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

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题目

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
(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


正确答案:东北;西南;东南部丘陵山地

第2题:

根据我国森林资源地理区域分布特点,森林资源划分为哪五大林区?


正确答案: (1)东北、内蒙古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3个省(区);
(2)东南低山丘陵林区。涉及浙江、江西等12个省(区、市);
(3)西南高山林区。位于中国西南边疆、青藏高原西南部,包括西藏、四川和云南等省(区、市);
(4)西北高山林区。涉及新疆、甘肃和陕西等省(区);
(5)热带林区。地处我国沿边、沿海地带,范围涉及云南、广西、广东、海南、西藏等省(区)。

第3题:

简述我国旅行社分类制度的变迁。


正确答案:到目前为止,我国旅行社在分类方式上经历了三次变化。1.三分法:1985年5月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按照旅行社经营业务范围、投资主体、业务职能的不同,将我国的旅行社划分为三类,即一类社、二类社和三类社。2.二分法:国务院于1996年10月15日颁布了正式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在条例中规定旅行社分为两种类型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3.无分类法: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旅行社条例中,取消了关于国内和国际旅行社的分类。但事实上分为两类一是具有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经营权的旅行社;二是具有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经营权的旅行社。

第4题: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社会变迁理论。


正确答案:历史循环论

第5题: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且大多数为国有。()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简述我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 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赤字严重;
可采资源濒于枯竭,资源状况急剧恶化;
森林资源危机带来林业企业危机;
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森林防护效能低下。

第7题:

简述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其分布特点?


正确答案: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1)从197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第一次统一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一类调查),1976年结束;
(2)从1978年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总体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共设调查样地20多万个,其中固定样地14万多个;
(3)1984—1988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
(4)1989—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四五清查”);
(5)1994—1998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五五清查”);
(6)1999—2003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六五清查”);
(7)2004—2008年,我国进行了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
分布特点:(1)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2)有林地面积前五名:黑、内、川、云、江西;(3)活立木蓄积前五名:藏、黑、川、云、内。

第8题: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分布的变迁。


参考答案:

(1)演变趋势: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体现为南与北的不同变迁,东与西的不断推移,具体讲:南与北的关系,历史时期的人口分布表现为由北多南少(北重南轻)到北少南多(北轻南重)的转变。东与西的关系,历史时期人口分在东西方向性,虽然表现为东西互动,但更主要表现为自西向东的转移,这里,西与东的概念中,东部是指受海洋影响较大的东部季风区,其它称为西。
(2)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当然,决定人口密度分布的社会或人文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都有,但这里更重要的,或者具有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对于人口密度分布的作用,在社会发展初期作用明显(甚至明迁都北京时仍能看到)但是愈到后期作用便日趋淡化了,影响与作用日趋减弱。


第9题: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区域。


正确答案:东北、西南

第10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重要农业作物嬗变的大势。


正确答案:(1)从农作物的发展源头看可分为两类:当地或本地原生植物;境外引进的植物。这两类植物(农作物)一般是社会发展初期多为原生植物,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外交流频
繁期则外来引入的植物发展,扩展,推广快速。这中间有几次高潮期,如
A、汉代(通西域)如胡瓜,草棉(印度)
B、宋代(通东南亚,南洋)如占城水稻,
C、明清(通东南亚及美洲)
(2)嬗变过程,可分两个阶段,以宋元为界,以唐代为过渡期。
①从先秦到唐代:基本上是北粟南稻,但以粟等旱地作物为主。尤其是北方的“五谷”,应不包含水稻(而应包括菽—豆类),因为这期间的经济政治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可谓一个过渡期,水稻和小麦地位上升(且农业种植立足于平坝、浅丘坡地)。
②从宋元开始以后为第二阶段,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有较大改变,这也同中国在唐宋以后的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南迁有关:
a、粮食生产上形成南稻北麦格局。其中作为适宜南方多水环境下生产的水稻所占比重更趋扩大,类似于第一阶段的粟的地位。
b、开始大批量引进新的作物品种,且推广迅速,影响颇大,引发农业发展史上的(或粮食生产的)两次革命。
c、经济作物发展越来越快。包括原生的和引进的,如棉花、油菜、烟草、花生、茶、婴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