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

论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创作的指导思想。

题目

论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创作的指导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艺术表现手法的论述。


参考答案:

1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
2明代董其昌《画旨》每朝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约略取之,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看得熟,自然传神。
3明代戴熙《习苦斋花絮》春山如美人,夏山如猛将,秋山如高人,冬山如老衲,各不相胜,各不相袭。
4清代郑板桥《郑板桥集》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雷停雨止斜阳出,一片新篁旋剪裁;影落碧纱窗子上,变拈毫素写将来。
5清代李方膺题画梅诗诗中“花前落墨迟”即强调意在笔先,进行艺术构思,从触目横斜千万朵梅花中,捕捉最使人赏心的两三支,经过剪裁加工,创造出比自然梅花更美更典型的艺术形象。


第2题:

论述中国古典画论认为艺与道有内在的相互联系


参考答案:

①“道”指上层的思想、道理、认识。儒学认为“道”即是人道,表现为礼、乐;道学认为“道”即是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表为阴、阳两极的关系;禅学认为“道”即是万物最原始“混”的状态,表现为悟。
②“艺”指下层的形态、技术、方法。儒学指“六艺”;道学指精神境界的自由发挥;禅学指自我完善的修行方法。
③“道”与“艺”的相互关系:统一的辩证关系。“吾道一以贯之”“艺即是道,道即是艺”。
④道与艺的辩证关系,成为中国古典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基础。
⑤例举各家论画学说:艺与道的概念,早在春秋时代,就由孔子加以提倡。汉魏晋唐以来的画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绘画艺术的道,艺关系,但大多着重于行,神,理,法关系的阐述。苏轼提出“有道有艺”的著名论点,把“道”与“艺”确立为绘画的两大原则,重视它们之间的统一的辩证关系,并加以理论上的说明,这是苏轼在绘画理论方面做出的很重要的贡献。他在绘画方面所说的“道”,除了儒家传统的“大道”的含义外,基本上接近于今天所说的思想性.所说的“艺”,基本上接近今天所说的技巧性。这个论点,反映了苏轼对绘画艺术的思想性和技巧性是并重的,统一的。


第3题:

分别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不同绘画题材相应的社会审美作用。


参考答案:

①人物、道释神仙画所起的社会审美作用,是它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②花鸟画、山水画所起的社会审美作用,是它的娱乐功能、心理调剂功能;
③分别举例说明;《左传》的“使民知神奸”,《历代名画记》的“穷神变,测幽微”,《林泉高致》“令人识万世礼乐”等即指绘画的审美认识功能;所谓的《鲁灵光殿赋》“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画品序》的“明劝解,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等即指绘画的审美教育功能;所谓的《画山水序》的“畅神”,《续画品》的“悦情”《历代名画记》的“怡悦情性”等即指绘画的审美娱乐功能;所谓《东庄论画》的“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即指绘画的审美心理调剂功能。


第4题:

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迁想妙得”(形象思维)的论述。


参考答案:

①东晋顾恺之《论画》。“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②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
③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
④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竹记》“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綢(虫字旁)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⑤明代王履《华山图序》俗情喜同不喜异,藏诸家,或偶见焉,以为乖于诸体也,怪问何师?余应之曰:“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第5题:

论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创作的指导思想。


参考答案:

①东晋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强调创作过程的“移情”作用,以达到创作主客体的完美统一。例“解衣般礴”(庄子。田方子)
②唐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艺术创作取材生活。例范宽,“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造化”。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③创作表现方面,倡导从“有法”到“无法”、法随自然的法则。1、常以比、兴的手法,寄情于画。2、作画要求“成竹在胸”,“意在笔先”。3、观察、写生重视取舍与夸张。4、塑造艺术形象追求“神似”。
④表现手法力求创新,提倡“变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⑤创作态度要求聚精会神,严谨认真,深思熟虑。


第6题:

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神似”的论述。


参考答案:

1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善观画马者,必求其精神筋力,精神完则意出,筋力劲则势在。
2明代王绂《书画传习录》东坡此诗(按指“论画以形似”之诗),“盖言学者不当刻舟求剑,胶柱而鼓瑟也。然必神游象外,方能意到圜中”。“今人或寥寥数笔,自矜高简,或重床叠屋,一味颟顸,动曰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彼繁简失宜者乌可同年语哉?”
3明代鲁得之《鲁氏墨君题语》眉公尝谓余曰:“写梅取骨,写兰去姿,写竹直以气胜。”余复曰:“无骨不劲,无枝不秀,无气不生。惟写竹兼之。能者自得,无一成法。”眉老亦深然之。
4清代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心与峰期眼乍飞,笔游理斗使无碍。昔时曾踏最高巅,至今未了无声债。
5清代郑板桥《陶风楼藏书画目》石涛画兰不似兰,盖其化也;板桥画兰酷似兰,犹未化也。盖将以吾之似,学古人之不似,嘻,难言矣。


第7题:

论述古典论中关于绘画的审美作用。


参考答案:

①绘画是社会生活的现实反映,任何一种艺术都摆脱不了社会现实的影响,并以“明劝戒”的作用服务于社会。
②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功能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心理调剂功能;
③用辩证的方法分析绘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为反映思想意识形态的绘画艺术,一方面,以“存形”的特殊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有史以来社会政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艺术、离不开绘画艺术的审美作用;社会生活因艺术而丰富多彩,艺术为反映社会生活而不断发展。
④《左传》的“使民知神奸”,《历代名画记》的“穷神变,测幽微”,《林泉高致》“令人识万世礼乐”等即指绘画的审美认识功能;所谓的《鲁灵光殿赋》“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画品序》的“明劝解,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等即指绘画的审美教育功能;所谓的《画山水序》的“畅神”,《续画品》的“悦情”《历代名画记》的“怡悦情性”等即指绘画的审美娱乐功能;所谓《东庄论画》的“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即指绘画的审美心理调剂功能。


第8题:

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娱乐作用。


参考答案:

优秀的绘画作品能使人的心情、精神感到非常愉快和满足,给人享受。
①通过绘画起到赏心悦目作用。南朝宋王微《叙画》
②通过绘画起到陶冶情操作用。南朝陈姚最《续画品》“赋彩鲜丽,观者悦情”
③通过绘画起到畅神怡情作用。


第9题:

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外师造化”的论述。


参考答案:

①南朝陈姚最《续画品》。“湘东殿下„„学穷性表,新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
②唐李嗣真《续画品录》“顾生思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
③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错纵起止之势,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
④北宋范宽语,见《宣和画谱》卷十一“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第10题:

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艺术创作态度的论述。


参考答案:

①北宋郭熙《林泉高致》
②清代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
③清代王原祁《麓台题画稿》
④清代郑燮《郑板桥集》
⑤清代华琳《南宗抉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