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如何理解伦理道德批评?

题目
问答题
如何理解伦理道德批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理解建筑批评是一种“生产性”的活动?()

A、建筑批评写作可以直接获得报酬

B、建筑的批评会促进某一栋建筑的建造

C、建筑批评本身是具有开放性的实践活动

D、建筑批评可以生产出建筑作品

E、建筑批评和建筑设计一样需要创造性


正确答案:CE

第2题:

谈谈如何理解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正确答案: 文艺批评的美学和历史观点,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指衡量作家是否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及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美学观点“指文艺批评必须着眼于大同世界的审美关系。批评家要充分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理解文艺创作、作品构成以及文艺鉴赏的各种规律,对作家、作品及其他文艺现象作出符合审美规律的具体分析,把审美价值作为衡量批评对象的一个尺度。
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是指文艺批评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着眼于文艺所反映或体现的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关系。批评家要把作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做历史的、阶级的具体分析,把它们反映历史真实的程度、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以及具有的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批评对象价值的一个尺度或标准。
美学批评和历史批评各有所长,各有侧重。美学批评侧重于艺术的审美价值的评判,历史批评侧重的是艺术内容的历史价值或社会价值的批判。两者既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截然分开。离开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就无法判断、传达所要表现的历史内容的艺术的形式和技巧是否成功;离开美学批评的历史批评更无法判断理应由艺术方法传达的历史内容是否被艺术地表现出来。因此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结合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第3题: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中学德育方法中的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的方法?应如何正确运用这一方法?


正确答案:
(1)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2)批评处分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3)表扬一般可分为赞许和表扬两种,赞许是教师对学生一般的好思想、好行为表示的称赞或欣赏,多以口头表示或点头、鼓掌等动作表示,奖励一般包括下述几种:颁发奖状、发给奖品。授予称号。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几种处分。
(4)运用奖励与处分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4题:

如何理解社会历史批评?


正确答案: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社会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发展进程。从中国早期从文学评价活动中自发的探讨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到西方社会学影响下产生的社会学批评,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文学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经历了多种形态。其理论特征主要体现是强调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依赖关系。认为文学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这种观点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到歌德,再到丹纳的“三因素”说,社会历史批评一直强调文学的盛衰和发展的根源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是社会诸要素推动或者妨害了文学的发展。同时文学和生活的关系也是相互的,文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可以对生活施加影响,可以介入生活,并在特定时期担负其起启蒙和匡正时弊的任务。
社会历史批评有其自身的评价尺度,它们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由于社会历史批评坚持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努力在“作品”和“现实”之间寻找对应关系,因此文学是否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生活就成了社会历史批评评判作品的首要尺度。所谓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家的真实感情、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在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中,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历史批评看来,文学的真实性与倾向性是联系在一起的,文学从来不是一种无倾向、纯客观的文本,必须有作家主体性加入。只有深刻的揭示特定历史时期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发展趋势的作品,才具有真实性。文学的社会效果是社会历史批评的又一重要标准,这与社会历史批评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强调分不开。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也对社会生活发挥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可以创造生活。
社会历史批评在具体操作时往往要求运用一定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价值标准,以作品的题材、语言、形象塑造等为切入点,深入洞察隐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揭示作品的思想意义。与此同时社会历史批评也注意考察作家与时代、环境的关系。通过对作家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活、创作及其社会思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而考察文学的社会作用历来是历史批评不可或缺的方面,这一点与社会历史批评看中文学的思想性有关,也是社会历史批评的特色之一。

第5题: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是()

  • A、伦理道德批评
  • B、社会历史批评
  • C、审美批评
  • D、文化批评

正确答案:B

第6题:

结合马恩的相关评论,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文学批评活动中提出对作家作品评论的标准,即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恩格斯在《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第一次提到:“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恩格斯又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再次提到:“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说明文学评论的最高标准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2)所谓历史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观点,也就是要求在文学批评中,把作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进行与作品的历史内容相适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评价,把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尺度和标志。美学观点就是要求评论文学作品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遵循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把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尺度和标准,那么这样就要对作品做具体的艺术分析。
文学是人学。人是在一定环境中活动的人,对人的反映想要真实、深刻,就不能孤立的抽象的看,就得放到一定社会环境中去看。即用史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当考察艺术的社会位置和艺术的历史根源,对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应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剖析。作家的创作也应顺应和表现进步的历史潮流。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评论济金根这个人物时曾提到,“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根据我对戏剧的这种看法,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才会使这个运动本身显出本来的面目。”正是反映了马克思对历史真实的重视。
同时,文学与其他各种艺术形式不同,它是以形象情感反映人生的,形象性是美学外在的标准,情感性是美学内在的标准,因此文学应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典型性。用美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看作品的艺术表现是否符合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形象要具体生动,情感要鲜活感人并有性格的内在逻辑,想象性是作家要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并能启发读者。如马恩在《神圣家族》中非常讽刺的提到:“欧仁·苏在刺客这头‘看家狗’的嘴上贴了一张标签,”人物行动的动机都是作家思考的结果,从而把人物理想化、概念化。马恩在此强调,人物性格应保持独立性,不能变成作家思想的传声筒。
(3)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是并重且统一的,其中,历史观点是最根本的,美学观点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美学观点,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参照,缺一不可。
首先,历史观点要靠美学观点来体现。文学根本上是艺术,如在写济金根这个人物时,既要考虑其真实性受历史环境的制约,也可以运用一系列丰富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加以描写,如恩格斯提到,“我丝毫不想否认您有权把济金根和胡登看做是打算解放农民的”,说明他并不反对合理的艺术虚构。其次,美学观点要靠历史观点来检验。比如,如果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使用梦境或意识流的写法来反映人物心理,应该是具有开拓意义的审美独创活动,而现代再使用意识流手法就已经屡见不鲜,不再具有独创性了。

第7题:

如何制定符合商业伦理道德的企业决策?


正确答案: ⑴建立伦理标准
⑵对决策进行伦理分析
⑶对企业决策进行伦理方面的评价

第8题:

道德规范是通过()起到作用的。

A、伦理道德

B、内心情感信念

C、舆论

D、奖惩

E、批评


参考答案:BC

第9题:

如何理解文学的批评方式?


正确答案: 正确的批评方式能够产生好的批评作品;反之,不正确的批评方式将导致不合格或伪劣的批评作品。一般而言,批评方式有三个特点:审美体验、理性分析、价值判断。

第10题:

如何理解审美批评?


正确答案: 审美批评往往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造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在真善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认定美是文学的本质定性之一。审美批评在西方流派众多,很难找到比较共同的术语,而在中国比较有影响的审美批评说是“滋味”、“妙悟”、“空灵”、“神韵”之类。
审美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模式,其特点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审美批评首先是一种情感性评价,它着眼于作品以什么样的情感并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成功的表现和引起了读者的心灵震荡与情感激动。这是因为文学作品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产物,是“哀乐之心感,歌吟之声发”的结果。一方面正如康德所说的:“纵使审美判断(像一切判断那样)也含有悟性”,但它却“只是联系于主体(它的情感)”,“依照着这表象对主体的关系和主体的情绪来把握和评价。第二,审美批评又是一种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这种批评往往具有“超功利”的性质。这是因为文学作品并不是直接的现实,它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想象世界。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一方面要联系社会生活和自身实践加以领会,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一种静观状态和适当的距离去感受和评价它,暂时排除知解和行为倾向,超越一般的功利欲望。康德早就在《判断力批判》中表述过文学的基本特性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三,审美批评还常常是一种形式或者形象的直觉批评,这是因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形式表现或形象构成,能直接作用于人们的五官感觉,因而审美批评意味着形式的直觉判断,即形式是否和谐、完美,形象是否鲜明、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