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至八十年代末国民党结束了隔绝两岸的()政策A、绝不统一B、绝不妥协C、绝不接触D、绝不谈判

题目

至八十年代末国民党结束了隔绝两岸的()政策

  • A、绝不统一
  • B、绝不妥协
  • C、绝不接触
  • D、绝不谈判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20世纪20年代末至1949年美国对华政策的一贯性表现在①以日本为主要对手②扶植国民党为工具③以追求独占中国为目标④以政治和经济手段为武器(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第2题:

1945年7月至10月间,人民解放军在上党、邯郸歼灭了前来进的国民党军队,其影响主要是()

A.粉碎了国民党对该地区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国民党对该地区的重点进攻
C为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D.有力地配合了重庆谈判

答案:D
解析:
对于当时背景的考查。为了给谈判增加砝码,国民党在谈判的同时不断向前推进,国共的军队时有冲突,中共针锋相对地组织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有力地阻滞了国民党军北上平津,配合了重庆谈判。

第3题:

1939年1月国民党五中全会肯定了孔祥熙增发法币,推行()的政策。

A、通货膨胀

B、银元券政策

C、通货紧缩

D、铜元券政策


参考答案:C

第4题:

试述八十年代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


正确答案: 八十年代,中国根据国内国际出现的新形势,将对外政策作了全面调整。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1、国内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取得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经济和社会生产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那么非但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继续前进,甚至连政权的生存都难以保证。因此,不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不论国际形势发生怎样变化,我们都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新中国诞生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和路线的严重干扰,工作中心未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导致国民经济的停滞、倒退局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又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这使我国的对外工作应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和平的国际环境。2、国际上出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形势。二战以来的三、四十年间,国际社会一直处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局面。中国在此期间对世界战争的危险性估计过高,强调世界战争不可避免,甚至认为迫在眉睫,在全国大张旗鼓地“备战备荒”。这种认识和行动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内经济建设,而且也不利于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正常开展。进入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很大了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战争的威胁日趋减小,和平的力量在不断扩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新特点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中国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新的评价,认为:战争的因素依然存在,但是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争取一个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是有希望的,可行的。3、三十年外交实践的总结与反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交工作为适应新形势、开拓新局面,需要对新中国成立30年来外交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外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由于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外交上也有一定失误。这主要表现在对外工作服从于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把对外经济关系仅仅看作是服从于政治需要的一种辅助性手段。比如,为了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发挥政治大国的作用,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援助往往超出国力。此外,中国在与日本、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过程中,虽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改善与西方国家政治关系,特别是为联合反霸斗争服务。由此可见,当进我们没有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高到国家建设的战略高度,禁锢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手脚,使我国经济发展脱离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摆正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开始把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对外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贸、科技关系提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基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中国对外政策为适应新形势,打开新局面,搞好现代化建设,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第5题:

两岸隔绝后,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一次派员赴台是何时因何事由赴台?


正确答案: 1991年8月20日。红十字总会副秘书长曲折和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庄仲希赴台看望福建闽狮渔事件中的18位大陆渔民,这是42年来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一次派员赴台。

第6题:

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两党在新形势下的首次会谈。此次会谈
A.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达成了广泛共识
B.开启了国共两党对话先声
C.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
D.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


答案:A
解析:
【命题依据】
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5月26日,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对大陆进行了为期5天的访问。访问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吴伯雄并举行会谈。这是在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的形势下,两党最高领导人之间的首次会谈,意义重大。
【解题思路】
(1)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中的国内时政。
(2)出自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的会谈,考査理解。
(3)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 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希望国共两党 和两岸双方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继续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 平发展共同愿景”,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实实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实际进展,增强广大台 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吴伯雄表示这次来访,要特别强调国民党将一如既往继 续加以推动落实。期盼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希望中断多年的两岸协 商尽快恢复,在7月份实现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并让深受台湾各界特别是小朋 友们喜爱的大熊猫尽早到台湾定居,在适当时候邀请海协会长访问台湾。可见,本次会谈就两 岸关系改善和发展达成了广泛共识。故A选项是正确的。2005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在钓鱼台宾馆设宴,欢迎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 陈云林在致词时说,江丙坤奉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委派率团来访,“开启了贵我两党之间党与党对话的先声”,故B选项是2005年江丙坤访华的结果。C选项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是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时发布的。D选项的《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是2008年6月13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签署的。
【标准答案】A

第7题:

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三大政策是什么内容?


正确答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第8题:

如果把我国环保事业发展历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环境治理的明显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1)七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启动了国家环境治理,防治“三废”污染。2)八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确立基本国策并建立环保基本政策和制度体系。3)九十年代初至本世纪开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4)二十世纪近十几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对

第9题:

新古典时期行政学说的时间跨度为下列哪一个选择?()

  • A、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
  • B、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 C、20世纪30年代至六七十年代
  • D、20世纪30年代至七八十年代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试述八十年代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容及意义。


正确答案: 八十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新变化。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的问题,也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问题。战争的威胁在日趋减小,和平的力量在不断壮大,世界已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在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根据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中国对外政策作了全面调整。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建设,使对外工作有了新的大发展。其主要内容有:一、赋予了独立自主的新内容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实践的根本点。调整后的中国对外政策,更加强调:(1)中国坚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大小国家的原则,中国永远不称霸;(2)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3)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也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在国际事务中,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来决定自己的政策;(4)中国决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决不联合一家去反对另外一家;(5)根据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处理党际关系。二、提出了对战争形势的新估计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是中国一贯的外交目的,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对世界战争的危险性估计过高,强调世界战争不可避免,甚至认为迫在眉睫。进入八十年代,根据国际形势的新特点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中国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了新的评价,认为:战争的因素依然存在,但是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争取实现一个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是有希望的,可行的。三、确定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现阶段现代化建设必由之路,是对国内外形势的正确反映,目的是增强中国自力更生的能力,按照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打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两套本领,以加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是一种面向全世界的全方位的开放。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已载入中国宪法。四、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亦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是历史的产物,是我国争取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产物。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并保持繁荣和稳定,充分证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八十年代我国外交政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争取世界和平为目标,维护世界和平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二是为国内的经济服务;三是无敌国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关系,改变长期以来以政治划线的做法;四是更加注重国家利益。八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全面调整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全方位外交,使中国进入了对外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调整后的中国对外政策,不但正确地、全面地反映了国内的政治、社会生活,而且反映了当前世界的新潮流,使中国顺利地发展对外关系有了可靠的依据。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一、调整后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国对外政治关系的新发展10年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并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中美关系在建交后曲折发展;同苏联的关系从缓和到实现正常化;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友好与合作关系有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日本、西欧、加拿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联合反霸、维护和平方面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所有这些,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信誉不断上升。二、调整后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在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不断加强的同时,对外贸易也有惊人的发展。不但外贸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外贸同利用外资、国际生产合作化、对外援助等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全面发展。三、调整后的对外政策有利于引进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外资是参与国际生产分工协作体系的一种方式,也是世界上许多新兴工业国实现经济起飞和保持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积极开展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引进、消化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已成为各国振兴经济必由之路。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总之,调整后的中国外交政策,使得中国的对外工作更加灵活和主动,特别是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加,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不断得到加强,中国在世界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