述评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以利用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从23岁起就开始从事办报活动,一生主办了主持《万国公报》、《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政论》、《大中华》、《晨报》报刊等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此外还积极参与各地的办报活动,在一生的办报活动中,梁启超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理论和新闻思想:
①认为报馆是维新的耳目喉舌,提出“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
②认为报馆的两大职能是: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③提出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④提出强调并舆论的重要性,认为无论何种政体,健全的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而报纸是造成舆论最重要、最有力的机关;
⑤在我国最早提出了“党报”、“机关报”的概念
⑥创造了“新文体”,即“报章体”,其特征是语言丰富,条理明晰,平易畅达,笔调自由,感情充沛,也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

第9题:

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的新闻思想并简评。


正确答案: (一)历史背景:戊戌变法失败后,历史进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民族资产阶级越来越迅速地发生分化,逐步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股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制度。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后,他们极力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逐渐由维新派、改良派堕落成保皇派。另一股政治力量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推翻满清政府。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两股力量创办了大量报刊,宣扬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二)各派代表刊物列举:
改良派:国外:《清议报》、《新民丛报》;
国内:《时报》、《大公报》、《京话日报》、《东方杂志》
革命派:国外:《民报》
国内:《神州日报》、“竖三民”、《大江报》
(三)改良派:(梁启超)由于改良派有较多的办报实践,一直把办报作各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在办报主张上,他们比革命派进行了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
(1)在报刊任务方面,提出“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2)在报纸的功能方面,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3)在办报原则上,提出办好报纸的四个条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认为报馆是最能体现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5)在宣传方面,指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评价:a、积极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如“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代表舆论”、“制造舆论”等,提法新颖洗练,引起报界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注意。这些主张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b、局限性:上述主张总体来说,是属于观念论和形而上学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这对革命是消极的,而且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
(四)革命派:他们对报刊的一些基本认识,与改良派基本一致。他们的办报主报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而且在具体表述方面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开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主要有: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革命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
(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认为报纸应该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5)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6)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评价:a、积极性: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的同时,作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号,作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b、局限性: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上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对西方新闻学的吸性和理解较为肤浅,其办报思想内容较单薄。

第10题:

评述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