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技能

问答题【病例摘要】患者,男,70岁 。患者因情绪刺激,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麻木,不能站立,语言謇涩,口角向右歪斜,伴头晕耳鸣,夜寐不安,不呕吐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常觉头晕 。查体:T 36 .8℃,P 90次/分,R 20次/分,BP 160/105mmHg 。神志清楚,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可,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左上肢肌力1级,左下肢肌力1~2级,肌张力减弱,右侧肢体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数 。辅助检查:头部CT平扫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 。【答题要求】(1)根据

题目
问答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70岁 。患者因情绪刺激,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麻木,不能站立,语言謇涩,口角向右歪斜,伴头晕耳鸣,夜寐不安,不呕吐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常觉头晕 。查体:T 36 .8℃,P 90次/分,R 20次/分,BP 160/105mmHg 。神志清楚,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可,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左上肢肌力1级,左下肢肌力1~2级,肌张力减弱,右侧肢体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数 。辅助检查:头部CT平扫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颅内占位病变相鉴别 。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陆某,男,68岁,退休教师,已婚,2004年10月7日初诊。10月5日21时许因情绪刺激,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麻木,不能站立,语言謇涩,口角向右歪斜,伴头晕耳鸣,夜寐不安,不呕吐。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常觉头晕。T 36.8℃,R 20次/分,P 90次/分,BP 160/105mmHg。神志清楚,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可,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左上肢肌力Ⅰ级,左下肢肌力Ⅰ~Ⅱ级,肌张力减弱,右侧肢体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数。头部CT平扫: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


参考答案:辨病辨证依据:患者突然起病,症见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角歪斜3天,故可诊断为中风。患者年近七旬,肝肾亏虚,肝阳上亢,肝阳化风,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口角歪斜;风阳上扰,清窍不利,则见头晕耳鸣;舌红、脉细数为肝风内动、阴虚有热之象。西医诊断依据:①年龄68岁,起病突然,有高血压病史;②症状有左侧肢体功能障碍,口角歪斜,语言不利;③体查:BP 160/105mmHg,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左上肢肌力Ⅰ级,左下肢肌力Ⅰ~Ⅱ级,肌张力减退;④头部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入院诊断:中医诊断:1.中风-中经络(风阳上扰证)。2.眩晕(肝阳上亢证)。西医诊断:1.脑梗死(急性期)。2.高血压病2级,高危。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 钩藤15g 石决明12g 桑寄生10g 茯神10g 夜交藤10g 牛膝15g 杜仲10g 栀子10g 黄芩10g 益母草12g 夏枯草15g 杭菊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第2题:

因中风而至一侧肢体偏废不用,常伴语言謇涩,口眼歪斜的是

A.痹证

B.痿证

C.闭证

D.痫证

E.偏枯


参考答案:E

第3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70岁。患者因情绪刺激,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麻木,不能站立,语言謇涩,口角向右歪斜,伴头晕耳鸣,夜寐不安,不呕吐。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常觉头晕。查体:T 36.8℃,P 90次/分,R 20次/分,BP 160/105mmHg。神志清楚,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可,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左上肢肌力1级,左下肢肌力1~2级,肌张力减弱,右侧肢体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数。辅助检查:头部CT平扫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答题要求】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一、西医诊断依据(1)起病突然,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常觉头晕。(2)左侧肢体功能障碍,口角歪斜,语言不利等。(3)查体:BP 160/105mmHg,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左上肢肌力1级,左下肢肌力1~2级,肌张力减弱。(4)实验室检查:头部CT平扫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突然起病,症见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角歪斜3天,故可诊断为中风。患者年近七旬,突然起病,肝肾亏虚,肝阳上亢,肝阳化风,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口角歪斜;风阳上亢,清窍不利,则见头晕耳鸣;舌红、脉细数均为肝风内动、阴虚有热之象。2.病因病机分析 肝肾亏虚,肝阳上亢,肝阳化风,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三、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 ①脑梗死;②高血压病2级(高危)。2.中医疾病诊断 ①中风 中经络,风阳上扰;②眩晕,肝阳上亢。四、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2.所选方剂名称 天麻钩藤饮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天麻12g、钩藤15g、石决明12g、桑寄生1Og、茯神1Og、夜交藤1Og、牛膝15g、杜仲1Og、栀子1Og、黄芩1Og、益母草12g、夏枯草15g、杭菊15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一般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各种感染等。2.溶栓治疗 可选用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3.减轻脑的缺血性损伤 可物理降温等。4.抗凝治疗 如低分子肝素等。5.恢复期治疗 如功能锻炼、预防复发、控制危险因素等。

