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问答题试述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十月革命后的中苏关系。


参考答案:

十月革命前的沙俄是个对外侵略成性的国家。自鸦片战争以来,沙俄同其他列强勾结,利用武装侵略和外交讹诈等卑鄙手段,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鲸吞中国东北、西北地区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试图与中国政府就建交进行谈判,经过一系列波折,1922年7月26日,苏俄任命越飞为全权代表使华。8月15日期,双方正式在北京进行谈判。苏俄希望在两次对华宣言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两国建交。中国方面则要求苏俄军队从外蒙撤走,并以此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此外,北京政府还希望中东铁路及利益无偿归还中国。双方在外蒙问题和中东铁路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在中俄谈判中,北京政府提出苏俄放弃蒙古独立并从蒙古撤兵,但苏俄借口其国家安全需要,不同意中国的要求。而中东铁路方面,十月革命后,苏俄将中东铁路沿线的军警、司法等权力均交还中国,但不愿意完全放弃中东铁路的行政权,而只提出中东铁路由两国共管。在这种情况下,谈判因此陷入僵局。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成立,这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当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已同苏联建立了贸易和经济关系。为了发展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关系,尤其是解决与中国建交问题,苏联政府于1923年9月2日派出了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赴华继续谈判。1924年3月14日,双方拟定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暂行管理中东路协定》等草案,准备报呈各自政府签署。但就在这时,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等人认为草案既未声明取消苏联与外蒙古的条约,又未明确苏联军队应无条件从外蒙古撤军,因而拒绝承认草案有效。直至1924年5月21日,北京政府才正式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协定》。


第2题: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日内瓦会议召开于1954年,中国参与其中并发挥了积极影响和作用,其目的在于突破美国的外交封锁,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应有作用.所以答案选D。A、B两项发生时间均与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特征不符,中苏关系恶化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国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C项不符合史实。

第3题:

试述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


本题答案:过敏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药物,较常见的药物有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因、细胞色素C、碘化物造影剂等;其他如血清、某些昆虫叮咬伤亦可引起。

第4题:

试述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1.中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苏联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珍宝岛事件使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侵害。2.中苏战略上的重大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对美政策成为中苏两国国际战略分歧的主要内容。苏联根据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加紧推行“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政策,并不惜牺牲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企图将中国拉上苏联的战车,在对外战略上控制中国;而中国则根据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仍然将反对美国的威胁作为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核心,推行建立和扩大反美统一战线的方针。因此,中苏之间在战略上出现了控制与反控制的局面。此外,苏联对中国的内部事务进行干预,在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中印边界武装冲突等问题上都表现出其大国沙文主义的野心。由于中国在这些问题上坚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和捍卫本国主权,同苏联在对华关系中的大国主义倾向展开坚决的斗争,赫鲁晓夫等人对中国极为不满,开始公然恶化同中国的关系。3.边界冲突是中苏关系恶化的突出表现。中苏边界问题一直是中苏关系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在中苏友好时期,由于共同的战略利益,中苏边境基本纲领上是和平安宁的。自赫鲁晓夫恶化中苏关系之后,中苏边界变得不平静了。自1960年中苏第一次边境冲突发生后,苏联便不断破坏边界现状,频繁制造边境事件,甚至流血事件,并于1969年3月挑起了更大规模的珍宝岛事件,并对中国政府的警告和建议置若罔闻,进一步将其挑衅活动从乌苏里江扩大到黑龙江,从水界扩大到陆界,从东段扩大到西段先后制造多起流血事件,在长7300公里的中苏边界上造成了全面紧张的局势。4、中苏关系恶化的起因是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分歧。苏共二十大提出了“三和路线”,并作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给全世界尤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共产党对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和鼓吹“三和路线”的做法很不赞成,并深感不安,中苏两党关系开始出现明显分歧。由于中苏两国共产党都处在执政党地位,两党关系的好坏必然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发展。5.“文化大革命”对中苏关系也产生一定影响。“文革”时期,中国否定了17年中国外交的路线和外交工作成就,提出了一条错误的路线和观点,一些极左的思想和路线对客观地分析国际形势造成一定影响,对已经开始紧张的中苏关系在客观上也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例如,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亟于在对待美国侵越战争问题上造成一种苏中联合行动的态势,但中国采取了拒绝联合行动的政策。虽然当时中国高举世界革命的旗帜,从中国在国际共运中主张明确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原则分歧并划清界限的立场来看,在反美问题上不同心怀叵测的苏共领导同流合污,牵扯不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论如何,当时苏联同美国是有矛盾的,是可以利用的,在反美问题上如何看待苏联,历史地看,是可以加以探讨和总结经验教训的。

第5题: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正确答案:D

第6题: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推行“冷战”政策

B.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策略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参考答案:D

第7题: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条约。

  • A、《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 B、《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D、《中俄联合公报》

正确答案:C

第8题:

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同苏联签定的条约是( )。

A.《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中苏新约》


答案: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第9题:

试述文献亡佚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一、自然散佚
1、自身学术价值不高,自然淘汰: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文字逐渐成熟开始,人们开始著书立传来记录生活,研究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文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人们会发现先人的很多想法,方法等是没什么价值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人们就会将这些淘汰。
2,自身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被新著作代替:
在诸多的文献当中,有些记载着一些重要的发明方法,或者是重要的信息,随之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发现了更好的东西,或者是后来人扬长避短,在先人的基础上,研究出了更好的东西,并将其记录下来;或者是有些有用的信息,但是太杂乱,有后来者将这些东西归类总结,编写出一部新的著作,以便人们更好的查阅,那么就会将旧的版本淘汰。
3,自然灾害导致文献亡佚:
自然灾害的突如其来,无疑会给毫无防备的人们带来麻烦,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发洪水,淹没了图书馆,或者是藏书楼着火等。
二、人为损害
人为损坏应该是文献亡佚最为可惜的一种,例如在晚清时期的中国,外国侵略者不知道毁坏了多少的文献。还有就是一些国人,将珍贵文献偷运出境贩卖给其他国家,虽然文献还在,但是已经不能够供我们所查阅,所熟知。

第10题:

试述50年代初期中苏社会主义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5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结为盟国,全面友好合作。这个时期中苏两国关系的主要特点:
第一,政治合作与经济合作并举。中苏两国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基础,在政治、经济方面互相配合和支持。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两国基本上采取一致的立场。在经济上,苏联对中国的经济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对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两国关系和两党关系互相促进。中苏两国关系的发展离不开两党关系的发展。中苏两国关系的发展是以两党关系发展为基础的。50年代初期,两党的关系发展正常,两国关系发展顺利。第三,在国际斗争中互相配合。中苏两国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基本采取了一致的立场。中国对苏联提出的一些主张,如裁军立场、和平主张等都给予积极的支持。苏联积极支持中国恢复联大席位的合理主张。双方对朝鲜战争采取了一致的立场。
尽管中苏两国友好合作,但是两国两党间仍存在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以及苏共的大党主义,给两国两党关系蒙上了阴影,为以后两国关系的发展埋下了分裂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