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请分别解释五不持的含义。后三者的区别在哪里?怎样才能杜绝这些过患?

题目
问答题
请分别解释五不持的含义。后三者的区别在哪里?怎样才能杜绝这些过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解释“过能改,归于无,尚掩饰,增一辜”的含义。


正确答案: 作为一个平常的人,谁都不可能不犯错误,“人非圣贤岂能无过”,但只要改过和吸取教训就是仍然如初的君子;但是知错不改,或者妄加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

第2题:

在学习“轮回过患”之前,为什么要先确信前世后世存在?请举例说明,其他宗教对此持何态度?了解这些有什么必要?


正确答案: 如果不能确信前世后世的存在,就自然会对此半信半疑。对前世后世的存在都抱有犹豫、怀疑的态度,那么厌离轮回,希求解脱就成了空话,佛法的功德无法融入相续。
关于前世后世之说,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中。比如,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梨俱吠陀》一书中,已暗示人死后有灵魂的归处;后来的《奥义书》、《薄伽梵歌》中,记载着纯熟的轮回思想。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灵魂之说,也作了积极研究。例如柏拉图就提出:人死后依照生前所作善恶,转生为人或其他生物...
了解这些,对前世后世在道理明白了,就不会始终心存怀疑、以分别念产生种种邪见。确信了,修法就容易成功。

第3题:

绩效棱镜包含哪五个方面 请分别进行解释。


答案:
解析:
答:(P332)绩效测量棱镜的五个棱面。即利益相关者满意、利益相关者贡献、战、流程和能力。
1)利益相关者满意——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2)利益相关者贡献——组织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3)战——采取的战要能满足利益相关者要求的同时,也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4)流程——能够执行组织战的流程。
5)能力——能够运作组织流程的能力。

第4题:

请分别解释五不持的含义。后三者的区别在哪里?怎样才能杜绝这些过患?


正确答案: 一、持文不持义:
有些人闻法时一味地注重优美动听的词句,倘若词藻华丽、文句隽永,用了很多成语、教证、对联,他就喜欢。
二持义不持文:
有些人只重意义而不重词句,认为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加持,一切境界是通过意义证悟的,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也是不合理的。
三、未领会而持:
对文字和意义都重视的前提下,还要受持佛经、论典以及上师教言的真实义,若没有领会了义与不了义、秘密与意趣的各种说法,则容易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
四、上下错谬而持:
佛陀宣讲的一切法,犹如阶梯般循序渐进,非常有次第,若把这些次序上下颠倒,妄图要一步登天,便违背了佛法的规律。比如有些人对佛教的教义不通达,对佛法的层次不是很了解,总认为先尝试最高境界是最殊胜的。
五、颠倒而持:
佛法的教义原本正确无谬、清净无染,可有些人因智慧不够、闻思不够,把佛法错解而颠倒受持。譬如,禅宗和中观都讲万法皆空,他误以为空性是什么也没有,就开始毁谤因果,排斥祈祷三宝,什么善法都不做,最后邪分别念滋生蔓延,自相续因此而毁坏,甚至由此而成为佛法的败类。
后三者的区别:上下错谬而持是从学习佛法的次第上上下次第错谬而持;颠倒而持是从佛法教义认知上的正确与否而宣说。未领会而持是误解佛经,佛典中词句和意义。
如何杜绝:
1)不要有傲慢心,应该按照上师的教言:按照上下次第来修学。
2)学习任何经文论典,必须先摆正自己的心态,有正确心态,才能通达它的内容。
3)不能口头上说一下、随便听一下就行了,而要对所有内容长期地串习,对法义通过词句与意义上下毫不错谬的正确途径来受持。
4)不管大法还是小法,均要视如甘露来对待,任何法师宣讲时,理当聚精会神地听受。之后再数数思惟,直至有一种觉受。如此就能杜绝这两种过患。

第5题:

什么叫持文不持义?什么叫持义不持文?哪些情况属于持文不持义?哪些情况属于持义不持文?你是否有这些过患?


