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问答题简述主发酵的过程控制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主发酵的过程控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啤酒主发酵过程包括哪些典型时期?


正确答案:起泡期:入主发酵池4~5h后,在麦汁表面逐渐出现更多的泡沫,由四周渐渐向中间扩散,泡沫洁白细腻,厚而紧密,如花菜状,发酵液中有二氧化碳小气泡上涌(又称低泡期),并将一些析出物带至液面。此时发酵液温度每天上升0.5~0.8℃,每天降糖0.3~0.5oP,维持时间1~2天,不需人工降温。
高泡期:发酵后2~3天,泡沫增高,形成隆起,高达25~30cm,并因发酵液内酒花树脂和蛋白质-单宁复合物开始析出,泡沫表面逐渐变为棕黄色,此时为发酵旺盛期,需要人工降温,但是不能太剧烈,以免酵母过早沉淀,影响发酵。高泡期一般维持2~3天,每天降糖1.5oP左右。
落泡期:发酵5天以后,发酵力逐渐减弱,二氧化碳气泡减少,泡沫回缩,酒内析出物增加,泡沫也变为棕褐色。此时应控制液温每天下降0.5℃左右,每天降糖0.5~0.8oP,落泡期维持2天左右。
泡盖形成期:发酵7~8天后,泡沫进一步回缩,形成泡盖,应即时撇去泡盖,以防沉入发酵液内。此时应大幅度降温,最后1天急剧降温以使酵母良好沉淀。此阶段可发酵性糖已大部分分解,每天降糖0.2~0.4oP。

第2题:

在啤酒的生产过程中,发酵工艺中主发酵最高温度应控制在()

  • A、5℃-8℃
  • B、10℃-13℃
  • C、4℃-5℃
  • D、15℃-18℃

正确答案:B

第3题:

传统啤酒的主发酵,根据发酵表面现象,将主发酵分为几个阶段,简述其过程


正确答案:①酵母繁殖期麦芽汁添加酵母8~16h以后,液面上出现二氧化碳小气泡,逐渐形成白色、乳脂状的泡沫,酵母繁殖20h以后立即进入主发酵池,与增殖槽底部沉淀的杂质分离。
②起泡期入主发酵池4~5h后,在麦汁表面逐渐出现更多的泡沫,由四周渐渐向中间扩散,泡沫洁白细腻,厚而紧密,如花菜状,发酵液中有二氧化碳小气泡上涌,并将一些析出物带至液面。此时发酵液温度每天上升0.5~0.8℃,每天降糖0.3~0.5oP,维持时间1~2天,不需人工降温。
③高泡期发酵后2~3天,泡沫增高,形成隆起,高达25~30cm,并因发酵液内酒花树脂和蛋白质-单宁复合物开始析出而逐渐变为棕黄色,此时为发酵旺盛期,需要人工降温,但是不能太剧烈,以免酵母过早沉淀,影响发酵。高泡期一般维持2~3天每天降糖1.5oP左右。
④落泡期发酵5天以后,发酵力逐渐减弱,二氧化碳气泡减少,泡沫回缩,酒内析出物增加,泡沫变为棕褐色。此时应控制液温每天下降0.5℃左右,每天降糖0.5~0.8oP,落泡期维持2天左右。
⑤泡盖形成期发酵7~8天后,泡沫回缩,形成泡盖,应即时撇去泡盖,以防沉入发酵液内。此时应大幅度降温,使酵母沉淀。此阶段可发酵性糖已大部分分解,每天降糖0.2~0.4oP。

第4题:

简述pH值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


正确答案: PH值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细菌最适pH:6.5~7.5;
霉菌最适pH:4.0~5.8;
酵母菌最适pH:3.8~6.0;
放线菌最适pH:6.5~8.0。
控制发酵过程中pH值,会促进M正常生长和繁殖。
发酵过程中pH值的控制:
(1)调节培养基起始pH值,加入缓冲溶液(如磷酸盐)配制缓冲能力强、pH值变化不大的培养基,或尽量使盐类和碳源配比平衡。
(2)及时加入弱酸或弱碱或通风。
(3)酸、碱调节无效时,及时补料,有利于发酵。
(4)生理酸性盐为氮源时,NH4+被M利用,剩下的酸根引起发酵液pH值下降,加入碳酸钙可调节pH值。
(5)少量多次流加氨水。
(6)反复流加尿素。通风、搅拌和M细胞内脲酶作用使尿素分解并释放出氨,培养液pH值上升;氨和培养基中营养成分被M利用形成有机酸等中间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值降低。

