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病理学

问答题试阐述细胞水肿发生的机制。

题目
问答题
试阐述细胞水肿发生的机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红细胞生成的过程和调节机制,试分析哪些原因可引起贫血,并阐述其机制。


正确答案:㈠红细胞的生成原料有铁和蛋白质。
⑴铁的来源有两方面:
①食物中摄取Fd+,维生素C将Fe3+原为Fe2+,Fe2+在酸性环境中易被吸收。每日约吸收1mg左右。
②红细胞在体内破坏释放出来的Fe2+重新被机体利用。
⑵蛋白质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分解后的多种氨基酸,在骨髓中有核红细胞内的聚核蛋白体处合成珠蛋白,作为血红蛋白组成成分。
㈡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内因子、维生素B12和叶酸。
①叶酸正常人每日由食物中摄取50-100μg。它直接参与细胞核中DNA的生物合成,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发育、成熟。
②维生素B12能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促使贮存型四氢叶酸活化,而促进DNA的合成。
③内因子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粘蛋白,它可保护和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而间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铁缺乏,可导致小细胞性贫血,也叫缺铁性贫血。内因子缺乏,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不良,也可以导致贫血。

第2题:

试阐述细胞水肿发生的机制。


正确答案:人的体液约2/3存在于细胞内,1/3存在于细胞外。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水分互相交流,协调一致,保持内环境稳定。但缺氧、电离辐射以及冷、热、微生物毒素等损伤因子作用于实质细胞后,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合成ATP功能受损。ATP能量生成减少而影响细胞膜上Na-KATP酶(钠泵)转运功能,从而造成钠在细胞内滞留,钙离子和水进入细胞内,致使细胞水肿,或者是细胞膜直接受损时,细胞内水分增多,而水肿。

第3题:

哪些器官常发生细胞水肿?其发生机制和病理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好发器官:肝、心、肾。
(2)机制:线粒体受损,使ATP生成减少,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引起细胞水肿。
(3)病变特点: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变浅;光镜下:弥漫性细胞肿胀,胞质淡染、清亮,核可稍大;电镜下: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呈囊泡状,胞核正常。

第4题:

问答题
试阐述燃料的分类。

正确答案: 燃料分为常规燃料和非常规燃料。其中常规燃料又分为固体燃料(煤)、液体燃料(石油)和气体燃料(天然气)。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试从细胞凋亡的角度简述肿瘤发生的机制。

正确答案: 一般认为恶性转化的肿瘤细胞,是因为获得了失控的生长特性,过度增殖,形成肿瘤。从细胞凋亡理论的角度来看,则认为是肿瘤细胞的细胞凋亡机制受到抑制,不能正常地进行细胞死亡清除从而使细胞寿命延长,细胞数量增多,进而堆积形成肿瘤的结果。细胞中抑制基因的失活,如点突变、缺失及原癌基因的激活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原癌基因中,一类属于生长因子家族,另一类则属于生长因子的受体,这些基因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被激活与表达,直接刺激了肿瘤细胞的生长。研究表明,这些癌基因及其表达产物也是细胞凋亡的重要调节因子,许多种类的癌基因表达以后,即阻断了肿瘤细胞的细胞凋亡过程,使肿瘤细胞数目增加,形成肿瘤。因此,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来理解肿瘤的形成机制,是由于肿瘤细胞的细胞凋亡机制受阻,肿瘤细胞凋亡减少而表现出肿瘤细胞“无限”增殖所致。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试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阐述其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为主要的侵染源,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主要通过直接侵入,也可经伤口,自然孔口侵入引起发病,病花瓣和病叶中的菌丝体再侵染。发病主要取决于越冬菌核的数量,春季2—4月(特别是油菜开花期)的气候条件,油菜盛花期与子囊盘的盛发期的吻合程度及栽培条件,品种抗性等。采用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耐性品种(甘蓝型,芥菜型油菜较白菜型抗病)②减少初侵染(水旱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及时处理病残体)③适时播种,合理施肥④改善田间小气候(整地时深耕浅畦,盛花时摘除植株中下部的病叶,黄叶,残败叶)。
2、化学防治:防治对象长势旺,丰产,病害可能大发生的地块防治时期:盛花期药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防治1~3次(打药不打在茎秆而打在花上: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落在花上,结病时花瓣散落至各处)
3、生物防治:盾壳霉,木霉等寄生病病菌核

第7题:

问答题
哪些器官常发生细胞水肿?其发生机制和病理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好发器官:肝、心、肾。
(2)机制:线粒体受损,使ATP生成减少,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引起细胞水肿。
(3)病变特点: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变浅;光镜下:弥漫性细胞肿胀,胞质淡染、清亮,核可稍大;电镜下: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呈囊泡状,胞核正常。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试结合病理生理机制来阐述脑血栓形成超早期治疗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脑血栓形成是一种急症,应力争超早期溶栓治疗,方可获得较好疗效。其临床意义为:①脑组织对缺血和缺氧特别敏感,阻断脑血流后30s脑代谢就会发生改变,1min后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脑动脉闭塞致供血区缺血超过5min即可出现脑梗死,因此使闭塞的血管再通越早越好;②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中心坏死区由于严重的完全性缺血,脑细胞已死亡;而缺血半暗带内因有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的神经元存活,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是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到恢复,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但缺血半暗带只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动态变化过程,当血流尽快再通时,该区可转化为正常灌注区,但如若血流持久不通则缺血半暗带区转化为梗死区;③脑血流再通后并非脑组织缺血损伤一定能得到恢复,其存在一个有效的时间即再灌注时间窗问题。如果脑血流的再通超过再灌注时间窗时限,脑损伤可继续加剧,产生再灌注损伤。所以应积极的在治疗时间窗时限内尽快使血管再通,以减少再灌注损伤。综上可以看出脑血栓形成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在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及损伤的加重以及抢救缺血半暗带和阻止坏死区向半暗带的扩大过程中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正确答案: (1)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平衡失调——滤出量大于回流量
①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③组织渗透压增高;
④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⑤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Na+、H2O潴留
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②肾小管对Na+、H2O重吸收增强。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什么是药物代谢?试从药物代谢角度阐述对乙酰氨基酚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的原因。

正确答案: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分子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酶的作用下发生的化学转化,把外源性的物质(包括药物和毒物)进行化学处理,使之易于使排出体外,以避免受到这些物质的危害。这是机体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功能。
对乙酰氨基酚90%~95%在肝脏代谢,约60%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其余与硫酸及半胱氨酸结合。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毒性作用。本品主要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形式从肾脏排泄,少量以原形随尿排出。在正常情况下,可在肝内谷胱甘肽结合而解毒。过量时因谷胱甘肽贮存被耗竭,此代谢物即与肝细胞大分子结合,从而引起肝坏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