第4题:

患者,男,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某日突然出现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手足麻木,头晕目眩,肌肤不仁,苔薄白,脉沉数。治宜选用

A、真方白丸子加减

B、镇肝熄风汤

C、补阳还五汤

D、羚羊角汤

E、安宫牛黄丸


参考答案:A

第5题:

患者,男,58岁。某日早晨起床猝然晕倒,醒后左侧肢体麻木不仁,步履艰难,口角歪斜,流涎不止,言语謇涩,未做系统治疗。现瘫于床榻已月余,伴神疲,纳呆,面色苍白,舌淡暗,脉细涩。其治法是

A、辛凉开窍,清肝息风

B、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C、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D、平肝潜阳,息风通络

E、益气活血通络


参考答案:E

第6题:

患者,男,60岁。患者发作前常有头晕头痛,情绪不稳,胸闷,乏力。发作时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可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弦。实验室检查脑部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塞。治疗应首先考虑的方剂是

A、补阳还五汤

B、天麻钩藤饮

C、真方白丸子

D、镇肝熄风汤

E、大秦艽汤


参考答案:E

第7题:

患者,男,70岁。昨下午3时突然左侧肢体活动不便,乏力,伴语言不利,口角流涎,但神志清楚,至今日下午2时许就诊时,语言流畅,口舌无明显歪斜,肢体活动亦基本正常。其诊断首先考虑是

A、脑血栓形成

B、脑栓塞

C、脑出血

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E、蛛网膜下腔出血


参考答案:D

第8题:

病例摘要:陈某,男,62岁,已婚,退休。患者3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力弱,右上肢不能抬起,右下肢行走费力,同时出现言语謇涩,口角流涎。前往医院行头颅MRI示:左侧基底节、放射冠区新发脑梗死。经静脉输液治疗后,患者近两日症状仍有所加重,为求配合中药治疗,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右侧肢体力弱,言语謇涩,时有咳嗽,咯吐黄黏痰,胸闷头晕,腹胀纳差,溲黄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僻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右侧肢体力弱伴言语謇涩3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右侧肢体力弱伴言语謇涩3日,诊断为中风。患者肝风挟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而见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痰浊中阻,而见胸闷;痰热阻于阳明,胃肠积热,劫灼津液,而见便秘腹胀;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热之象。综上,辨证为痰热腑实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中风与口僻的鉴别:中风与口僻都可出现口眼?斜,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神志障碍;口僻则是以口眼?斜、口角流涎、言语不清为主症,发病早期可伴外感表证或耳背疼痛,无半身不遂及神志障碍等症状。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中风 中医证候诊断:痰热腑实证中医治法:化痰通腑方剂:星蒌承气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9题:

陈某,男,41岁。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半身不遂,舌苔薄白,脉浮数。应首选的方剂是

A、羚角钩藤汤

B、天麻钩藤饮

C、真方白丸子

D、桃仁承气汤

E、镇肝熄风汤


参考答案:C

第10题:

病例摘要:刘某,男,74岁,已婚,农民。2015年12月10日初诊。患者6个月前晨起后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饮水呛咳,于当地医院治疗。现症:左侧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僻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中风(恢复期)。中医证型诊断:气虚络瘀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6个月前晨起后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饮水呛咳为主症,辨病为中风。现症见左侧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辨证为气虚络瘀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中医病证鉴别: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人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方剂名称: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芪12g,桃仁3g,红花3g,赤芍5g,归尾6g,川芎3g,地龙3g,牛膝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