正确答案: 过于耽著文字、对字句太重视,而放弃甚深的意义,就叫持文不持义。
有些人只重意义而不重词句,认为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加持,一切境界是通过意义证悟的,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就叫持义不持文。
追求华丽的词藻、隽永的文句,平时看一个文章或读一部经论,首先看里面的文笔好不好,文字搭配得如何。假如文笔不妙、用词不恰当,就把法本扔到一旁,理都懒得理。这样的毛病,喜好诗学和词藻学的文人容易犯,爱钻研因明的人也容易犯。包括现在有些佛教徒,天天念《金刚经》等经典、持阿弥陀佛等佛号,很注重念了多少遍,虽然这也有功德,但若意义一点都不懂,一说到理解意义,就搪塞道:“我是凡夫人,这种境界太远了。”这往往会陷入“持文不持义”的状态。
有些道场,对闻思不太强调,对背诵经论也不太赞叹。还有禅宗道场,成天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挂在嘴上,认为不立文字就是最高境界,这些都有可能会落入“持义不持文”。
观察自己,虽然非常重视意义,但平时也有耽著优美文句的习气。

第6题:

库内码放时,为了确保货物安全和作业方便,要留有五距,请简述五距都有哪些?分别指哪里到哪里的距离?每个距离是多少?


正确答案:(1)墙距,库房内、外的货垛与墙相距0.5米以上;
(2)顶距,库房货垛与平顶库房屋顶、人字、拱形架库房屋架下弦或拉梁的距离不小于0.5米;
(3)灯距,货物顶部与照明设备距离不小于0.5米,或按照当地消防部门的规定;
(4)柱距,货垛与支撑建筑的立柱距离不小于0.3米;
(5)垛距,货垛与货垛之间距离不小于0.5米。

第7题:

请引用教证、理证分别说明:舍弃菩提心具有严重的过患。


正确答案: 教证:《寂灭决定神变经》中云:“何者抢夺南赡部洲一切众生之财,断一切众生之命,何者对菩萨甚至布施旁生一食团之善行作障,则罪过较前者严重无量倍,因为对获得佛果之善业作障故。”《善巧方便经》云:“所有的堕罪中,舍弃愿菩提心的罪业最严重。”
理证:哪怕只是毁坏一位众生的安乐,尚且要自食其果遭受损失,如果舍弃菩提心,结果将毁坏天边无际所有众生的安乐,果报堕入恶趣这一点就更不必说了。

第8题:

什么叫上下错谬而持?什么叫颠倒而持?二者的区别在哪里?你认为怎样才能杜绝这两种过患?


正确答案: 上下错谬而持:对佛教的教义不通达,对佛法的层次不是很了解,总认为先尝试最高境界是最殊胜的,从而把修行的次序上下颠倒,妄图一步登天,这就是上下错谬而持。
颠倒而持:佛法的教义原本正确无谬、清净无染,可有些人因智慧不够、把佛法错解而颠倒受持。譬如,禅宗和中观都讲万法皆空,他误以为空性是什么也没有,就开始毁谤因果,排斥祈祷三宝,什么善法都不做,最后邪分别念滋生蔓延,自相续因此而毁坏,甚至由此而成为佛法的败类。
二者的区别简单地说就是:前者是上下错乱,后者是误解意义。
杜绝“上下错谬而持”,就得按照佛的层次次第,除了特殊利根者以外,都必须如此;而要避免“上下颠倒而持”,就要通达佛法,在讲经说法的时候,要对照高僧大德的注释,看自己会不会讲错了。

第9题:

意恶业分为哪几种?请一一说明。其分别会导致什么过患?


