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问答题原型化方法的核心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点?

题目
问答题
原型化方法的核心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原型化准则提供一套原型开发的思路和方法,它包括的准则有哪些?

Ⅰ.从小系统结构集合导出模型

Ⅱ.先提交系统的核心和框架

Ⅲ.提供查询语言和报表生成器

Ⅳ.暂不提供用户界面

Ⅴ,增量式的模型

A.Ⅰ,Ⅳ和Ⅴ

B.Ⅰ,Ⅱ和Ⅴ

C.Ⅰ,Ⅱ,Ⅲ和Ⅴ

D.Ⅴ


正确答案:C
解析:原型化准则提供一套原型开发的思想方法。主要内容有:大多数的应用系统都能从一个小的系统结构集合导出;提供查询语言和报表生产器;提交系统的核心和框架;提供增量式的模型。

第2题:

原型化方法是一类动态定义需求的方法,(27)不是原型化方法所具有的特征。与结构化方法相比,原型化方法更需要(28)。衡量原型开发人员能力的重要标准是(29)。

A.提供严格定义的文档

B.加快需求的确定

C.简化项目管

D.加强用户参与和决策


正确答案:A

第3题:

原型化的准则提供一套原型开发的思路方法,它包括下列哪些准则

Ⅰ.从小系统结构集合导出模型 Ⅱ.先提交系统的核心和框架

Ⅲ.提供查询语言和报表生成器 Ⅳ.暂时不提供用户界面

Ⅴ.增量式的模型

A.Ⅰ、Ⅳ、Ⅴ

B.Ⅰ、Ⅱ、Ⅴ

C.Ⅰ、Ⅱ、Ⅲ、Ⅴ

D.Ⅴ


正确答案:C
解析:原型化准则给出开发的方法建议,它不是什么都从头做起,而是首先可借鉴于一些成功的小系统结构,导出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框架。对用户界面应更多按常用同类系统界面为基础,使用户容易学会操作而不必外加新的符号记忆。在用户界面上首先要多加注意,使其为未来系统的界面定出基调,有助于用户参与的兴趣和信心。为使原型运行验证方便,提供查询语言和报表自动生成,使用户可按自己的意愿查询及生成报表,使模型修改更方便。另外原型用构件增量式实现,对模型功能的增删方便,增加模型实现的成功率。

第4题:

原型化方法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适用方式,各种方式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原型化方法是利用原型辅助开发系统的一种新方法。“原型”是来形象地表示系统的一个早期可运行版本,这个版本能反映新系统的部分重要功能和特征。
(2)原型化方法的适用方式:探索型、实验型、演化型,
(3)其中:探索型:主要是针对开发目标模糊、用户和开发人员对项目都缺乏经验的情况,其目的是弄清对目标系统的要求,确定所期望的特性并探讨多种方案的可行性;实验型:主要用于大规模开发和实现之前考核、验证方案是否合适,规格说明是否可靠;演化型:其目的不在于改进规格说明和用户需求,而是将系统造得易于变化,在改造原型的过程中将原型演化成最终系统。

第5题:

原型化方法为了既保持其特点又使其具有相应的灵活性,往往可实施所谓的【 】策略。


正确答案:混合原型化
混合原型化 解析:原型生命周期提供了一种用原型化完成需求定义的完整的方法。但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或特殊情况的应用,如规模较小、完整性要求较弱的应用,为了获得较大的效益,可以采用灵活的做法,以适应实际目标,即所谓的混合原型化策略。

第6题:

原型化方法是信息系统开发的有效方法之一,下述哪些是实施原型化方法时必须具备的条件?

Ⅰ.需要有经验的原型化人员

Ⅱ.有快速的开发工具

Ⅲ.有原型系统的积累

A.只有Ⅰ

B.只有Ⅱ

C.Ⅰ和Ⅱ

D.都是


正确答案:D
解析:原型化的基本前提是:有高水平的实施原型化的人员,他们掌握了工具,了解业务,能快速获取用户需求;有快速建造模型系统的开发工具。二者缺一不可。有相应原型系统知识的积累也是加速实施原型化方法的前提。

第7题:

传统软件开发方法和原型化方法对软件需求分析的要求不同。同时,原型化方法提出了一套改进传统方法的理论,试分析:

1.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型的缺陷是什么?

2.原型化方法的类型有哪些?

