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

什么是社会惰化? 简述社会惰化的基本原因。

题目

什么是社会惰化? 简述社会惰化的基本原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要说明社会促进、社会惰化及它们的特征。


正确答案:
(1)社会促进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研究发现,一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并且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
(2)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心理学家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努力程度会逐步下降。他人的参与,直接导致了个人努力水平的下降。

第2题:

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

A、社会惰化

B、社会促进

C、冒险迁移

D、去个性化


参考答案:D

第3题:

群体的“社会惰化”现象(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社会惰化”是指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当个人绩效没有单独计量时,群体成员的个人绩效可能降低。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惰化’效应?一种解释是群体成员可能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只有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才会觉得公平;另一种解释是群体责任的扩散,个人投入对群体产出的贡献无法衡量,导致群体效率降低。

第4题:

简述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答案:
解析:
(1)社会助长及其性质与机制
①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②社会助长的性质与机制。社会助长作用虽然广泛存在,但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最终会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性质的复杂程度。如果工作为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活动,则群体的背景会起到社会助长作用。如果工作为需要一系列判断、推理等复杂的思维工作,则群体的背景会造成社会干扰作用。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思维工作,群体所造成的社会干扰作用,是因为他人的存在和由其造成的种种干涉,导致人的精神不集中所致。
(2)社会惰化及其机制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付出的个人努力程度也会相应地下降。
社会惰化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在以下几种情境下,人们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①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②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③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④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⑤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第5题:

“出工不出力”是一种( )现象。
(A)社会抑制 (B)社会干扰
(C)社会惰化 (D)社会促进


答案:C
解析: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出工不出力”相当于日常生活中的"磨洋工”,是一种社会惰化现象。社会促进也称社会主张,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 象。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叫社会干扰,也叫社会抑制。

第6题:

球类运动中,主场球队会有更多的优势这一现象体现了什么()

A、社会惰化

B、社会促进

C、冒险迁移

D、去个性化


参考答案:B

第7题: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 )现象。

(A)社会比较 (B)社会惰化
(C)社会干扰 (D)社会助长


答案:D
解析:
社会促进: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 社会助长。社会干扰: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

第8题:

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群体极化

B.社会惰化

C.从众性

D.匿名性


正确答案:D
【考点点击】  本题在2007年4月季第17题考查过,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群体对成员的影响。
【要点透析】  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匿名性。其次是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    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答案选D。

第9题:

社会惰化


答案:
解析: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是指在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社会惰化现象不仅在社会情境中出现,也会发生在人们完成社会认知任务的时候。另外,它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社会惰化没有个人主义社会强。社会惰化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评价的减弱、社会认知的偏差和社会作用力的分散,减少社会惰化的方法有对个体进行单独评价、使个体提高对社会群体的认识和控制社会群体的规模。

第10题:

什么是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简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答案:
解析:
(1)社会助长指他人在场促进了个体工作绩效;社会惰化指在群体中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2)共同点:两者都是指由于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不同点:二者在评价方面的着重点不同,当评价的是个体自身表现时,易出现社会助长;而当评价的是群体的共同目标时,易出现社会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