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单选题小周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周的道德认知处在( )A 前道德阶段B 他律道德阶段C 自律道德阶段D 道德实在论阶段

题目
单选题
小周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周的道德认知处在(  )
A

前道德阶段

B

他律道德阶段

C

自律道德阶段

D

道德实在论阶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协商或修改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 )

A.他律阶段

B.前习俗阶段

C.自律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正确答案:C
【精析】C在18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第2题: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判 断是依据外在的规则作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 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 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 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前习俗道德水平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道德认识发展理论这一知识点。考生复习中要能熟练掌握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3题:

人类道德发展有一定顺序,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提出这一道德发展理论的是( )

A.皮亚杰

B.班杜拉

C.奥苏伯尔

D.柯尔伯格


正确答案:D

第4题: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答案:
解析:
皮亚杰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把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1) 他律期,即接受外部支配的时期,为 5-8岁。该时期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该阶段也称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2) 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大约是小学中年级,八九岁以后。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 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当然这时期自己的判断还不成熟。该阶段也称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五岁以前是“无律期”, 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还谈不上道德发展。

第5题:

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道德实在论阶段

答案:C
解析: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10岁以上)的道德判断是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儿童认识到人们对道德规则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规则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它是社会上大家同意而制定出来的。

第6题:

游戏时,小华不再把游戏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伙伴共同约定的,只要大家觉得游戏规则不合理就可以改,依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自律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公正道德阶段

D.前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A

第7题:

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出于同情和关心做出判断,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答案:D
解析:
公正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坚持公正,平等。儿童不在呆板的按固定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考试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判断。

第8题:

试论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歧及其原因。


正确答案:

第9题:

评述皮亚杰、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前道德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引起事件的原因只有很模糊的认识,他们的行为是感性化的,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行为还不具有道德特性。他律期:受外界支配的时期,大约8~9岁。该时期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自律期:自主期,大约是小学中年级,8、9岁以后。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当然这个时期判断还是不成熟的,要到11、12岁后才能独立判断。皮亚杰以科学方法研究道德发展,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这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是有贡献的。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习俗的水平: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科尔伯格不仅将皮亚杰有关认知发展的理论延伸到了道德发展领域,而且超越了皮亚杰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他律和自律的简单论述,划分了六个阶段,主要考虑逻辑思维、角色扮演、社会视角与道德推理。这种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有积极意义的。
(3)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①要重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形成。②教学中要尊重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尊重儿童的主体性。③需要科学分析儿童道德行为的根源,科学引导。④要为儿童树立道德榜样。⑤教学中要奖励良好行为,惩罚不良行为。⑥教学活动中要增强儿童的道德意志。

第10题:

浅析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心理学家。通过独创的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揭示出道德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
(1)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儿童不懂得规则的含义,常不按规则行事或以自我为中心判断是非和胜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道德概念,因此称为前道德阶段。以弹子球游戏为例,前道德阶段的儿童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认为游戏的意义在于从中获得乐趣,极少有儿童对规则表现出关心或注意。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2)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3~7岁)
3~7岁,儿童进入道德实在论阶段,这时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因此又称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
①道德的绝对主义观点。即认为道德规则是由权威(父母、老师、警察等)制定的,这些规则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须严格遵守。例如,司机因为医疗急救而超速驾驶,6岁儿童会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因为违反了警察制定的交通规则。
②内在的公正。他律阶段的儿童相信违反规则就一定会受到惩罚,惩罚是天意报应。如果一个孩子偷了糖果但没被人发现,第二天他摔伤了膝盖,他可能认为摔伤是对其偷窃行为的惩罚。
③对错误行为的抵罪式惩罚。在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时,他律阶段儿童主张惩罚是抵消罪行的方式,而非教育手段。因此他们可能更赞成用体罚的方式来惩罚一个打碎窗户的男孩,而不是让这个男孩用他的零花钱赔偿。
④后果决定论者。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只依据行为的客观后果,而非行为的动机或意图。
⑤非此即彼的道德判断方式。他律阶段儿童在判断别人行为时,不是好就是坏,没有中间状态,而且认为别人也会这样判断。
(3)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7~12岁)
在道德相对论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因此也称自律道德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
①道德的相对主义观点。儿童认识到规则的相对性、可变性,社会规则是由人制定的,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此时他们能够理解为了拯救病人而超速行驶的司机虽然违反了交通规则,但不应视为不道德行为。
②不再相信内在公正。儿童从社会经验中逐渐认识到,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如果没有被发现就不会受到惩罚。
③对错误行为的回报式惩罚。在处理违规行为时,自律阶段儿童会考虑到惩罚方式和违规行为性质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帮助犯错者认识和改正,而非单纯地为了惩罚而惩罚。因此道德自律的儿童会认为有意打碎窗户的儿童应该用自己的零花钱来赔偿,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体罚。
④动机决定论者。即判断行为时,不只考虑到行为后果,还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因此小学高年级儿童会判断因偷吃果酱而打碎1个杯子的亨利比去吃饭而打碎15个杯子的约翰更坏。
⑤道德判断温和化。伴随着思维脱离自我中心、与同伴的交往增加,这时的儿童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看到自己观点和他人观点的不一致;在评定是非时不再绝对化、极端化,而是可能看到同时存在的几种观点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