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弟子之根器如何,若谓较一般人迟钝,何以一闻佛法,便能依稀解悟,若谓较一般人锐利何以烦恼习气,如此之重?

题目

弟子之根器如何,若谓较一般人迟钝,何以一闻佛法,便能依稀解悟,若谓较一般人锐利何以烦恼习气,如此之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诸经皆是佛陀亲口所说,凡有信佛学佛者都是佛之弟子,何以往往自家分派是何道理?


正确答案:众生迷惑如病,佛法如药,病有八万四千,故药亦有八万四千,一药愈一病,此佛法多种之义也。众生修法,只能采契机一种,而专修之。大家所修不同,形似分派,实则归元并无二路。然末法众生,我执法执,特别坚固,因此却大闹意见,同门之内,渐成水火矣。

第2题:

世尊在世的时候去海底龙宫说法。海是全水境界,云何能入?甚且数千弟子皆能带去,何以能去?鱼是水族皆来闻法,何以能闻?海龙王有生死轮回否?


正确答案:有神足通者,穿山无阻,入海不溺。诸大弟子,皆阿罗汉,俱有神通,故可同往。佛语说法,能出一音,使多类众生闻之,皆与本类之语相同,有此奇妙,故水族亦皆能闻。经云‘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者是也。海龙王未出六道,自然轮回。

第3题:

下列句子中的“闻”是使动用法的有()

A、国人道之,闻之於宋君

B、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

C、凡闻言必熟论

D、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参考答案:AB

第4题:

翻译: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正确答案: 俗话说:“懂得很多道理,便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

第5题:

在家弟子如何修持佛法?


正确答案: 佛法是一种应机教化超度的方便法,没有一种固定的修持模式。把佛教的修持理解为几种狭隘的固定模式或者教条主义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佛教的修行原则是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调服心性三条。净化心灵,彻底清除贪、嗔、痴、慢、邪见等心灵污染,达到人格的真、善、美和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修行的方法有千万种,其目的只有追求幸福快乐的人身和成佛两条。智者可以从目的上选择一种最佳修持方法。
在家的学修者不能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这要根据每个人的职业环境和家庭等情况决定。有的人可以从阅读经书,加强思想修养入手;有的可以静坐,修定,修慧,走开悟之路;有的可以专心诵经念咒。若要想迅速获得修证成就,就要按修密程序求密法,坚持修习。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修哪种法,都要有上师的指导和清净的法脉传承,不能凭书本自学,不能相信不符合佛教经典教义的乱传乱说,更不能相信那些打着佛教旗号的邪门外道,巫婆神汉,以及形形色色的装神弄鬼自称佛、菩萨行骗的伪气功师之流。

第6题:

一般人士认为佛教是迷信,消极,又外道种种邪说之破坏佛法,佛教论藏中有否辟斥之论?祈细示明。


正确答案:古无斥佛教‘迷信、消极’名词,大概今日言者,多系半中半西之时髦,此等人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何必计较。如有悲心度之,亦须拣时潮流行之事与说,若考据文献,恐不契机,无论其文字难明,彼目中亦无古人也。居士必欲知之,如汉苍梧太守之牟子,梁僧佑大师之弘明集,唐道宣律师之广弘明集,宋相张商英之护法论等皆是也。

第7题:

若谓:“讥毁将使他人对我生厌恶心,所以我对讥毁者生嗔。”你如何驳斥?


正确答案: 讥毁固然可导致他人对你不喜,然而他人对你讨厌,对你的现生、后世不会有任何毁损。
如果自己修行很圆满,无论别人对自己怎样不欢喜,生厌憎心,对今生是不会有损害的,后世也不会因之受损而得到恶报,既然是对自己的今生后世都无损害,那就毫无必要去对讥毁生嗔心。

第8题: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秋水》)

以为莫己若:


正确答案:
40.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

第9题: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莫己若”在句中是什么用法?意思是什么?


正确答案: 倒装句,“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第10题:

翻译: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正确答案: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