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简述先秦儒家的思想。
1、“仁义”与“孝悌”的价值论;
2、法自君出的立法观;
3、贵族政体与贤人政治,政事方面的法治主张;
4、省刑慎罚的刑法观和刑罚观;e、富而教之的预防犯罪论;
5、父子相隐的诉讼原则;
6、“有治人,无治法”的法律实施论;
7、轻徭薄赋,经济方面的法律主张。
第2题:
简述中国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观。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模式主要有“君子”和“圣人”两个层次。君子必须具备仁、义、礼、智四德;圣人则在智的修养上更胜一筹。
略
第3题:
先秦儒家中,主张儒法融合、礼法统一的先行者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子张
第4题:
《大学》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包括()
第5题:
()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批评孟子的人性论,主张()的人性观。
第6题:
A.先秦道家
B.先秦儒家
C.先秦法家
D.先秦墨家
第7题:
先秦显学为道家与儒家。
第8题:
试述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异同
(1)二者的阶级本质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代表着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先秦儒家代表新老贵族,维护礼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法治。
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观与资产阶级法治观之间的冲突。礼教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法理派代表资产阶级,礼法之争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法律的争论。
(2)争论的焦点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是“儒法之争”,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究竞应该以奴隶主贵族的传统的“礼治”来治理国家,还是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治理国家。
近代礼法之争是修订法律,即立法中的争论,实际上是“法法”之争,礼教派和法理派都主张制定新律,但在立法的指导方针上有重大分歧。礼教派主张以“礼”为指导的封建法律思想来指导立法,法理派主张以资产阶级法理来指导立法。“礼”是法典化的礼,是写入封建法典中的,维护宗法家族制度的礼法;法是资产阶级的法理。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用封建礼教,还是用资产阶级法理指导立法。
(3)先秦法家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反对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儒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清末法理派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反对封建法典的纲常名教立法宗旨。
(4)斗争的结果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的结果是法治理论暂时取得了胜利,秦国以法家的法治理论为指导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的结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新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
(5)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清末法典化的礼是从先秦传统的礼发展而来的。因此,两次礼法之争中的礼是一脉相承的。两次礼法之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礼法之争导致了秦王朝统一中国;近代礼法之争导致了中华法系的瓦解。
第9题:
简述孔子的“仁学”、“礼治”思想和儒家的修养观?
第10题:
先秦儒家中,主张儒法融合、礼法统一的先行者是()