3.原型化开发模型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1.传统软件生存期的典型代表是“瀑布”模型。这种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等阶段。传统思想强调每一阶段的严格性尤其是开发初期要有良好的软件规格说明主要是源于过去软件开发的经验教训。但是在开发的后期或者运行维护期间来修改不完善的规格说明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软件项目在开发的早期用户往往对系统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很难完全准确地表达对系统的全面要求软件开发人员对于要解决的问题认识更是模糊不清。即使经过详细地讨论和分析也许能得到一份较好的规格说明但却很难期望该规格说明能将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描述得完整、准确、一致并与实际环境相符。随着开发工作的向前推进用户可能产生新的要求环境变化系统改变以及用户开发过程中出现不可预料的困难需要改变需求来解脱困境。因此规格说明难以完善需求的变更以及通信中的模糊和误解。即使在生存期管理中加强评审、确认和全面测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为了解决传统方法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逐渐形成了软件系统的快速原型的概念。根据运用原型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原型化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废弃型。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而且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针对这个模型系统反复进行分析修改形成比较好的设计思想据此设计出更加完善、准确、一致和可靠的最终系统系统构造出来后原来的模型系统就被丢掉。 (2) 追加型或演变型。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作为最终系统的核心然后通过不断的扩充修改逐步追加新要求发展成最终系统。 3.使用原型化方法的优点如下: (1) 增进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对系统服务需求的理解使比较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的软件需求(主要是功能)明确化。可以防止由于不能满足用户要求而造成的返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缩短开发周期。 (2) 软件原型化方法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学习手段。通过原型演示用户可以亲身体验早期的开发过程获得计算机和被开发系统的专门知识。 (3) 使用原型化方法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系统的性能确认各项主要系统服务的可应用性确认系统设计的可行性确认系统作为产品的结果。因为它可以作为理解和确认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工具。 (4) 软件原型的最终版本有的可以原封不动地成为产品有的略加修改就可以成为最终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有利于建成最终系统。
1.传统软件生存期的典型代表是“瀑布”模型。这种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等阶段。传统思想强调每一阶段的严格性,尤其是开发初期要有良好的软件规格说明,主要是源于过去软件开发的经验教训。但是在开发的后期或者运行维护期间来修改不完善的规格说明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软件项目,在开发的早期用户往往对系统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很难完全准确地表达对系统的全面要求,软件开发人员对于要解决的问题认识更是模糊不清。即使经过详细地讨论和分析,也许能得到一份较好的规格说明,但却很难期望该规格说明能将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描述得完整、准确、一致,并与实际环境相符。随着开发工作的向前推进,用户可能产生新的要求,环境变化,系统改变,以及用户开发过程中出现不可预料的困难,需要改变需求来解脱困境。因此,规格说明难以完善需求的变更,以及通信中的模糊和误解。即使在生存期管理中加强评审、确认和全面测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为了解决传统方法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逐渐形成了软件系统的快速原型的概念。根据运用原型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原型化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废弃型。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而且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针对这个模型系统反复进行分析修改,形成比较好的设计思想,据此设计出更加完善、准确、一致和可靠的最终系统,系统构造出来后,原来的模型系统就被丢掉。 (2) 追加型或演变型。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作为最终系统的核心,然后通过不断的扩充修改,逐步追加新要求,发展成最终系统。 3.使用原型化方法的优点如下: (1) 增进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对系统服务需求的理解,使比较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的软件需求(主要是功能)明确化。可以防止由于不能满足用户要求而造成的返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缩短开发周期。 (2) 软件原型化方法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学习手段。通过原型演示,用户可以亲身体验早期的开发过程,获得计算机和被开发系统的专门知识。 (3) 使用原型化方法,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系统的性能,确认各项主要系统服务的可应用性,确认系统设计的可行性,确认系统作为产品的结果。因为它可以作为理解和确认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工具。 (4) 软件原型的最终版本,有的可以原封不动地成为产品,有的略加修改就可以成为最终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有利于建成最终系统。

第8题:

原型化方法为了既保持其特点又使其具有相应的灵活性,往往可实施所谓【 】策略。


正确答案:混合原型化
混合原型化

第9题:

具有处理的内容是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对象特点的开发方法是()。

  • A、面向对象方法
  • B、原型化方法
  • C、构成方法
  • D、结构化方法

正确答案:A

第10题: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该方法具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具有以下特点: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而上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用户至上;深入调查研究;严格区分工作阶段;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开发过程工程化。
此外,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还具有以下优缺点,优点: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严格区分开发阶段,分工明确,避免混乱。缺点:起点太低,周期过长,工作繁琐,不大符合人们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