第5题:

简述沼气发酵过程


正确答案: 沼气发酵是利用微生物在缺乏氧的状态下生活和繁殖时,为了取得呼吸作用所需要的能量,而将高能量的有机物质分解转变为简单的低能量成分,而放出能量以供代谢之用,实质上是微生物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过程。

第6题:

简述主发酵下酒的条件控制


正确答案:下酒的可发酵性糖
保留足够又不过剩的发酵糖并能在后发酵全部发酵。一般保留在后发酵中增加10%发酵度的糖类。
保留可发酵性糖太少→后发酵不充分→CO2不足→异杂味排除不彻底、生物稳定性差
保留过多可发酵性糖→发酵结束时残留较多糖→风味变差(甜、粘)、生物稳定性变差
下酒的温度
酵母自溶,破坏啤酒风味→低温后发酵
双乙酰高,后发酵时间短→高温后发酵
下酒的酵母细胞浓度
有了可发酵性糖和适宜的发酵温度,后发酵能否顺利进行,还必须依赖于有相当数量的活性啤酒酵母。
长时间后发酵,为了保持啤酒风味→低浓度酵母
加速双乙酰还原→提高酵母浓度

第7题:

简述碳源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和控制。


正确答案: 碳源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和控制:
⑴影响:
①碳源种类的影响。按利用碳源快慢,碳源可分为迅速利用的碳源和缓慢利用的碳源。迅速利用的碳源有利于菌体生长;缓慢利用的碳源有利于延长代谢产物的合成,特别有利于延长抗生素的分泌期,因此要控制最适的碳源有利于提高发酵产量;
②碳源浓度的影响:营养过于丰富所引起的菌体异常繁殖,对菌体的代谢,产物的合成及氧的传递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若产生阻遏作用的碳源用量过大,则产物的合成会受到明显的抑制;仅仅供给维持量的碳源,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就都停止。
⑵控制:控制碳源的浓度,可采用经验性方法和动力学法,即在发酵过程中采用中间补料的方法来控制。这要根据不同代谢类型来确定补糖时间、补糖量和补糖方式。动力学方法是要根据菌体的比生长速率、糖比消耗速率及产物的比生产速率等动力学参数来控制。

第8题:

简述主发酵的过程控制


正确答案:在主发酵期间,温度、外观浓度、发酵时间等是控制的关键。发酵温度低,降糖速度减慢,发酵时间延长;反之,发酵温度高,降糖速度相对较快,发酵时间短。
温度的控制:接种温度一般控制在5~8℃,若酵母起酵速度快、接种量大,可适当降低接种温度;低温发酵的最高温度控制在7.5~9.0℃,高温发酵控制在10~13℃;主酵结束时应将发酵温度缓慢降低至4~5℃。
浓度的控制:保持酵母添加量和麦汁组成一定的情况下,麦汁浓度的变化受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的影响。发酵旺盛,降糖速度快,则可以适当降低发酵温度和缩短最高温度的保持时间。反之,则应提高发酵温度或延长最高温度的保持时间。
发酵时间的控制:下面发酵的时间一般在7~12天。

第9题:

简述主断路器人工分闸的控制过程。


正确答案: 主断路器的分闸控制单独由630QA自动开关提供电源,当按下“主断路器分”按键开关400SK时,导线556经400SK、4QF常开联锁(此时已闭合),使导线542有电,主断路器分闸线圈4QFF得电动作,促使主断路器分断。人工分断主断电路为:464·603QA·400SK·4QF·400

第10题:

请简述发酵过程自动控制过程对传感器有何特殊要求?


正确答案: 由于微生物培养过程是纯培养过程,无菌要求高,因此对传感器有特殊要求:
插入罐内的传感器必须能经受高压蒸汽灭菌(材料、数据)传感器结构不能存在灭菌不透的死角,以防染菌(密封性好)传感器对测量参数要敏感,且能转换成电信号。(响应快、灵敏)传感器性能要稳定,受气泡影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