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当今社会,有许多骗子冒充大成就者,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待?假如你周围有人不经观察就依止上师,你将会如何正确劝导他?

题目
问答题
当今社会,有许多骗子冒充大成就者,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待?假如你周围有人不经观察就依止上师,你将会如何正确劝导他?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如今有些人自我标榜为成就者,不择手段地诳骗他人,经常吹嘘:“我已见到了本尊,并且酬谢供养了本尊。”或者说:“我看见了邪魔,并消灭了那个魔。”包括有些道友也常讲:“啊,我见到了什么什么...”口出此言者,大多数绝对是在说上人法妄语。所以,希望学佛的人若没有特殊必要,最好不讲这些,否则,大家会对你的人格起怀疑。因为按照佛教戒律,就算你真正见到了,也不能随便说。
因此,不要随便轻信自欺欺人的骗子。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首先应对其特别熟悉,而且他要戒律清净、谦虚谨慎、表里如一,具有出离心、菩提心,行为等各方面特别注意,不会乱说见到什么、听到什么。依止这样的善知识后,再在他面前求得今生来世解脱的正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无论依止什么样的上师,他不一定要有名声、财富,或相貌端严,因为这些与解脱没太大关系。但作为一个解脱的指引者,最关键的是要如理如实地行持,找到这样一位熟悉的上师很重要。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当今社会,有许多骗子冒充大成就者,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待?假如你周围有人不经观察就依止上师,你将会如何正确劝导他?


正确答案: 如今有些人自我标榜为成就者,不择手段地诳骗他人,经常吹嘘:“我已见到了本尊,并且酬谢供养了本尊。”或者说:“我看见了邪魔,并消灭了那个魔。”包括有些道友也常讲:“啊,我见到了什么什么...”口出此言者,大多数绝对是在说上人法妄语。所以,希望学佛的人若没有特殊必要,最好不讲这些,否则,大家会对你的人格起怀疑。因为按照佛教戒律,就算你真正见到了,也不能随便说。
因此,不要随便轻信自欺欺人的骗子。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首先应对其特别熟悉,而且他要戒律清净、谦虚谨慎、表里如一,具有出离心、菩提心,行为等各方面特别注意,不会乱说见到什么、听到什么。依止这样的善知识后,再在他面前求得今生来世解脱的正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无论依止什么样的上师,他不一定要有名声、财富,或相貌端严,因为这些与解脱没太大关系。但作为一个解脱的指引者,最关键的是要如理如实地行持,找到这样一位熟悉的上师很重要。

第2题: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倘若上师是大成就者,但他有些行为无法让人接受,这时候你该如何对待?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就大多数上师而言,是通过宣讲显密正法令弟子的相续得以调伏。当然也有极个别上师,像那诺巴、米拉日巴的传记中所说,以不同的方便方法来摄持弟子,此时弟子要以清净心来依止。华智仁波切讲过:“倘若以清净心把上师观作佛陀,一心一意地依止承侍,那么,成就和解脱轻而易举即可获得。
依止过程中,凡夫人的分别念各种各样,但如果上师是了不起的大成就才、大菩萨,即使有些行为表面上无法让人接受,只要弟子听话,把上师说的话当作教言,也绝对可以成办一切所欲。

第3题:

 当今社会出现浮躁现象,很多人工作不认真,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答案:
解析: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
  
  浮躁的产生,有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原因。
  
  从社会方面讲,主要是社会变革对原有的结构、制度的冲击太大。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于是,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迫不及待,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从个人主观方面来看,个人间的攀比是产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人比人,气死人”。通过攀比,对社会生存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因而使人们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
  
  因此,只有树立良好的心态才能克服浮躁心理。
  
  第一,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否则就无法去比,从而得出的结论就会是虚假的。有了这一条,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第二,要有务实精神。务实就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是开拓的基础。没有务实精神,开拓只是花拳绣腿,这个道理是人人应弄懂的。
  
  第三,遇事善于思考。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切实做一个实在的人。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说的就是如果我们能安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就没有做不好的。如果我们能够坚持,真正的静下心来,认真地去学习、工作,我们做的会比现在好很多。只有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才能找到幸福和快乐。

第4题:

一般而言,怎么样才叫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方面你有哪些经历?现在有何感想?


