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问答题简述小麦白粉病的症状特点及其病原的形态特征。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小麦白粉病的症状特点及其病原的形态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白粉病类症状特点。


正确答案: 最明显的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粉孢子形成白色粉末状物。后期在白色粉末中产生初为淡黄色、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呈黑色的小颗粒,即为白粉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第2题:

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特点:病株只部分穗子受害,病穗只部分籽粒受害。
病粒通常局部受侵染,仍保留正常籽粒外形。
病菌只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黑色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病轻的籽粒形成疱斑,病重的大部或全部形成黑粉腔,外表只留下灰色果皮。
该病的症状在籽粒发育完全时才明显。
病原菌形态特点:新鲜的冬孢子不能萌发,需经过4个月以上的休眠期。
冬孢子—先菌丝—顶端65-185个长镰刀形的双核初生担孢子—不配对结合—脱离先菌丝
初生担孢子—有丝分裂—单核次生担孢子—侵染丝。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小麦扬花时,土壤温湿度适宜,冬孢子萌发,先菌丝伸出土面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进行传染。
病菌主要以次生担孢子产生的芽管,通过颖片、外稃和内稃上开张的气孔入侵。
侵染早期-颖片、内外稃上部有细胞间菌丝,
后期-向小花基部生长,进入子房的果皮,仅分别侵染各个籽粒。
小麦扬花期雨水多,灌溉失度,施肥过多,氮肥过多有利于发病。
在国内的适生区域:我国大部份烟草种植区
检疫检验方法:直接检查:发病轻的病粒,病疱不破裂,从外观上不易识别,用0.2%NaOH溶液浸渍24h(20℃)。病粒发病部位乌黑发亮,健康部位灰黄色。
洗涤检验:同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
冬孢子形态鉴定:
PCR技术检验:利用特异性引物

第3题:

简述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选用抗病品种春小麦抗白粉病的品种有垦红13号、垦九5号、定丰3号等。除了利用低反应型抗病性外,还要充分利用小麦对白粉病的慢病性和耐病性。各地发现的对白粉病具有慢病性的品种有望水白、豫麦2号、豫麦15号、小偃6号等。
2.减少初侵染来源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以大大减少秋苗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在病原菌闭囊壳能够越夏的地区,麦播前要妥善处理带病麦秸。
3.加强栽培管理麦收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可以减少越夏菌源。合理密植,避免过密,控制适当株数,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包括播种期拌种和春季喷药防治。①播种期拌种。用粉锈宁按种子量的(有效浓度)湿拌,可以减轻秋苗发病率。②春季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等。一般喷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危害。其他杀菌剂如丙环唑、硫磺、多-硫、十三吗啉、庆丰霉素、甲基硫菌灵、退菌特等对小麦白粉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这些药剂残效期较短,一般需要喷洒2~3次。

第4题:

简述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及病原菌形态特征。


正确答案: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一般从叶尖或叶缘开始。病斑初为水渍状褪绿斑,潮湿时迅速扩大,可扩展到叶的大半甚至全叶。无明显的病健交界线,扩展后病斑腐败变黑,病斑边缘有一圈白色稀疏的霉层,叶背霉层更加明显。干燥时,病斑干枯呈褐色,不产生霉层。茎上形成褐色条斑,可引起茎上部的枝叶萎焉下垂,而变褐枯死。薯块表面呈凹显褐色或紫色病斑。剖开可见褐色病斑深入到内质层。干燥时病部变硬。病原菌形态特征菌丝无隔,在寄主细胞间扩展,孢囊梗束生从气孔伸出。上部3-4分枝,顶端膨大成孢子囊。主梗与分枝成粗细不均。孢子囊圆形、无色,有乳突,能产生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有鞭毛,从乳突处释放。Nb2-27马铃薯晚疫病的侵染循环。菌丝潜伏在种薯内进行越冬,形成病薯。次年病薯播种后菌丝萌发产生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气候条件适宜时,不断产生孢子囊多次为害地上部分,形成大量病株,后期危害种薯并在其中越冬,作为下一年初侵染来源。

第5题:

简述小麦白粉病的症状。


正确答案: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小麦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

第6题:

白粉病的病征、病原及其防治?


正确答案: 病征:受害部位先退绿,后期产生白色粉层(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粉孢子等)有些种类在白粉层产生初期黄绿色褐斑、后期黑色颗粒物。病原:有性:子囊菌、白粉菌、白粉菌科(附属丝特征,闭囊壳内子囊数目)无性:半知菌(拟粉孢属、粉孢属)。
防治方法:
1.以菌丝越冬,消除初侵染源;
2.以闭囊壳越冬,清楚枝干等;
3.用含硫制剂;
4.合理施肥,防止贪青徒长,通风透光;
5.选育抗病品种。

第7题:

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部位?有何症状特点?


正确答案: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特征: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第8题:

小麦白粉病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
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第9题:

小麦赤霉病的典型症状特点及其病原的分类地位?


正确答案: 特点: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常是1~2个小穗被害,有时很多小穗或整穗受害。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一个小穗发病后,不但可以向上、下蔓延,危害相邻的小穗,并可伸入穗轴内部,使穗轴变褐坏死,使上部没有发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变黄枯死。后期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颗粒(子囊壳)。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分类地位: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此外,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可以引起赤霉病。

第10题:

下列病害的病原物属于担子菌亚门的是()。

  • A、小麦白粉病
  • B、小麦赤霉病
  • C、小麦锈病
  • D、稻白叶枯病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