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招聘(教育理论知识)

简述综合课程及特点。

题目

简述综合课程及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构成一门学科。
三种形式:
(1)有内在联系学科融合一起形成新学科,叫融合课程。
(2)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形成的综合课程,叫广域课程。
(3)以问题为核心,几门学科结合,叫核心课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教教师资格考试: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答:1、综合性:体现在学科综合、时空综合、学习方式方面的综合。
2、实践性、活动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做”“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课程的时空的是开放的;同时不是单一的学习方式,学生必须从观察中学,从访问中学,从劳动中学,从实验中学,从画中学,从唱中学,也就是在活动中学。
4、生成性:生成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生成,活动过程的生成。但是要注意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5、自主性:学生就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的,再到活动的实施,都应该让学生自主活动。
6、课程性:这些特点体现在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地位和管理等方面。

第2题:

求助教师资格考试简述题:简述发展适宜性课程的特点。

.简述发展适宜性课程的特点。


发展 适 宜 性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
发展 适 宜 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
发 展适 宜 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
发展 适 宜 性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关联的。

第3题:

简述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各自的特点及缺点。


正确答案:

第4题:

简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⑴区别: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⑵联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两类课程组织形式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分科课程总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像学科本位综合课程开发出来成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之后总还保留着某种分科的形式。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第5题:

简述活动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答案:
解析:
活动课程又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活动课程的特点:第一,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第二,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第三,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第6题:

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各自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学科课程的特点:第一,重视对未来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第二,主张分科教学;第三,强调教材的逻辑组织和训练的价值。

(2)活动课程的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主张“做中学”;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第7题:

简述小学综合课程的特征。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综合课程的基本知识”。
【参考答案】(1)能够准确把握和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形成学校良好的竞争环境。
(2)建构完整的知识、认识体系;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提高社会性程度,发展个性。
(3)减少课程门类,减轻课业负担;应对知识积累变化给学校带来的挑战;组织形式灵活,及时反映新成果;课程结构合理化。

第8题:

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


参考答案:学科课程的特点是:分学科设置课程,按照一定的程序分段教学。其优点是:(1)可系统地传授文化遗产,知识涵盖量大,科学性强。(2)教学内容逻辑性强,由浅入深,符合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3)以传统的知识为基础,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间接经验。其缺点是:(1)易导致重视记忆知识,轻视技能、能力的培养。(2)仅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

第9题:

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设置“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必要性,并举例说明“综合与实践” 的教学特点。


答案:
解析:
(1)必要性:我国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相对薄弱,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划新的课程体系时,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同时,各学科课程中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综合应用能力。为此,课程标准调整了数学学科的结构,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些知识性的领域之外,设置了“综合与实践”这一数学学习领域。
教学特点:
(1)综合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往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其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紧密相连,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不可能到书本上去找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很少从预定的课程目标人手,它常常围绕某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来展开。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十分注重从学生现有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探究。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与方式,还可以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第10题:

根据综合课程的特点及设计原则,评价目前幼儿园综合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状况。


正确答案:(1)综合性课程的特点:综合性课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管以哪种方式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在结构上都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化程度。结构化程度高的综合性课程,仍然反映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的行为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评价标准的课程特征,在这种课程中,教育活动可能成为各学科教育活动的凑合,从而使综合性课程成为"大拼盆"。相反,结构化程度低的综合性课程,则能比较理想化地反映以儿童为中心,以课程的过程原则为取向,以活动过程为评价依据的课程特征。这种课程具有如下长处:是有关联的课程;能促进主动的学习;由儿童一起参与设计,能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能使儿童发展与知识结合成一体。但是也存在不足:不可能达到知识完整性的要求;失却了每个科目的独特性,不利于把握不同科目的学习方法以及表述方式。
(2)综合性课程的设计原则:教育活动应与儿童的个体差异相适合;教育活动应与群体儿童相适合;教育活动应与文化差异相适合;教育活动应将发展与学习连结一体。(3)对现状的评价(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