正确答案: 所依止的上师一定要讲法,而弟子一定要听,听后还要身体力行,这才叫做依止上师。
不但普通上师如此,就算是依止在界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只此一法、别无他途。佛陀利益众生的方法,唯一就是转三次法转,而不是显示神通等。因此,佛陀对有缘弟子说:“我已开示了趋入解脱的方便法,至于能否解脱,关键看自己。如果没有好好修持,即使我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你也无讲可施。”龙猛菩萨亦云:“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像现在能通过网络等方式听闻《前行》等法要,上师并不在身边,这在以前不容易理解,不随上师身左右如此算得上依止,但观察所谓依止的内涵,并不一定要在身边,但同样可以依止。

第5题:

如你这次笔试和面试都没通过,你会怎么看待?


正确答案: (1)自己经过了充分准备,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2)强中自有强中手,如果竞争对手极为优秀,导致自己被淘汰,也不会气馁。
(3)向对手学习,完善自己。
(4)绝不放弃理想,明年再战。

第6题:

对于《八十四大成就者传记》中的那个公案,你是怎么看待的?


正确答案: 一方面,金刚上师是严厉的对境,不用说生恶心,哪怕仅是违背上师教言,果报也是非常可怕的;另一方面,这个公案乍听起来,也许有些人觉得害怕,认为这种忏悔特别残忍。但这是没有深入了解佛教教义的原因,如果真正是将佛法融入内心的一些虔诚弟子是会这样做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忏悔。

第7题:

怎样做才不会草率进入形象上的修法?假如你周围有人注重表面上的修法,你会如何引导他走出误区?


正确答案: 一定要重视并如理如实好好地修持共同加行,比如如果没有生起人身难得之心,就会牵扯到后面的修行,乃至延误生生世世的重大问题。所以,首先慢慢地观察很重要,对十八种暇满等前行法,应像小学生做作业那样一一分析,看这个具不具足、那个具不具足...有些人这样修时,好像感觉不到什么,这说明你没有专心。假如你将每个道理与自相续逐一对应,必定会对佛法产生信心。只有这样把前面的基础一个一个修好,才能避免提前进入形象的修法。
如果有人注重表面上的修法,若因缘具足,则令其好好地修行这里的道理,好好观察法是不是没有融入于心,法融入于心的感觉,与只追求表面形式完全不同,这一点从很多大德身上也看得出来。他们一旦生起人身难得的理念,无论是说话、做事、言谈举止、日常威仪,对后世的修法相当重视,根本不会忙于世间琐事,也不可能爱看电视、电影、动画片,对他们而言,这些散乱的形象完全是骗人的,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令他人将人身难得的种种道理等与本人一一对照,如是这样就能让他了知是否只是注重表面上的修法了,从而趋入正法实修之中。

第8题:

很多人认为天天跟着上师,帮助上师做事情就是依止上师,有些女众因为没有条件而苦恼万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正确答案: 这种想法不正确。所谓的依止上师,是指对上师所传的如来教言尽心尽力去行持,认认真真去修持。如果将上师的教言臵之不理,从来都不精进修持,即使天天跟着上师、看着上师、扶着上师,这也不叫依止上师。所以,女众若能对上师的教言依教奉行,就叫做真正的依止,所以用不着苦恼。

第9题:

有些人认为:“我根本不用修善法,造恶业也没关系,因为我的上师是大成就者,只要好好地祈祷上师,上师就会把我像块石头一样扔到极乐世界。”这种想法是否合理?为什么?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打算怎么劝导他?


正确答案: 这种想法并不合理。肯法相的上师虽然有慈悲心,但仅以上师的慈悲心让你解脱,也有一定的困难。在三千大千世界中,佛陀的智慧、慈悲、能力最大,对众生犹如独子般慈爱,可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不信佛教的众生那么多,佛陀即使悲悯他们,也不可能将他们全部扔到清净刹土,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像你想像的那么简单。以前有一个教证说,众生的罪业不是用水洗掉的,众生的痛苦不是用佛陀用佛陀的手遣除的,佛陀的智慧也不可能转移到众生相续中,那么佛陀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众生宣说清净、寂灭之法,以令其通达因果取舍的道理,如此才有解脱的希望。

第10题:

问答题
一般而言,怎么样才叫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方面你有哪些经历?现在有何感想?

正确答案: 所依止的上师一定要讲法,而弟子一定要听,听后还要身体力行,这才叫做依止上师。
不但普通上师如此,就算是依止在界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只此一法、别无他途。佛陀利益众生的方法,唯一就是转三次法转,而不是显示神通等。因此,佛陀对有缘弟子说:“我已开示了趋入解脱的方便法,至于能否解脱,关键看自己。如果没有好好修持,即使我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你也无讲可施。”龙猛菩萨亦云:“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像现在能通过网络等方式听闻《前行》等法要,上师并不在身边,这在以前不容易理解,不随上师身左右如此算得上依止,但观察所谓依止的内涵,并不一定要在身边,但同样可以依止。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