正确答案: 意恶业为三种:
一、贪心;
二、害心;
三、邪见。
一、贪心: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特别喜欢的他人财物,心里打着“这财物为我所有该多好”的如意算盘,并且三番五次地思量:“我用什么办法才能将它弄到手呢?”诸如此类凡对别人的财物生起谋求之心,都是属于贪心。
过患:在这个世间上,相续中有贪心的人,就算拥有再多钱财,也始终有种贫穷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佛所行赞》中说:“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人若有了这种贪心,则很容易堕入地狱。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贪心甚为恶,令人到地狱。”
以贪心所感,所想不能如愿以偿、称心如意,而且不愿意接受的许多事常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二、害心:
对他人怀恨在心,满怀愤怒地想:“我要用武器或语言去损害他。”见他拥有荣华富贵便不高兴,暗自诅咒:“这个人不安乐、不幸福、没有这样的功德该多好!”当他遭遇不幸、受到挫折时,自己就在一旁幸灾乐祸。像这样凡是对别人生起损恼的心理,都属于害心之列。
过患:假如一个人常怀有嗔恨心,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所做的事情肯定不如法,甚至还会特别过分、令人发指。这样的人,会让周围千千万万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在毁坏他人的同时,也将毁坏自己。甚至,有时候还没有害得了别人,反而先害了自己。六祖在《坛经》中说过:“心中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倘若你没有不善心,内心清净、善良,往生极乐世界则指日可待。
以害心所感,恒时担惊受怕、恐怖不安,心不能安定下来。
三、邪见:
邪见又分:
1、无有因果之见;
2、常断见。
1、无有因果之见:若认为行持善法没有功德,造恶业没有任何过患,前世后世不存在,三宝没有功德,佛没来过这个世界,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谎言„„这就称为无有因果的邪见,特别可怕。
2、常断见:总的来说,邪见可分为62种或360种等。若将所有邪见归纳起来,完全可以归摄于常见和断见中。
1..常见:认为神我常有,大自在天、遍入天是造世主,上帝、真主能创造一切„„这些看法都叫常见。
2.断见:是指认为一切诸法自然而生,前世后世、因果不虚、了脱生死等均不存在的观念。
过患:对于某个人而言,即使相续中生起了一刹那的邪见,也将失毁一切戒律,而不能列入佛教徒的群体中,也不算是闲暇的人身。一旦相续已被邪见染污,从此以后,即使是奉行善法也不能踏上解脱之道,而且造罪也没有忏悔的对境。
以邪见所感,转生为不信因果、恒持常断见的恶劣身体,并将流转于恶趣中受苦。

第10题:

请以比喻描述闻法的三种过患。分别如何对治?


正确答案: 1、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闻法时应专心致志谛听说法的声音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在心里不可四处分散。否则,如同覆口的碗上倒水一般,尽管身居听法的行列中,怕连一句法义也不会听清。此过会障碍闻慧,耳朵若没有好好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
2、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于所闻法義仅一知半解或敷衍没铭记于心,就像漏底的碗中倒多少水也无法留存,如此就不会懂得融入相续而身体力行。此过障碍思慧,如果一点都没有记住,已经全部漏光了,则无法如实地思维法义。
3、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闻法时,心存贪图名誉、谋求地位等有过患的动机,掺杂着贪嗔痴等五毒妄念而听闻,所谓的佛法非但对自心无利反变成非法,如同有毒碗中注入甘露一样。此过会障碍修慧。听法在我们一生中非常难得,内心务必要保持清净,否则,若杂有贪嗔痴烦恼,修行绝对不会成功。
对治:
(1)闻法期间,不仅是说闲话、站着听法、随便离开、走来走去、吃东西等不良行为要断除,甚至包括持咒、念佛、诵经、转经轮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来而集中精力恭听,,行为一定要如理如法。
(2)在上师传法时,大家当以难得之心,将每一字、每一句牢记于心。
(3)闻法前要像洗涤容器一样,先将内心的垢染洗干净,正知正念的毛巾好好清洗、好好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