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问答题试论我国乡村城市化道路的利弊。

题目
问答题
试论我国乡村城市化道路的利弊。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现状:
1980年以来城市化的进程:1978-1991这一时期以农村体制改革为主,取得很大成绩,促进了乡村城市化发展,但有低度城市化现象,过低城市化的出现,本质上还是城乡二元化结构造成的。
2)利弊的分析:
乡村城市化鼓励各地农村发展城镇企业以吸引农业和剩余劳动力,但要求就地安置,根据离土不离乡,进入乡镇企业的农民虽然职业发生了变化,但工作,生活城所被限定在农村,仍然不属于非农业人口,则出现了过低城市化。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论述企业用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的利弊。


正确答案:

第2题:

简述中国城市化道路与经典城市化道路的区别?


参考答案:

(1)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2)从规模较小的小城镇起步,控制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并同时引导这部分人向小城镇迁移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发展小城镇的政策;
(3)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乡村的推力,而不是城市的引力;
(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移,也就是所谓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5)有形的物质形态上的城市化发展较快,无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城市化显著落后。


第3题:

我国城市化道路应以发展大城市为主。()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试论美国商业广播电视的利弊。
美国大部分电台电视台实行商业化经营,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联结成网。这种商业广播电视追求商业利润,相互竞争激烈。从积极方面来看,这种情况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改进经营管理,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不惜重金罗致人才,努力提高新闻节目的时效和质量,按照受众的需求安排娱乐节目,以便不断提高节目收听收看率。从消极方面来看,这种商业广播电视为了赚钱,一味迎合受众的需求,媚俗倾向严重,尤其是娱乐节目,格调低下的甚多,色情和暴力内容盛行,严重污染社会空气,危害青少年的成长。广告是商业广播电视的经济命脉,广告商往往会影响广播电视的正常业务。这都是它的弊端。

第5题:

试论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答案:
解析:
1.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2.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3.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第6题:

试论述城市化的内涵与动力机制


参考答案:

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第7题:

坚持把解决好()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A.金融

B.“三农”

C.城市化

D.贫困


正确答案:B

第8题:

乡村城市化


正确答案:
乡村城市化是指在乡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受城市生活的影响作用,乡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型的过程。

第9题:

一、题目
试论我国的城市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正在快速推进,且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这一进程中,城市与乡村 及其相互之间必然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如何应对,促使城市与乡村协调 发展,是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请按以下层次对本题论述:

(一)城市化的内涵与城市化的过程
(二)我国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与原因
(三)实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具体措施

答案:
解析:
(一)城市化内涵与城市化过程
1.城市化内涵。城市化就其最一般的含义上讲,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 乡村分散的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上的聚集,逐渐地向城市转化的过程以 及城市内部结构逐渐高级化的过程。
2.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 断地向大城市集中的过程,称为集中型城市化;二是生产要素由大城市向城郊或中小城市 转移的过程,称为分散型城市化。
(二)我国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与原因
近些年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所谓的城 乡协调发展是指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平衡发展。城乡协 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已经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城乡发展的失衡问题。新中国成 立以来,我国一直走着一条城乡发展失衡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机制的引入并没使 城乡走上协调发展的道路,相反使得城乡之间在各个方面差距愈拉愈大。城乡之间的差距表现在诸多方面:
第一,城乡居民在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在 1978 至 1983 年,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曾经一度缩小以外,从 1984 以后,城乡差距一路攀 升,截止 200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纯收入之比已经到达了 3.22:1,远远 超过了 1978 年 2.57:1 的水平。如果再加上城乡居民在享受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福利保障方面的差距,那么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更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消费水平,城乡居民之间巨大的收入差 距带来了消费上的失衡,我国农村人口的消费总量占全国消费总量的比重已经从 20 世 纪 80 年代的 53%下降到目前的 25.8%。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 1/5。
第二,城乡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在教育方面,农村 2001 年农村小 学师生比例为 23:1,城市为 19:1。农村小学人均经费 900 元,城市为 4015 元。在医疗 上,农村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13 人,拥有床位 9.3 张,城市则分别为 72 人和 46.6 张。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更大,城镇除了部分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外,基本上全部 纳入了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农村除局部地区实行社区养老金制度外,基本没有养老保险;城镇的失业保险覆盖率目前已经达到了 70%以上,农村几乎为 0。在最低生活保障方 面,到 2002年城市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而农村除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发达地 区外,只有传统的五保制度。
第三,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 投入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我国的城市建设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 面貌更是日新月异。与城市的飞速发展相比,农村的发展速度则要慢得多。其原因在于: 一方面由于政府一直采取了城市偏向型的发展战略,因此,中央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资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从农业部门抽取了大量的农业剩余,使得农民自己也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第四,落后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的差距。新中国成立后,受政府发展战略和政策上的 影响,我国在很短的时期内迅速建立起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与农业部门相比,工业部 门技术进步的速度比较快,一些部门的技术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之下,受资源 与人口等因素的限制,农业部门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则要落后许多。从而形成了两部门 之间强烈的反差。
目前,城乡差距的拉大,城乡发展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最主要的 因素之一。因此,实行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导 致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很多。具体包括:
第一,建国以后,由于政府采取了城市偏向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因此,采取工 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税费、储蓄、土地的低价征收等措施从农村攫取了大量的资金,造成 了农村的资源流失。
第二,政府的公共资源分配过度向城市分配。例如,2002 年国家财政支出用于农业 比例只占 7.7%。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中,用于农业与农村的只占 21%。其他用 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同样如此。
第三,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农民的权利、割断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建国以 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割断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使城镇 和农村各自形成了两个封闭的体系。应该说农民是这种制度最大的受害者,它剥夺了农民 进城务工并获取收入的机会,使得农村沉淀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户 籍制度有所松动,但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三)实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具体措施
所谓的城乡协调发展是指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之问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平衡 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核心就是促进农村的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负担;第二,增加对农村的 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投入;第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业 产业化,推动农业科技进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促进农 村劳动力转移;第五,改革户籍制度,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并给予与城市劳动力平等 的待遇。

第10题:

试论苏联新闻体制的特点并对它的功过利弊进行评析。
在苏联历史上,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高度封闭的新闻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
⑴新闻媒介全部国有。所有新闻机构都是国家事业单位,完全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运作,民间团体或公民个人均不得办报。
⑵媒介管理高度集权。国家没有新闻法规,党的决定便是法律。所有的新闻媒介都由党委管理。为了确保媒介宣传与党的立场的一致,还制定了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
⑶媒介功能只重宣传。苏联报刊固守革命时期和战争年代的习惯,把宣传功能置于信息功能之上。报刊的其他功能也都被淡化,中央一级的报刊一般不登广告。
⑷信息来源十分单一。公众的信息来源只有官方渠道,政府对外;来的信息采取封锁政策,限制了苏联人民与外部世界的信息联系。
⑸媒介言论高度统一。《真理报》的言论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其他各报在言论上均仿效《真理报》并与它保持一致。苏共中央通过自己机关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实现了舆论一律。
苏联新闻事业的这种体制,具有集中、统一、封闭的特征。在十月革命前后和战争年代是必要的,也曾发挥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它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历史表明,这种体制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对于苏联人民行使参政议政和舆论监督的权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的正常运作,已经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