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食品卫生(医学高级)

大豆中产生豆腥味的主要酶类是().A、淀粉酶B、脂肪氧化酶C、尿酶D、蛋白酶

题目

大豆中产生豆腥味的主要酶类是().

  • A、淀粉酶
  • B、脂肪氧化酶
  • C、尿酶
  • D、蛋白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通过加热处理,可破坏大豆中最广泛存在的抗营养因子是(  )。

A.脂肪氧化酶抑制剂
B.胰蛋白酶抑制剂
C.糜蛋白酶抑制剂
D.淀粉酶抑制剂
E.胃蛋白酶抑制剂

答案:B
解析:
考查食物营养学知识,高温加热处理可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剂。

第2题: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胰腺炎可见下述哪种酶类升高?()

  • A、血清淀粉酶
  • B、转氨酶
  • C、尿淀粉酶
  • D、血脂肪酶
  • E、血蛋白酶

正确答案:A,C,D

第3题:

大豆中也含有一些抗营养素,主要有______。

A.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B.胀气因子

C.植酸

D.豆腥味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幽门螺杆菌含有丰富的()

  • A、蛋白酶
  • B、尿素酶
  • C、脂肪酶
  • D、淀粉酶
  • E、氧化酶

正确答案:B,E

第5题:

在面粉制作和面粉储存中起较大作用的是()和蛋白酶两种。

  • A、淀粉酶
  • B、脂酶
  • C、脂肪氧化酶
  • D、A淀粉酶

正确答案:A

第6题:

大豆中的抗营养素主要是

A.淀粉酶
B.脂肪氧化酶
C.赖氨酸
D.豆类低聚糖
E.胰蛋白酶抑制剂

答案:E
解析:

第7题:

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其中脂肪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保健作用,但还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通过加热处理,可破坏的抗营养因子是()

  • A、淀粉酶抑制剂
  • B、脂肪氧化酶抑制剂
  • C、胰蛋白酶抑制剂
  • D、胃蛋白酶抑制剂
  • E、糜蛋白酶抑制剂

正确答案:C

第8题:

小儿胰腺中消化酶出现的顺序是( )

A.羧基肽酶、糜蛋白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淀粉酶

B.脂肪酶、胰蛋白酶、淀粉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

C.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淀粉酶

D.胰蛋白酶、脂肪酶、糜蛋白酶、淀粉酶、羧基肽酶

E.糜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羧基肽酶、淀粉酶


正确答案:C

第9题:

大豆中的酶与豆腥味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试述加工中采用的主要灭酶方法。


正确答案: 目前采用的灭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热磨法(康乃尔法):大豆在15~30℃下用0.2%的NaCO3
浸泡处理4~8h,然后取相当于大豆重量5倍的沸水,加0.05%NaCO3,进行热水磨浆,磨浆后保持温度80℃以上,维持时间10min,钝化脂肪氧化酶的活性。
(2)热烫法:使用沸水对整粒大豆进行处理灭酶
(3)伊利诺伊法:将热磨法和强制均质化法结合而成的一种方法。将浸泡好的大豆加热煮沸钝化酶活性后,经过锤式磨、辊轧机破碎后中和pH至7.1,于90℃、25MPa均质化处理即可。
(4)半干湿法:大豆经过烘干脱皮后,先用高压蒸汽进行瞬间干热处理灭酶,然后立即加入85℃热水进行磨浆。
(5)干热—挤压蒸煮法:大豆经过破碎去皮后,先用干热钝化酶,然后将其含水量调整到15%~20%进行蒸煮处理。
(6)低pH下的粉碎—蒸煮法:在pH1.00~3.85的酸性环境下磨碎大豆,然后再经蒸汽热处理进一步钝化酶的活性,最后用NaOH中和到pH6.7~6.8即可。
(7)高频电子法:这种方法是利用蛋白质和酶等大分子物质在高频电子作用下,肽链的原始结构会被破坏,大分子肽减少,小分子肽增多,小分子肽更容易溶于水,这样酶被破坏。

第10题:

大豆中的抗营养素主要是()

  • A、淀粉酶
  • B、脂肪氧化酶
  • C、赖氨酸
  • D、豆类低聚糖
  • E、胰蛋白酶抑制剂

正确答案: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