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名词解释题性三品说

题目
名词解释题
性三品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孟子关于人性的哲学观点是()。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染丝说

D.性三品说


参考答案:A

第2题: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

  • A、上中下三等人
  • B、上智之人
  • C、下愚之人
  • D、中庸之人

正确答案:B,C,D

第3题:

提出“性三品说”的是( )。

A.告子

B.世硕

C.董仲舒

D.朱熹


正确答案:C

第4题:

韩愈的性三品说


正确答案: 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认为统治者生来具有上品的“善性”,劳动人民具有下品的“恶性”,中间阶层的性则是中品,可以“导而上下”,即可上可下。这种性三品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为统治阶级的严刑竣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性三品说同时也可以用来反对佛教。

第5题:

在教育对人性形成的作用方面,墨子提出著名的()。

  • A、性三品说
  • B、白板说
  • C、染丝说
  • D、化性起伪说

正确答案:C

第6题:

性情三品说


正确答案: 韩愈认为性“与生俱生”,分为上中下三品,“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性的具体内容为仁义礼智信,它们在三品中比重各不相同。“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指仁)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情“接于物生”,具体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情与性相对,亦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七情“动而处其中”;中品为七情“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下品为七情动“亡与甚直情而行”。

第7题:

韩愈的圣人“制刑”法律观的依据是()

  • A、“君权神授”说
  • B、“名教出于自然”说
  • C、性三品说
  • D、“阳德阴刑”说

正确答案:C

第8题: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是提出的()

A.墨翟素丝说

B.韩愈性三品

C.荀子素丝说

D.韩非性三品


参考答案:A

第9题:

性三品说


正确答案: 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韩愈从天命论出发,提出性三品说,他认为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为上智,是善性。指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下为下愚,是恶性,不可改,只有中品可善可恶,可“导而上下”

第10题:

董仲舒“性三品”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董仲舒认为:少数统治者是上等之性,天生性善,因此不需要教化更不需要刑罚;而大多数贫穷的“斗筲之民”是下等之性,天生性恶,是教化不好的,即使教化也不能为善,所以只能用刑罚来制裁;只有“有善质而未能为善”的“中民”才可以名性。“中民”们虽然有“善质”,但既可以为恶,也可以为善,必须经过教化之后才能为善。所以对这部分人应该主要用德教,只是在教化不成时才用刑。董仲舒的德主刑辅论有其非常反动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