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一、视诊
视诊是医师用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视诊的适用范围很广,既能观察到全身的一般状态,如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等,又能观察到局部的体征,如皮肤、黏膜、毛发、五官、头颈、胸部、腹部、脊柱、四肢、肌肉、骨骼、关节等的外形。
二、触诊
1.浅部触诊 用一手轻轻放在被检查部位,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配合,轻柔地进行滑动触摸。浅部触诊主要用于检查身体浅表部位的病变、关节、软组织,浅部的动脉、静脉、神经,阴囊和精索等。
2.深部触诊 主要用于腹腔内病变和脏器的检查。嘱患者平卧,屈膝,张口平静呼吸,检查者用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以达深部。
(1)深部滑行触诊 医师以并拢的二、三、四指末端逐渐加压到腹腔的脏器或包块上,做上、下、左、右滑动触摸。滑动触诊主要适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脏器的检查。
(2)双手触诊 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并将被检查部位推向右手方向,右手做深部滑行触诊。适用于肝、脾、肾、子宫和腹腔肿物的检查。
(3)深压触诊 以拇指或并拢的2~3个手指逐渐按压,探测腹部深在病变部位或确定腹腔压痛点,如阑尾压痛点、胆囊压痛点等。检查反跳痛时,在深压的基础上迅速将手抬起,并询问患者疼痛感觉是否加重或观察患者面部是否有痛苦表情。
(4)冲击触诊 又称浮沉触诊法。以并拢的手指取70°~90°角,置放于腹壁上相应的部位,先做2~3次较轻的适应性冲击动作,然后迅速有力地向下一按,在冲击时即会出现腹腔内脏器在指端浮沉的感觉。适用于大量腹水而肝脾难以触及时。
三、叩诊
(一)叩诊方法
根据叩诊部位不同,将患者置于适宜的体位,如叩诊胸部时取坐位或卧位,叩诊腹部时常取仰卧位。叩诊时还应嘱患者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肌肉放松,并注意比较对称部位音响的异同。
1.间接叩诊法 叩诊时左手中指第2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余手指稍微抬起,勿与体表接触;右手各指自然弯曲,以右手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第2指骨的前端。叩击方向应与叩诊部位的体表垂直,主要以活动腕关节与指掌关节进行叩诊,避免肘关节及肩关节参加活动。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叩击后右手中指应立即抬起,以免影响音响的振幅与频率。在一个部位每次只需连续叩击2~3下,如印象不深,可再连续叩击2~3下,不间断地连续叩击反而不利于对叩诊音的分辨。叩击用力要均匀适中,使产生的音响一致。叩击力量的轻重,应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病变组织的性质、范围大小、位置深浅等具体情况而定。
2.直接叩诊法 用右手拇指以外的四指掌面直接拍击被检查部位,根据拍击的音响和指下的震动感来判断病变情况的方法,称为直接叩诊法。本法适用于胸部或腹部面积较广泛的病变,如胸膜粘连或增厚、气胸、大量胸水或腹水等。
(二)叩诊音
被叩击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因致密度、弹性、含气量以及与体表间的距离不同,叩击时可产生不同的音响,即叩诊音。
1.清音 清音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提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和致密度正常。
2.浊音 在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产生。如叩击被肺的边缘所覆盖的心脏或肝脏部分,或病理状态下肺组织含气量减少(如肺炎)时所表现的叩诊音。
3.鼓音 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正常见于腹部及左下胸的胃泡区。病理情况下,见于肺空洞、气胸或气腹等。
4.过清音 属于鼓音范畴的一种变音,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过清音的出现提示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临床常见于肺气肿。
5.实音 亦称重浊音或绝对浊音。生理情况下见于叩击不含气的实质脏器,如心脏、肝脏;病理状态下,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实变。
四、听诊
听诊注意事项:
1.环境应安静,温度要适宜,光线应充足,检查者和患者的位置都要舒适,患者肌肉要放松。如遇寒冷天气,应先使听诊器体件暖和。
2.选择体位要适当。一般多取坐位或卧位,有时需更换体位。
3.被检查部位应充分暴露,切忌隔衣听诊。听诊时听诊器体件要紧贴听诊部位,避免缝隙或摩擦产生附加音。
五、嗅诊
常见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如下:
1.痰液味 如嗅到血腥味,见于大咯血的患者;恶臭味,提示支气管扩张或肺脓肿。
2.脓液味 恶臭味应考虑气性坏疽的可能。
3.呕吐物味 胃内容物略带酸味,粪臭味见于肠梗阻,酒味见于饮酒和醉酒等,浓烈的酸味见于幽门梗阻或狭窄等。
4.呼气味 浓烈的酒味见于酒后或醉酒,刺激性蒜味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氨味见于尿毒症,腥臭味见于肝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