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医学高级)

问答题桥本氏病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是什么?其发生机制如何?

题目
问答题
桥本氏病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是什么?其发生机制如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内脏型鸡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剖检变化是什么?


正确答案: 内脏型鸡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剖检变化以卵巢受害最为常见,其次为肾、脾、肝,呈灰白色,质地坚硬而致密。有时肿瘤组织在受害器官中呈弥漫性增生,整个器官变得很大,肿瘤组织色泽灰白,与原有组织的色彩相间存在,形成大理石样斑纹。

第2题:

哪些器官常发生细胞水肿?其发生机制和病理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好发器官:肝、心、肾。
(2)机制:线粒体受损,使ATP生成减少,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引起细胞水肿。
(3)病变特点: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变浅;光镜下:弥漫性细胞肿胀,胞质淡染、清亮,核可稍大;电镜下: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呈囊泡状,胞核正常。

第3题:

瘀血是如何形成的?其病证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瘀血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运血无力;气滞则血行不畅;阳虚血寒则血液凝滞不畅;热人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瘀血。②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体内形成瘀血。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五点:①疼痛:以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夜间痛甚为特点。②肿块:外伤局部青紫肿胀,淤积体内,久聚不散,可成癥积,即按之有形,肿块固定不移。③出血:血色多紫暗,伴有血块。④紫绀与失荣:久瘀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毛发不荣,唇舌青紫等全身症状。⑤脉象细涩,沉弦或结、代。⑥舌质紫暗:舌质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曲张。

第4题:

什么是呼吸性缺氧?其血氧变化的特点和发生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因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引起的缺氧称为呼吸性缺氧。其血气变化特点及发生机制是肺通气障碍使肺泡气PO2降低,肺换气功能障碍使经肺泡弥散到血液中的氧减少,血液中溶解氧减少,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减少,引起动脉血氧含量和动脉氧饱和度降低。急性缺氧患者血氧容量正常,而慢性缺氧患者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加,血氧容量可升高。患者因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含量减少,使单位容积血液弥散向组织的氧量减少,故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可以减少。但慢性缺氧可使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代偿性增强,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化可不明显。

第5题:

DIC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其发生机制如何?


正确答案: DIC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多部位难以常规止血方法治疗的出血。
发生机制:
⑴全身广泛微血栓的形成,造成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引起凝血障碍。
⑵继发性纤溶亢进,产生大量纤溶酶,后者既能使已经形成的纤维蛋白凝块和纤维蛋白原溶
解,还可使多种凝血因子(Ⅴ、Ⅶ、Ⅸ、Ⅺ因子和血小板)水解。
⑶FDP增多,它具有抗凝血酶作用、抑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和多聚体生成;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第6题:

桥本氏病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是什么?其发生机制如何?


正确答案: 桥本氏病的组织学特点:①滤泡破坏或萎缩;②部分细胞变为Hurthle细胞;③间质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形成。发病机制:本病基本缺陷是抗原特异性T抑制细胞减少,致细胞毒性T细胞得以攻击滤泡细胞,且TH细胞参于B细胞形成自身抗体,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第7题:

脑水肿的分类如何,其病理生理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1.血管源性脑水肿:临床最为常见,主要由血脑屏障破坏所致,脑组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和水分外溢,以细胞外间隙水肿或白质水肿为特点。
2.细胞毒性脑水肿:由于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酸中毒和自由基作用,使细胞膜性结构受损,转运功能障碍,通透性增加,因而使水分大量聚集于细胞内。
3.间质性脑水肿:脑积水时,由于脑室室管膜结构改变,通透性增加,脑脊液通过脑室壁溢出至脑室周围白质引起间质性脑细胞外水肿。
4.渗透压性脑水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时,水分则因渗透压差而进入细胞内,灰白质均有水肿,但以白质明显,水肿液主要积聚于神经胶质细胞。
5.混合性脑水肿:见于脑部疾病的晚期或心、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等疾病引起的全身性水肿时。

第8题:

克亚氏病病原体是什么?如何防护?


正确答案: 克亚氏病病原体是朊蛋白,普通消毒方法无效,应用强碱或高温130度以上1.5-2小时消毒;病人的组织、血液特别是脑组织传染性强,密切接触传播。防护措施:物理隔离,避免直接接触患者有传染性的体液。

第9题:

职业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其诊断依据如何?


正确答案: ①病因明确。消除和控制了病因或限制其作用条件,就能有效的消除和减少疾病的发生。②病因大多数可进行定量检测,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剂量一反应关系。③接触同一职业的人群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病发生。④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愈后良好。
其诊断依据主要有:①详细的职业接触史。②生产环境的劳动卫生调查。③临床表现符合某一职业病的特征。④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

第10题:

什么是肠源性紫绀,其血氧变化的特点和发生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大量食用含硝酸盐的食物后,硝酸盐在肠道被细菌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入血后可将大量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因与羟基牢固结合而丧失携氧的能力,导致患者缺氧。因高铁血红蛋白为棕褐色,患者皮肤粘膜呈青紫色,故称为肠源性紫绀。因患者外呼吸功能正常,故Pa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因高铁血红蛋白增多,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降低。高铁血红蛋白分子内剩余的二价铁与氧的亲合力增强,使氧解离曲线左移。动脉血氧含量减少和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造成向组织释放氧减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低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