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基础课

问答题《声声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状态?

题目
问答题
《声声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状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声声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状态?


正确答案: 《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清照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著窗儿”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第2题:

李清照《声声慢》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正确答案: 本词铺叙词人从早到晚一天的感受,抒写她晚年因国破家亡,孤苦无依的生活景况及内
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忧愁。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南渡初期许多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3题:

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正确答案:
表现了作者对昔日中国江南农村自然经济下的田园生活的怀念,这也是作者不满于20世纪30年代动荡现实的一种情绪反映。

第4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正确答案: 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第5题:

《报刘一丈书》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志节?


正确答案: 表现了作者不向权贵低头,不肯同流合污,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可贵气节。

第6题:

《声声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首诗采取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正确答案:词人晚年流落江南时孤苦无依的生活处境和凄惨绝望的痛苦心情;借景抒情,作者主要通过描绘种种暮秋景物,来渲染心中的愁情。这首词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以铺叙之笔,依次写侯多变,酒力不胜风力、北雁南飞,菊花残损,梧桐细雨,将愁情逐步推向高潮。借秋日平常景物,委婉含蓄地传出愁苦之内心活动。

第7题:

《声声慢》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正确答案: 孤苦寂寞
由此而生的愁苦心情,其情感是低沉悲痛的。

第8题:

《声声慢》一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正确答案: 当时,作者遭国破家亡,丈夫新丧,只身流落江浙,晚景十分凄凉.这首词就是抒写他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其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

第9题:

《声声慢》中两个呼告句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正确答案: 是绝望情绪的必然喷发。

第10题:

《边城》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正确答案:《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