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试述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有时常常混淆不清。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将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郑振铎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曾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郑先生的意见发表于半个世纪之前,今天,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一般已不难划分。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
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
二是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形式创作和流传的。
三是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自发创作,是其思想情趣的自然流露,通俗文学的创作一般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反映的内容也良莠不齐,二者的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原则?


正确答案: (1)全面收集
尽可能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各种体裁、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全部进行采录,在指导思想上不设任何“禁区”。 [传统/现代,歌颂/暴露,正确/错误或封建迷信,口头流传/书面流传,散文/韵文,长篇/短小,进行全面收集。]
① 不宜强调“取精去糟”。
② 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思想去衡量历史上产生的作品。
③ 对同一类型作品的众多异文进行收集。
④ 对与作品相关的其他背景性材料进行收集。
(2)忠实记录
①是民间文学田野作业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
②民间文学不但具有一般的文学欣赏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若经他人润色、修改,无法得出科学结论。
③忠实作品的思想内容,忠实作品的艺术形式。忠实地记录讲唱者的语言,包括对讲述中的形式残缺或显然错误的内容,不加入自己的任何补充与删改。 [民间文学作品不能脱离时代,往往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如按照自己的理解及想法加以改变,采录工作就丧失了科学性。

第2题:

试述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正确答案: (1)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
[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梗概,传述语言和细节经常变化;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
(2)另一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
[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加工。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故意改动。]
(3)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
[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如:《数九歌》,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
(4)重要客观原因(应该也是“外在因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
[流传中,内容、情节逐渐丰富——主题变化——折射到口头创作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积极意义的变化。如: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第3题:

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被称做:

A、民间文学

B、大众文化

C、民间风俗

D、通俗文学


参考答案:C

第4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认识价值概念与艺术价值概念?


正确答案: 认识价值:是指民众创造的各种口头作品由于具备有关历史、文化的内涵而能够满足人们的认识需要,能够引起人们对过去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思索,从而吸取其中反映的材料,用于某种人文科学的探讨。
艺术价值:民间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民众的形象思维积淀、创作要求和创作态度、创作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典型的塑造等等,都对作家的文学活动有重要启示,甚至被后者直接借用。民间文学的特殊品质,对认识方式文艺的规律特征、艺术心理和社会生活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第5题:

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1)气质与性格的区别。首先,从起源上看,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 类型的影响,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在个体生命开始时是无性格可言的,它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其次,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是明显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性格,改变也要容易些。最后,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2)气质与性格的联系。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是密切而又复杂的。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相似的人可能气质类型不同。具体地说,二者的联系有以下三种情况。首先,气质使性格具有某种独特的色彩和表现形式。譬如:具有勤劳性格特征的人,多血质的人表现为情绪饱满、精力充沛;黏液质的人表现为操作精细、踏实肯干。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最后,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答案二;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有时把某些性格特征说成是气质,有时又把某些气质特征说成是性格。其实,性格与气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首先,从起源上看,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在个体生命开始时是无性格可言的,它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其次,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是明显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性格,改变也要容易些。
第三,气质仅影响个体行为的动力特征,如速度、强度、灵活性等,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则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如有的人乐于助人,有的人自私自利等,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是密切而又复杂的。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相似的人可能气质类型不同。具体地说,二者的联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气质使性格具有某种独特的色彩或表现形式。例如,同是勤劳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表现出的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粘液质的人则会表现的踏实肯干,认真仔细;同是友善的性格特征,胆汁质的人表现为热情豪爽,抑郁质的人表现出温柔细心。
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例如,同样形成自制力这种性格特征,抑郁质的人就比较容易,而胆汁质的人往往需要经过极大的克制和艰苦努力,形成之后也不够稳定。    第三,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例如,从事精细操作的外科医生应该具有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这种要求在职业训练中有可能掩盖或改造胆汁质者容易冲动和急躁的气质特征。】

第6题:

试述民间文学集体性在创作、流传中的表现?


正确答案: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在原始社会最常见,伴随着集体活动,受集体意识的驱使或集体情绪的感染,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唱一和即兴创作。
(2)采用集体分工的方式,个别人先创作出一个雏形,然后群体加工,添枝加叶,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歌手、民间艺人的创作时有这种情况。湖北崇阳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就是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一位长辈郑三爹根据其身边的真实故事编唱出来的。但这类创作同样能在集体中流传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第7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


正确答案: 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1)认识价值:
①历史价值:是民众口传的历史。记录社会生活,反映民众心理,补充“正史”。
[史前人类社会的信息——阶级社会,反映阶级压迫、剥削及被压迫阶级的反抗——记录“正史”所不取的重大历史题材]
②民俗学价值:民间文学与民俗现象结合,或运用于某些民俗场合,或成为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或反映某些习俗观念和习俗现象。
[“祭祀”“祈求丰收”;“造酒歌”“围猎歌”]
③伦理学价值:民间文学有反映家族、亲族关系,认识我国家族结构的民族性特点,民众的伦理观念的独特价值。
④文化心理学价值:透过民间文学作品,寻觅到民众传统文化心理的某些轨迹。
[“民间信仰”: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万物有灵”观念,迷信鬼魂观念,“超自然力”崇拜]
(2)艺术价值:
①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现实和理想相结合,寓教于乐、讲唱与生活实用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丰富文艺学理论。
②民间文学的体裁、形式,对文艺体裁、形式研究的拓展,艺术品类的形成,有独特价值。
③原始口头文学是后来一切文学的总源头,影响文人文学发展,有文艺史价值。

第8题:

试述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有时常常混淆不清。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将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郑振铎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曾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郑先生的意见发表于半个世纪之前,今天,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一般已不难划分。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
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
二是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形式创作和流传的。
三是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自发创作,是其思想情趣的自然流露,通俗文学的创作一般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反映的内容也良莠不齐,二者的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

第9题:

儿歌并非书面文学,而是()。

  • A、通俗文学
  • B、口头文学
  • C、高雅文学
  • D、民间文学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试述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中的集体性表现?


正确答案: (1)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劳动歌谣——鼓舞、协调;战歌、猎歌——鼓舞士气……]
②采取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敢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③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长篇评书《杨家将》]
(2)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民间文学作品不论何种创作方式,一经产生,必然在群众中流传开去。
②有的作品流传较慢,有的作品流传很快。
③不适应广大民众生活要求和艺术兴趣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或早或晚地被人们摒弃、遗忘、淘汰;在流传过程中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经过千万人之口世代修改、加工、丰富,使它更为群众喜爱,以至能较长时期在群众中传诵、保存,作品艺术水准趋于完美。
④千万个传播者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创作者,整个民间文学的流传过程,也正是对民间作品进行集体加工的再创作过程。
(3)民间口头艺术家的演唱或讲述,渗透集体思想和愿望,代表群众美学观点和艺术趣味,吸取集体智慧和力量。
①民间文学的听众,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思想感情、艺术趣味积极影响演唱者活动,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作品内容及某些表现手法的加工或再创作。
②表演者根据听众的反映,不断修改、丰富、提高自己的演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