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

科举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题目

科举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前代相比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士人自由报名,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
(2)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
(3)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德名望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面向社会公开考试是唐代以后科举制的主要形式。任人唯贤,为广大庶族子弟参与政治开辟道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隋唐时科举制度产生原因是什么?
(1)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收回选用人才的大权;
(2)要巩固政治,必须最大限度的网络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以扩大统治基础;
(3)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

第2题:

简述科举制度的特点。 


正确答案: 科举制度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教育用于培养人才,官制用于使用人才,而以科举为中心环节。这就决定了科举制度的某些特点:
一、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都与教育密不可分。
二、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
三、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皇帝的工具和奴仆。被选拔人员的行为目标大多是高官厚禄和封妻荫子,行为准则是按皇帝的意志办事。
四、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贱、官重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凡经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员,一下子就成为人民的老爷,可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老百姓却只能受苦受难,所以一旦有一两个肯为人民主持公道者,自然就成了人民的救星,这就是千余年不衰的“清官政治”。
科举是一种历史现象,它能在历史上产生、发展、直至消亡,有它深刻的历史原因。尽管它本身存在很多弊端,并且在发展中产生了许多腐败现象,但不能不承认,它也为封建国家发现和选拔了不少人才,其中有相当多的人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些人甚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栋梁,至今仍有巨大影响。从不拘资历,以才取人这一点上,科举也有其可取之处。

第3题:

将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重视读书自学,强调辩论问题是我国古代 ( )

A、 官学的特点

B、 私学的特点

C、 书院的特点

D、 科举制度的特点


正确答案:C

第4题:

《叶生》、《司文郎》等篇章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败,无情揭露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制度始创于何时?


正确答案: 隋朝

第6题:

科举制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统一趋势的加强,需要采用新的选官制度来加强中央集权。在南北纷争的局面下,"所论必门户,所议莫贤能"的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各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以应付严峻现实的需要。
(2)士族势力的衰落与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必然要求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与重新组合。要求以新的适应地主阶级内部关系变化的,具有广泛基础的选官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3)南北朝后期已经出现科举制因素的萌芽,为科举制的形成奠定了自身的制度基础。

第7题:

科举制度


正确答案:就是由国家设立很多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也叫“开科取士”

第8题:

科举制度取代选举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科举制度较这选举制度,轻门第,重才学;在衡量人才优劣上有一个统一而较为客观的标准,为庶族地主奋发上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应该说是比较进步,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


第9题:

关于科举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设立
  • B、科举制度自汉代开始设立
  • C、科举制度在我国曾经实行了一千多年
  • D、解放后,我国废除了科举制度

正确答案:A,C

第10题:

科举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正确答案: 科举制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络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利完全收归中央后,经科举入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于是,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